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淄博|千年“博山窑” 再添新窑变
速览淄博 | 2024-11-04 13:02:26原创
李波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创新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这里面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没有几代人的传承延续,根本做不到。”11月2日,在淄博美术陶瓷有限公司“有宝陶缘工作室” ,谷有宝向记者谈起了自己金奖作品“鱼籽釉”和银奖作品“金鳞袍”的诞生过程。
今年9月,在第四十九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大赛上,谷有宝的两件作品《鱼籽釉》陶瓷瓶、《金鳞袍》陶瓷高脚碗分别斩获大赛金奖和银奖,继博山传统的茶叶沫釉和雨点釉之后,再为淄博的陶瓷窑变技艺再添一个新门类。
谷有宝向记者介绍获得金奖的鱼籽釉。
“百不成一”新窑变
“这个新的窑变应该是源自淄博窑,对吧?”初次近距离接触,记者感觉“鱼籽釉”和“金鳞袍”两个釉变的酱色看起来十分“面善”,博山人家过去日常使用的“半盆”“硫酸坛子”就是这种酱色釉面,在酱色中生发出的金黄色釉面,既亲切,又贵气十足。
“对,是的。这就是从咱们博山窑传统的釉色中产生的窑变。”谷有宝说,从2021年开始研制以来,整整3年时间,他才制作了有数的这么几件作品,往往一炉窑进去几十件作品,出窑之后,没有一件能成功。
对照博山的名贵琉璃料器“鸡油黄”的十缸九不成,这种新的窑变更为难得,成品率非常低,说“百不成一”也不为过。
鱼籽釉的局部细节。
“釉料的配置,我选用了咱们博山当地的材料,我亲自上山去寻找挑选。”谷有宝说,对于窑变来说,有三个关键的成因十分重要。首先是釉料的化学成分,如果调配比例不当,差一丝一毫都不能烧出令人满意的颜色;其次,因为是传统的手工上釉,釉面上色的厚薄难免不同,烧成后也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所以也会影响到窑变的形成;最后是烧成的温度,烧成是窑变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小温差的微妙变化,每一段时间温度的把控,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窑变效果。
“现在,我用的是电炉,比以前那种土窑,在温度控制方面是进了一大步了。但就算是这样,大部分作品仍然无法得到我想要的效果。操作失当,温度把握不好,整件作品就发黑了。”谷有宝遗憾地说,“鱼籽釉”和“金鳞袍”这两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十分“娇相”,上面三个环节,无论哪个,稍有差池,便会造成一炉尽毁的灾难。
“除了上面三个因素,想要获得成功的窑变,还要考虑釉料下面的陶瓷胚胎的干湿,还要考虑天气的因素。”谷有宝说,窑炉有好多通风口,什么时间关哪个口,什么时间开哪个口,方方面面需要计算在内的因素太多。因此,目前来说,就算是有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定时控温,但是仍然需要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烧制时的直觉,所以新的釉变产品产量极低。
谷有宝烧制的金鳞袍釉变作品。
脱胎换骨“博山窑”
在淄博窑的窑变中,最著名的是茶叶沫釉和雨点釉,在特殊历史时期,这些珍贵的窑变曾经一度失传。近年来,在淄博诸多陶瓷大师的不懈努力下,这些珍贵的窑变技艺纷纷得以继承,目前茶叶沫釉和雨点釉,已经成为淄博窑变的代表,深受陶瓷爱好者的青睐,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制作技艺中绽放出特别光彩。
从2021年开始,谷有宝历经三年时间,创新研制出鱼籽釉和金鳞袍的釉变新品种,尤其是金黄色的釉变十分罕见。今年9月,一经参赛,就获得了第四十九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大赛评委的肯定,随即收获了一金一银两项大奖。
两个釉变品种,虽然各自特点不同,但都是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结合的产物,均需要进行三次上釉,三次不同温度烧制,才能成功。
金鳞袍花纹犹如龙鳞,整体图案就像中国传统的冰裂纹瓷器,但是与冰裂纹瓷器的“开片”效果不同,金鳞袍窑变的酱色网纹,并不是“开片”之后的效果,相反,其手感凸起,更像是脱胎于博山窑金代的黑釉白线纹器。
尤其是鱼籽釉,表面烧制到结晶,经过高温火焰气氛还原产生的结晶釉,摸上去就像一粒一粒的鱼子。这两个窑变相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浮雕一样的立体感。沉稳厚重的博山窑酱色中,浮现极具贵气的金黄色。
“这两种窑变,吸收了很多传统技艺,又融汇了现代的新技术。”谷有宝说,两个新的窑变,可以看做是从传统“博山窑”脱胎换骨之后的新品种。
谷有宝烧制的雨点釉和茶叶沫釉作品。
“青年艺人”再出发
“我作为一名爱好者,是退休以后,开始研究新的窑变釉种。”谷有宝谦虚地将自己定义为“陶瓷烧制爱好者”,是因为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手艺“断档”。2001年,由于工厂效益不好,面临危机的谷有宝,遗憾地放下手艺,带着300余名下岗职工,创建了淄博博山嘉庆瓷器有限公司,专门做陶瓷进出口贸易。
实际上,谷有宝并非一名业余“爱好者”。相反,陶瓷技艺在他们家世代相传。1979年,刚刚17岁的谷有宝在博山陶瓷厂就业。作为一名博山人,他自幼跟随祖父谷兆庭(淄博美术陶瓷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学习陶瓷技艺,尤其是对雨点釉有着独特研究。1998年,由于在雨点釉方面的贡献,中央电视台为谷有宝做了专题报道,并称其为“青年艺人”,以此来看,他对茶叶沫釉和雨点釉的研究也有几十年了。
“创新说起来容易,可不是这么简单。可以说,这两个窑变釉种,凝聚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陶瓷技艺传承。”谷有宝退休以后,始终有陶瓷人的情怀,思思量量又干起了陶瓷的研发。
“烧窑就是烧钱,一炉窑烧废了,投入的那么多钱就烧没了。新品种就是靠烧钱,烧出来的。但是咱们也得现实一点,做研究,不挣钱,还光烧钱,老婆孩子都不高兴。”谷有宝说,当年也是因为搞研究太烧钱,这才放下手艺,下海经商,搞起了企业。
如今,谷有宝继承了老一辈的技艺,加之自幼耳濡目染,立足于博山窑酱色瓷器制作,从雨点釉、茶叶沫釉、冰裂纹开片等名贵窑变技艺中寻求灵感和营养……可以说,鱼籽釉、金鳞袍是从“博山窑”的根上,生长出来的。
“我还在总结和整理经验,对釉料的配比、温度的控制,还需要继续摸索规律,让这个新的窑变釉种制作过程不那么娇相。”谈起这一新的窑变釉种,谷有宝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提高其成品率。
“所有创新都离不开原生地胎釉基础。”曾经提出“淄博窑系”立论的淄博中国陶瓷博物馆原馆长助理高岩表示,例如硅元的“鱼子蓝”就是这样。同样,在谷有宝的两个新窑变里面,也能感受到“淄博窑”传统烧制技艺的魅力。
如今,随着鱼籽釉和金鳞袍两个新品种的出现,源自金代的传统“博山窑”深厚的酱色底蕴,借助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焕发出“金色魅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成功突破产量局限之后,“博山窑”将再次以崭新的姿态风靡全国。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