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全煤“劳模工匠进校园、助企行”活动在山东能源集团举行
今日能源 | 2024-10-16 10:36:47原创
宋伟 来源:大众新闻
10月15日,全国煤炭行业“劳模工匠进校园、助企行”活动在山东能源集团举行,活动旨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鼓舞激励广大产业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山东省总工会、济宁市总工会,以及山东省能源工会、山东能源集团工会、兖矿能源工会、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相关产业工会负责人和18名大国工匠等共约110人参加。
当天下午,“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在兖矿能源工匠学院(兖矿技师学院)举行。全国劳模潘凤涛、第22届全国煤炭职业技能示范赛金奖获得者刘宁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兴亮等分享了各自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山东省能源工会主席吴晓瑞,山东能源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许海为18位大国工匠颁发兼职教师聘书,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分党组成员、副主席贾海涛和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卯金涛为山东省能源工匠学院揭牌。与会的大国工匠参观了兖矿能源工匠学院文化长廊和特种作业实操基地。
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工匠学院院长苏力在致辞时表示,兖矿能源工匠学院是融工匠人才培养、技师技工教育、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等级综合性教育培训机构,也是兖矿能源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播基地,劳模工匠的培育高地,创新成果交流的前沿阵地。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人,全国技术能手6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32人,山东省技术能手21人,齐鲁首席技师15人,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这里经过淬炼脱颖而出,成为兖矿能源发展的攻坚克难骨干和创新创效中坚。他表示,兖矿能源工匠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企业和职工实际需求为导向,突出创新链,覆盖产业链、打通人才链,努力将工匠学院打造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培育的“金色摇篮”。切实在育匠人、炼匠能、铸匠魂的实践中,以新时代工匠精神塑强新质生产力,以高技能人才培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打造“四新国企”、创建“一流企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活动仪式上,华能扎赉诺尔煤业生产服务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潘凤涛,鄂尔多斯国源矿业公司综采工区技术员、“煤炭技工榜样”称号获得者刘宁宁,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设备管理部一级管理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兴亮,分别从成长成才经历、岗位奉献精神、担当新质生产力主力军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来自山东能源兖矿技师学院的学生、教师与劳模工匠进行了对话交流。现场互动环节热烈,受到了在场技能专业学生的欢迎。
“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随后在兖矿能源东滩煤矿举行。大国工匠和劳模代表参观了东滩煤矿防冲基地、人才锻造基地和“金领”技能实训基地。在此后举行的拜师仪式上,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镇城底矿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马黎明等五名劳动模范正式收徒。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分党组成员、副主席贾海涛和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卯金涛为东滩煤矿“金领”技能实训基地授牌。
贾海涛在讲话中指出,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是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为劳模和工匠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劳模工匠模范带头作用,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围绕破解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困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为企业和劳模工匠搭建起合作的桥梁,把课堂搬进企业,让劳模工匠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工艺分享给广大产业职工,提升广大职工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熟练运用现代技术的新型技术工人,引导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和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创造活力。通过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劳模工匠与企业职工师徒结对,“活动同参加、难题同研究、成果同获益”,以自己的成长经历鼓舞职工,以自己的业务技能帮助职工,以自己的奋斗热情感染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形成“建功新时代、比学赶帮超”的风尚,鼓励技能人才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进,支持技能创新成果参与分配,努力为企业发展、产业进步作贡献。要科学谋划、周密组织、常态开展,打造“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品牌。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重在谋划对接、贵在常态坚持、成在组织实施。系统各级工会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系统谋划,以精准匹配劳模资源与企业需求、多维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强化助企保障三方面为着力点,推动企业问题“需求清单”与劳模工匠技术“资源清单”实现无缝对接。要聚合力、搭平台、建机制,坚持集中入企与日常联企相结合,兼职参与、短期合作与联合攻关、联盟结对相结合,“一对一”与“多对多”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要注意挖掘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扩大活动规模和范围,让企业成为劳模工匠成果转化的试验地,让劳模工匠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和“助推器”,让“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成为双向奔赴的美好行动。
(大众新闻记者 宋伟 通讯员 宋贵修)
责任编辑:郭丽丽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