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山东省三级法院联手 压在居民心中十五年的石头落了地

山东法制报 | 2024-10-30 05:00:00原创

陈瑞阳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心里压了15年的‘石头’落地了!”签完调解书,年近八旬的苏成才夫妇多年来紧绷的神经如今终于得以放松。同他们一起的5户家庭在宅基地问题上长达15年的维权问题,在山东三级法院的共同努力下,以调解的方式解决。

今年7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济南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以及青岛铁路运输法院联合崂山区司法局、崂山区北宅街道办事处,共同处理了6 起有着15年土地纠纷背景的宅基地拆迁纠纷案,结案的方式不是一纸判决,而是成功以和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真正做到案结事了。9月上旬,记者在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法官工作室”见到了办案法官、北宅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及当事居民,大家共处一室像多年的好友,畅谈往日矛盾纠纷。 这也成为府院联动合力化解行政争议的一次成功实践。

破题

最开始接触到这6 起案件当事人的,是青岛铁路运输法院的吕法官。6起案件的当事人都是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洪园社区(原洪园村)的居民,为解决在村庄改造时出现的宅基地拆迁面积测绘问题,去年2月,他们将社区居委会诉至青岛铁路运输法院。

吕法官正在处理材料

他们认为居委会单方面测绘的宅基地面积与实际有误差,要求撤销居委会在拆迁时就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面积等方面作出的《决定书》。经法院研判,6起案子属于串案,决定全部交由吕法官综合处理。

作为审判机关,法院需要把握好行政审判效率与效果的平衡。如何既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又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成为新时代下法院面临的新命题。

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要争取和解。”这是吕法官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在他看来,解决案子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才能解开“心结”,才是真正的结案。

然而,与以往和解不同,这次的和解还没开始就宣告“结束”。正当吕法官想要联系洪园社区居委会商议和解时,却从被告代理人处得知,时任社区主任因涉及其他案件正被刑事拘留,“负责人不在,其他人也做不了主,你们直接走判决程序吧!” 审前和解未果,法院转正式立案进行审理。

一审宣判后,洪园社区居委会上诉至济南铁路运输中院,其后,6户居民对二审判决不服,于今年3月份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省法院与铁路两级法院详细沟通后,委托济南铁路运输中院和青岛铁路运输法院,共同协助调查取证并组织和解。

法官正在走访调查

一审案结后,吕法官并没有放下对案件的关注。双方上诉、申诉期间,新任洪园社区党组织书记由于对其中掺杂的历史情况不甚了解,便将此事上报至北宅街道办事处处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崂山区政府、北宅街道高度重视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工作,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今年5月,崂山区司法局与青岛铁路运输法院联合签发了《关于协同推进行政争议诉源治理、实质化解的实施意见》,在北宅街道办设立了全市首个“法官工作室”“行政复议工作室”。“这对推动该案和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吕法官说。

至此,这6起“民告官”案件正式开始和解破题。

七行崂山

这6起案件,是青岛铁路运输法院吕法官接触到的“民告官”案件中,为数不多的有着长达十几年纠纷背景的案件。案件调查过程中,吕法官发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这些案件的难点所在。

北宅街道洪园社区是崂山区“创智谷”规划片区的重要组成区域,是市区众多新兴产业项目的重要承载地,几年来已有海信研发等多个项目落户此处。其间,为了顺利征地、发展经济,洪园社区居委会告诉居民们征地后会拆迁,但拆迁工作迟迟未启动,而以拆迁获得免费的安置房是居民们的重点诉求,于是居民们决定找居委会要个说法。

双方沟通时,工作人员与居民产生冲突,矛盾一触即发。居民与居委会之间多次沟通协调未果,在一次次你来我往的非理性对抗后,双方矛盾愈演愈烈,难以和解,最终一些居民开始上访、诉讼……

2020 年,再次传来拆迁的消息。一些居民认为这是居委会放出的“烟雾弹”,“也查不到公开信息,是不是又在说谎骗人啊?” 后来,看到社区大规模拆除房屋,居民们才明白,这一次居委会没有说谎。

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开误会,或许只需要一个契机。

洪园社区拆迁,居民与居委会之间最主要的纠纷,在于宅基地的面积和确权问题。据居民宋淑芳回忆,1984 年以来,洪园社区土地的地籍档案进行过两次统一编制。但遗憾的是,第二次编制还未完成,遇上发大水,把街道办里暂存的宅基地证冲走了许多。“宅基地证缺失,给宅基地确权带来很大难度。”

