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与山东大学“牵手”,甘肃这家博物馆啥来历?

人文 | 2024-10-23 10:44:30原创

张九龙   来源:大众新闻

10月17日,山东大学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双方就展览交流、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人员互访、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就业等问题展开全面的讨论,并初步达成多方面合作意向。值得期待的是,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在筹备“简牍探中华——汉简中的长城文化”的巡展,有望将高校巡展的第一站放在山东大学举办。

在纸张发明、普及前,简牍是中国最普通、最常用的书写载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简,牒也”,“牍,书版也”。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的统称。《尚书·多士》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表述,是有关简册的最早记录。

甘肃是简牍文物大省,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把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敦煌和居延木简、故宫明清档案列为四大发现,甘肃独占其二。20世纪80年代,简牍研究成为国际显学,甘肃简牍在这门显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甘肃不仅是近代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也是百年来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之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甘肃简牍文献,是丝绸之路上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又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集简牍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学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收藏各类文物50129件(组),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共31943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组)。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丝绸及纺织品、竹木器漆、金属器、动植物标本等文物有1万余件。

据了解,早在2012年就成立的甘肃简牍博物馆,一直存在着“有馆无舍、馆展分离”的状况。2023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开放短短一年时间,已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游客接待量突破110万人次。今年5月,该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简述中国”基本陈列获全国博物馆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大众新闻记者在甘肃简牍博物馆看到,这里收藏有许多国之重宝。

天水放马滩汉纸本地图是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86年出土于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纸上用细黑线绘有山脉、河流、道路等地形,绘法接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水放马滩汉纸本地图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纸张实物。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馆的另一镇馆之宝居延里程简,就为丝路申遗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出土于居延破城子遗址,简文记载了从长安开始,经由高平道途径安定郡至河西地区武威郡,直到张掖郡氐(坁)池县的各个驿置地点的具体里程道次。该简对研究从长安至河西地区的驿置路线、道路里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原始数据,也揭示了从西汉政治中心长安赴西域“第一国道”的秘密。

“往来过费凡直千四百七十。肩水见吏廿七人,率人五十五。”这是馆藏一级文物《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上的记载。这件文物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内容是朝廷派使者慰问边地吏卒,途经肩水金关时的费用记录。27名官吏平均每人摊了55钱,这可能是最早“AA制”的记录,也反映出当年基层官吏之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大学与简牍研究颇有渊源。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中国古文字研究的高校之一,闻一多、陈梦家、丁山、高亨、王献唐、蒋维崧、顾颉刚、胡厚宣、明义士等专家学者,或专事古文字考释,或以古文字为材料研究历史、文献、书法,成就巨大。2024年9月,山东大学入选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该工程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统筹全国优势力量,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的研究整理及其思想文化内涵的挖掘阐释。

可以说,甘肃省简牍文物资源丰富,山东大学在文博考古方面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两者合作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甘肃兰州报道)

责任编辑: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