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疏通“生命管道” 带你了解心血管介入手术

来源:中国山东网

2024-11-01 13:59:48

心脏,生命的发动机,日复一日地泵送着血液,滋养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连接心脏的血管,如同纵横交错的管道,承载着血液奔涌的使命。然而,当这些“生命管道”出现堵塞或狭窄,我们的生命便会面临威胁。幸运的是,心血管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为疏通这些“生命管道”提供了新的可能。

心血管疾病:无声的健康杀手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死亡原因,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尤为常见。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我们“生命管道”——血管的病变息息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想象一下,原本光滑的血管内壁,逐渐堆积起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形成斑块,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如同血管内的“路障”,会使血管腔狭窄,血流不畅,甚至完全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血管狭窄: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畸形、炎症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动,引发相应器官的缺血症状。

传统手术vs介入手术:治疗方式的革新

面对心血管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这类手术创伤较大,需要开胸或开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心血管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式,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微创治疗,精准高效: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手术无需开胸或开颅,只需在大腿根部或手腕处做一个微小的切口,将导管插入血管,通过影像学设备的引导,将导管送至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风险更低,恢复更快:介入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术后疼痛轻微,通常只需住院观察几天即可出院,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心血管介入手术:疏通“生命管道”的利器

心血管介入手术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类型,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心血管介入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俗称“心脏支架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医生通过导管将球囊扩张catheter送至冠状动脉狭窄处,扩张球囊,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同时,还可以在狭窄处植入支架,防止血管再次狭窄。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与PCI类似,PTA主要用于治疗其他部位的血管狭窄,例如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等。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除了用于治疗血管狭窄,血管内支架还可以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疾病。

心脏瓣膜介入治疗:对于一些心脏瓣膜疾病,例如主动脉瓣狭窄,现在也可以通过介入手术进行治疗,避免开胸手术。

介入手术并非万能:了解风险和局限性

虽然心血管介入手术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并发症风险: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介入手术也不例外。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管损伤、心律失常等。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介入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例如病变部位过于复杂、患者身体状况不佳等情况,可能不适合进行介入手术。

术后仍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介入手术只是治标,并不能根治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仍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才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呵护“生命管道”,从预防做起

心血管介入手术为疏通“生命管道”,守护心脏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来源:中国山东网

责任编辑: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