宅基地现场

宅基地证缺失,现阶段的重新测绘尤为重要。“但拆迁已经开始,一些宅基地上房屋建筑已被拆除,是否符合重新测绘的条件,还要到每一户宅基地所在位置现场确认才行。”想到这里,吕法官带着团队开启了实地走访调查。 洪园社区位于崂山区北宅街道南端,山脉环绕,和解期间正值雨季,山区道路大水弥漫,每次都要近两个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这样的走访调查,他们总共去了7次。

“6 户家庭,每户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要逐个分析、逐一解决。”回忆起那段时间的工作,法官助理王行书依然历历在目,“ 从早上八九点一直到晚上八九点,但有的当事人还是不完全信任我们,认为我们和居委会是‘一伙的’,几次言和又几次谈崩。”

北宅街道办事处也抓住了这次解决历史问题的机会。在坚守法治原则和法治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考虑当事居民的的意愿,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实,为当事居民解惑答疑。 同时充分发挥“ 法官工作室”工作职能,与法官做好工作交流与有效衔接,凝聚多元化解合力。当事居民对政策不理解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韩书记还多次与居民面对面剖析解读。有一次,吕法官与当事居民调解时遇到问题卡壳,韩书记得知后立即从抗洪协调一线赶回,路上不慎踩空台阶受伤。当他带着伤赶到现场时,当事居民目睹此景,为其诚意所感动。居民们开始愿意相信街道办,这也成为整个和解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

法官与当事人面对面

案结事了

宋淑芳还记得第一次与吕法官团队见面的场景。那时青岛的雨季刚刚开始,吕法官带着团队驱车赶到自家小卖部。“那天天气不好,他们鞋上都沾着泥,咱小卖部是小本生意,地方也不大,他们也不嫌弃,坐着小马扎就跟我们聊事情。”宋淑芳告诉记者,吕法官团队的举动,让她有些触动,但想到是初次见面,心里仍有些保留,提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时,还会情绪不稳。“他们也不恼,一直在安慰我们。”

15 年的情况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当事人与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对宅基地面积、拆迁补偿方案的分歧如同窗外的雨丝,细密而难以梳理。谈话过程中不时有顾客来买东西,宋淑芳总得起身接待,谈话频频暂停,与法官的交流也不很顺畅。几次暂停之后,宋淑芳起身想关店,吕法官赶忙阻止:“大姐,我们来就是为了不耽误你做生意,咱们慢慢聊,不着急。”也就是这句话,让宋淑芳对法官敞开了心扉,“吕法官理解咱老百姓,咱也应该好好跟人家说事。”

行政诉讼案结事了是什么概念?与最初法院进行调解时当事人之间剑拔弩张的情景不同,当记者问起事情经过时,居民、 法官和街道办工作人员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补充细节。“整个过程,吕法官他们和街道办领导特别真心地对待这件事,省法院的法官们也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随时跟进。”苏志强每每说起,都不禁哽咽,“我们……我们被理解了!”

调解现场

多年来的诉讼消耗,让这些居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拮据,狭小的出租房内甚至连空调都不曾安装。“亲戚朋友几乎都借了个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苏志强是这 6 户居民中家庭条件最困难的一户。早年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人愿意和他结婚,后来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他和瘫痪在床的聋哑母亲相依为命,他也变得愈发沉默寡言。这次和解,让他感受到了“官方”的诚意,也彻底解开了“心结”。

8月1 日晚,连日的暴雨终于停了。窗外月色明亮,年近八旬的苏成才拿起笔在调解书上签下名字,最后一份调解书签约完毕。

至此,6起有着15 年土地纠纷背景的宅基地拆迁纠纷案画上圆满句号。

放下笔,苏成才双手颤巍巍地攥住衣角,又认真看了看面前的调解书,嘴角颤抖着喃喃道:“能睡个安稳觉了!”泪水划过脸颊,他久久不能平静——15年,牵挂了15 年的心头事,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站在一旁的吕法官本想说些话安慰他,可话到嘴边,眼泪却先流了下来。或许他们推动行政诉讼和解的意义就在于此——以府院联动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居民们得以安心度日,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记者 陈瑞阳)

责任编辑:王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