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中东困局:你来我往的“拳击赛”没有赢家
观澜亭 | 2024-10-29 18:21:22原创
周学泽 来源:大众新闻
央视报道,当地时间10月26日凌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连续传出多次爆炸声。消息显示,以色列已启动对伊朗的袭击,伊朗的发电厂是袭击目标之一。
这次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是对10月1日晚伊朗向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的报复行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当日表示,本次袭击旨在回应伊斯梅尔·哈尼亚、哈桑·纳斯鲁拉等人遭杀害事件,袭击发射了约200枚导弹,90%击中目标。以色列称袭击已结束,但放话伊朗将承担后果。
△26日,伊朗首都德黑兰
针对以色列26日的袭击,伊朗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礼萨·阿雷夫表示,伊朗将在“适当时间和条件下”对以色列作出反击。
种种迹象表明,以色列和伊朗以及其他中东国家的对抗,正仿佛成了“拳击赛”,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不禁让人追问“冤冤相报何时了”。
很明显,“冤冤相报”是一个死局,如果无限循环下去,双方都会伤痕累累。但是,推动战事的言行依然不断。10月5日放出来的内塔尼亚胡的视频讲话称,“今天,以色列正在七条战线上捍卫自己,对抗‘文明的敌人’”,以色列的敌人包括“以色列北部的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约旦河西岸的‘恐怖分子’,以及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什叶派民兵组织”。
以色列和伊朗互相袭击下的中东,让人想起两句“中国古语”,一句是《礼记·大学》里的“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句话可以毁了一件大事,一个人可以安邦定国,意思是处理国事要谨慎。一国之事,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众人的事,一个国家的决策者,他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命运,因此最需要“慎重”。国与国的关系处理更需要慎重,如果处理不当,总是兵戎相见,就会给当事国的人民带来无限灾难。
一句是《孙子兵法》中的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讲兵法,但第一讲的和平,这就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一边说“如何战”,但更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像“兵者”这种“国之大事”,决定这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怎么能不认真省察之呢?以色列和伊朗以及其他中东国家的对抗,打成了“拳击赛”,你来我往,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让形势愈加恶化,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
战事你来我往,中东人民损失巨大。据央视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0月28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称,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至少4302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101110人受伤。10月26日,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代理副秘书长兼紧急救援协调员乔伊丝·姆苏亚表示,冲突继续下去,“整个加沙北部的人口都有可能死亡。”据联合国估计,冲突发生一年多以来,加沙230万人口中约有90%流离失所,其中大多数人曾多次无家可归。
两句中国古语,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像“兵者”这种“国之大事”,十分需要理性。理性,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以色列和伊朗之间,还是以色列和中东其他国家之间,大家都是搬不走的邻居,早晚得坐下来谈。
以色列和伊朗的互相袭击,以及所谓的“七线作战”,都与巴勒斯坦问题相关。今年1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上讲话时指出,以色列领导人上周反复明确拒绝“两国方案”是不可接受的。古特雷斯说,“两国方案”是巴以冲突得以持久解决的唯一出路。以色列领导人拒绝“两国方案”、否认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权,将激化对立、无限期延长已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巴以冲突。
6月3日,联合国20多名专家在瑞士日内瓦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所有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声明中表示,已有超过140个联合国会员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所有国家都“必须效仿”这一做法。
“两国方案”,用最简明的话说,就是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自己有建国的权力,别人也有建国的权力。
巴勒斯坦问题是人类良知的最大创伤。加沙冲突仍在延宕,平民伤亡与日俱增。黎巴嫩战火又起,强权不能代替正义。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夙愿不能再被回避,巴勒斯坦人民遭受的历史不公不能再被无视。全面停火刻不容缓,“两国方案”是根本出路。
当然,不是所有消息都是坏消息。以色列和伊朗互相袭击,都有“片刻的犹豫。”伊朗10月1日晚向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的报复行动,离7月31日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遭袭身亡,整整过去两个月时间,这么长的“准备时间”,显现出伊朗对袭击充满顾虑。
此前4月1日,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遭导弹袭击,伊朗方面13人死亡,伊朗指认犯下“这一罪行”的是以色列。14日凌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向以色列目标发射了数十枚导弹和无人机,这是伊朗首次从其领土向以色列发动直接打击,也是近5年以来伊朗在中东地区发动的最大规模袭击之一。但伊朗这次行动表现克制,一是伊朗是等待了10多天才发动袭击,而且前期通过阿曼等渠道向美国传话;从进攻方式看,伊朗无人机群和导弹基本沿着对方完全能预知的方向和路线进攻,这就给美国、以色列的准备和拦截带来机会,可见伊朗和美以之间是有一定默契的。
伊朗10月1日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后,以方一直声称要实施报复,曾有消息称“以色列正酝酿袭击伊朗的核设施或石油设施,作为对导弹攻击报复行动的一部分”。但现在来看,以色列10月26日对伊朗多个地区军事目标的“精准和定点打击”并没有针对核设施或石油设施,伊朗军方则在遭袭后表示:“损失有限且影响较小”,仅有多部雷达系统受损,但4名士兵在袭击中死亡。而且伊朗说,事先收到袭击消息,虽然以色列随后进行了否认,但至少说明,双方的行动都是有界限感的。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大选的美国不希望以色列扩大战事,对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划定了框框,也是重要原因。
犹豫、界限感,就说明还有一份理性,这种理性也是和平的希望。虽然,“两国方案”的落实依然前途漫漫,但只要理性、界限感存在,还不至于有大的失控。但你来我往的“拳击赛”毕竟也不能无限延续下去,这需要理性还有智慧来应对。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责任编辑:吕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