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特刊丨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为潍烟高铁插上“腾飞之翼”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4-10-21 10:46:26原创

□张帆 赵琪

碧海蓝天下,渤海湾畔,一条钢铁巨龙蓄势腾飞。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承建的潍烟高铁四电项目主要包括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及四电房屋附属工程,被誉为高铁运行的“中枢系统”和“动力之源”。

为建设好潍烟高铁,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潍烟高铁四电项目部团队秉持“铸国优工程、塑武电品牌”的建设理念,以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投入,在联调联试期间“四电”各专业数据检测结果显示良好,均无缺陷问题,接触网状态评价CQI(静态检测)、CDI(动态检测)管理评分为“双百”,被称为山东区域近十年来高铁联调联试最好的检测数据,并在开通达标评定中获得第一名,取得A+的优异成绩,得到各方的肯定和好评。

武电人用激情与智慧书写了行业的“武电担当”“武电智慧”“武电质量”。

匠心笃定 科学布局“谋远行”

高铁是否真正跑得快、跑得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电工程施工的质量。

2022年3月初,项目团队组建伊始,项目经理伍勇就定下了项目建设目标:“潍烟高铁四电项目是公司在山东区域能否站住脚跟的关键,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把潍烟建设成为精品工程示范线。”

项目管理团队组织开展了10余次策划专项会议,足迹踏遍潍烟铁路沿线273公里每一寸土地,形成了包括施工组织、商务管理、资源供应、质量管理、安全生产、项目党建、信用评价等14项专题策划的《潍烟四电项目管理策划书》,为项目管理和建设提供了标准。

潍烟高铁四电房屋100余处,最小的基站包含4个专业16个接口,信号楼里的接口近百个。面对多如牛毛般的接口,如何避免返工和成品破坏是项目施工前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技术人员依托BIM技术建模,通过对四电各系统与房屋之间的整体布局、电缆路径等进行整合优化,编制出了《四电与房建接口标准图》,解决了上万个专业接口难题,极大提高了接口预留预埋质量和准确性,为确保工程质量一次建成、一次成优奠定基础。

智心赋能 项目建设“科技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全力打造创新之路。

走进潍烟高铁四电施工现场,已完成的设备上一张张醒目的二维码标识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拿出手机扫一扫,设备相关设计图纸及施工记录立马显示出来。“把施工中大量的管理数据植入二维码,维护人员就可以实现无图进行故障处理,再也不用抱着厚厚的图纸到工地了。”现场作业人员对此很是自豪。

为了解决与站前单位交叉施工频繁的问题,接触网队研制出一种“高速铁路整体道床上无轨阶段防倾倒接触网梯车”,同时采用四个固定方向轮作为梯车主要实心轮控制方向,梯车底座与梯车主体为组合式,可根据施工需求进行组合和拆开,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工效。

项目团队还把自动化智能技术融入工程建设。建成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型物资配置中心,实现六大专业5000多种材料的收发、存储、检验等。为此,在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仓储智能管家——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加持下,所有材料按类区分,整齐码放,像一个个士兵井然有序排列着,同时保证了项目工程物资进出可查、可控、可管。

同时应用全自动腕臂预配平台、简统化预配平台、吊弦预配生产线,使用专业软件计算腕臂、吊弦,智能组合装备能实现腕臂的自动上料、切割、零件安装紧固、成品下线及废料回收工作,实现自动化精准加工,提高效率4倍以上。

巧心聚思 精雕细琢“筑精品”

项目团队将内实外美的精品工程做到极致。

全线运用恒张力放线车作业,实现接触网导线每米平直度控制在毫米内。沿海5km范围内支柱及其它钢构件镀锌层厚度增至110μm,支持结构零配件采用微弧氧化工艺,增强了接触网工程的抗腐蚀性。

信号机械室内,成千上万条电缆在铝合金支架及电缆夹具的引导下整齐排布,每一条去向都清晰可辨;组合柜内,二次布线美观大方,标签说明排列整齐,一个个电缆接线处焊点光滑饱满。

通信光电缆由盘圈余留改为“U”形余留,不同来向的光缆在墙壁呈现门架式排列,实现了光缆物理路由上的全程双通道。该形式安全、美观、易于维护,经专家评审可广泛推广应用。

变电专业关注使用体验。隔离开关与引下软母线连接采用B型设备线夹,弧度一致。GIS高压开关柜隔离分区布置,电缆夹层内将GIS柜工作接地、电缆铠装接地、电缆屏蔽层接地做可靠区分,提高设备维护安全性。

观蓬莱流云奔涌,听渤海惊涛拍岸。潍烟高铁已然腾跃于胶东半岛之上,武电人精工细作、匠心以恒,为潍烟高铁品质工程添翼,在齐鲁大地书写了一份热情奉献的精彩答卷。 

责任编辑:蔡明亮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