非遗文化大放异彩,岛城市民生活添彩增色
e游青岛 | 2024-10-16 10:46:09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10月1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胶东大鼓影像展在青岛市文化馆群星展厅,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非遗魅力。近期,青岛非遗又有好消息:胶东大鼓活态传承教育实践案例以及胶州秧歌、三铺龙拳进校园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进校园,有声有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早已成为青岛人身边最熟悉的文化风景。
走进青岛市文化馆群星展厅,胶东大鼓的影像展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而在城阳区东流亭社区、市南区澳门路社区、胶州市刘家村社区,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了解非遗。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92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同为省、市级),省级74项(同为市级),市级207项。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更是青岛践行文化“两创”,用非遗讲好青岛故事、中国故事,助力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
2024年,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显示,国庆节期间,各地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通过非遗精品展、非遗交流展、非遗民俗体验等方式举办近千场非遗主题活动,从而丰富假日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精彩文化大幕已然拉开,并将持续上演。制作一把非遗漆扇、体验一次非遗剪纸、感受一次非遗竹编……走进社区学习感受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对于青岛市民来说早已不再陌生。2023年,城阳区东流亭社区、市南区澳门路社区、胶州市刘家村社区3个社区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典型案例,青岛“非遗在社区”工作获评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在文旅部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匡如湖先生及教练团队精选适合中小学生的内家拳武术拳路走进校园,进行传授,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匡如湖表示,将崂山武术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崂山本土的武术文化,对小学生健康成长意义深远:“我祖辈独创的崂山武术能为崂山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帮助,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教孩子们从最基本的扎马步开始,孩子们学习武术非常认真、刻苦,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我对崂山玄真内家拳进行了改编,一招一式讲解得更为细致,每周社团活动两次,孩子们都是高高兴兴地来,带着期待回班。”
2024青岛(市南)庭院艺术季期间,首部街区沉浸式话剧《寻找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博物馆及黄县路街区精彩上演。该话剧特别邀请孙日成倾情参演,让更多观众沉浸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工作中,青岛已培育并公布了63个青岛市“非遗特色社区”,并选取了10个非遗活动影响力强、市民参与度高的社区作为“非遗特色示范社区”。这些社区通过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社区驻点传习、社区非遗展演、社区非遗市集等特色活动,让市民现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岛市还积极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全市共有各级非遗工坊154家,其中市级非遗工坊82家,省级5家。这些工坊不仅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还增加了乡村群众收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重大城市活动上,非遗文化也常有亮相。例如,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青举行期间,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精彩亮相,各国嘉宾与莱西木偶戏的主人公“握手”、品尝崂山茶、欣赏精巧的即墨花边,这些活动让中外文化在这一刻完成了一次默契的“牵手”。
青岛市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活动,组织社区手工花灯展、“非遗+文创”大赛、社区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动了非遗从创意到设计再到产出的延伸和转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
责任编辑: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