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克孜尔石窟艺术有三大特点,女性被画得健美

蓝峰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10-30 13:45:29原创

汉唐时期是龟兹佛教文化的黄金时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东南悬崖上的克孜尔石窟,被称为“西域的卢浮宫”,它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鼎盛。远早于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克孜尔石窟,壁画特点主要有三点。也就是菱形格、凹凸晕染以及屈铁盘丝。

菱形格图式

是最显著的特点

龟兹的洞窟、壁画虽然在今天不如敦煌声名远扬,但却早得多。自公元一世纪起,佛教正是从这里沿河西走廊传入内地、东南亚一带。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菱形格图式,在每个单体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

那壁画为什么要采用菱形格形式呢?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菱形格出自佛经的须弥山。辞海里说,须弥山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山名,以它为人们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佛教也采用此说,以须弥山为题材,造像、绘画表示天上的景观。学者们认为,菱形格图像表现出的山峦,就是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关键是,这种构图形式不但对石窟空间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一个格子讲一个故事,增加了壁画的容量。

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克孜尔石窟的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舍生救猴群的曲折故事。

女性也被画得

像健美运动员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第二个特点,也就是凹凸晕染。

泥壁上直接作画,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突出手法。克尔孜尔石窟壁画的设色方式,主要是按照中国画随类赋彩的法则。画家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

这种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在人物晕染方面采用的是凹凸画法,立体效果比较明显。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的一朵奇葩。

从绘画技巧上看,克孜尔石窟的画家其实对人体的结构已经比较熟悉,但是又拘泥于细微的解剖关系,画家根据题材进行主观提炼和加工,从而创作出了极富表现里的人工形象。

以壁画人物的腹部为例,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天天在健身房撸铁的人士,有八块腹肌的人并不多,一般显露不出大的肌肉起伏。但是克孜尔石窟的画家却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把它分成了四框进行圈染,包括女性在内,不少都被画家们画成了像是具有肌肉力感的健美运动员。这种从解剖学的角度晕染凹凸面的做法,也是克孜尔壁画有别于内地绘画的方面。

克孜尔石窟壁画第三个特点,被称为屈铁盘丝。

所谓的屈铁盘丝,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绘画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看起来像是粗细均匀一致的铁线,第二,线条的这个组合,在描绘佛或者菩萨宽大的袈裟与袍裙衣纹的时候,都用U形的线条进行套画,体型如果有变化,U形的转折也随之变圆或者变尖,像是屈铁盘丝。


研究文化交流的

珍贵形象资料库

克孜尔石窟壁画是研究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库。其中,伎乐壁画又是极其丰富的一部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能够看到古龟兹世俗生活的影子。比如,壁画中伎乐人物被加上了彩色的披帛,随风飘逸、迎风飞舞、极富动感。包括宝珠、法器等物品也缀似彩带飘飞。

在舞蹈形象上,克孜尔石窟壁画中S形的人物曲线,女性身体扭转的独特立姿,显然深受印度舞蹈的影响。另外还有乐器的流传诸如五弦琵琶,弓型箜篌都是随佛教传入龟兹的印度系乐器。

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佛教文化的广泛流传,使龟兹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克孜尔千佛洞的艺术成就是龟兹文化的代表,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14年,克孜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蓝峰 整理)

责任编辑: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