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市:立德树人 育“心”为本
石如宽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4-11-09 18:32:16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潍坊寿光市把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聚焦“学习”“情感”“沟通”三要素,突出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筑牢青少年心理安全“防火墙”、撑起健康成长“保护伞”,全方位守护孩子心理健康,护航未成年人阳光成长之路。
瞄准“学习”核心,融入学科课程
坚持与时俱进,从四方面着手,提升课堂“吸引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一是研磨教学模式,让课程有“魂”。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联盟,挖掘“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原理与规律,推广数字课堂、翻转课堂、“AI”互动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把心理健康内容有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注意力时刻“在线”。二是优化课程设置,让学业有“度”。贯彻落实上级课程课时安排,对课程内容、时长进行科学分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组织学校每两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按需开设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专题课程,采用案例辨析、游戏辅导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共鸣。三是创新副课教程,让学习有“趣”。利用音体美劳等课程,组织进行冥想放松、心理剧表演、写倾诉信、组织K歌大赛等,不断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四是师生个性辅导,让差异有“解”。根据各学科制定个性化学案,成立学科补弱群、学生互助小组等,教师学生一对一辅导,化解学生“难学”“难懂”“学不会”的担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把住“情感”关键,筑牢心灵防线
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疏导,全面护航学生心理健康。一是召开主题班会,共叙同窗“友情”。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同学们上台,依次分享最近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互赠祝福、彼此打气,鼓舞凝聚学习士气。二是举办吐槽大会,舒缓焦虑“愤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举办“吐槽大会”,让学生对日常的学习、行为、习惯等进行自我吐槽和互相吐槽,对学科教师提意见建议,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情绪。三是师生结对帮扶,深结桃李“真情”。建立包靠关爱制度,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入户家访1次,学科教师根据学业情况每学年入户家访一定数量学生,将单亲、留守、遭遇重大变故等特殊群体学生列入重点关怀对象,每周谈话、每月家访、经常关爱,以真心换真情。四是家校无缝衔接,筑牢同心“共情”。学校牵头,定期开展教育经验交流会,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互相吸取教育经验;创新开设88所家长学校,邀请学校教师上台讲解教育新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家庭压力降到最低。
畅通“沟通”渠道,化解风险危机
围绕“沟通”做文章,加强家校社合作,及时化解学生心理难题。一是开通服务热线,为心灵搭“桥”。专门开通143条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建立QQ、微信、邮箱等援助渠道35个,专职心理教师通过预约和回访等方式跟随指导,截至目前,已收到求助信息5300余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600多个。二是普及心理课程,为健康铺“路”。围绕“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焦虑调适、时间管理”等方面开发心理课程,以空中课堂等形式讲解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目前已开发20余节心理课程,观看收听人数达到10多万人,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升。三是台账报告立结,为问题挂“号”。组织学校在每个班级设立2名(男女各1名)同学作为心理委员,对学生学习、人际、情绪等状况及时观察报告。班主任定期巡访学生寝室,对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分析上报,汇总成册,并与监护人实时联络沟通,从学生、教师、家庭3方面把握学生心理动向,有问题第一时间掌握状况、查明原因。四是专家集体会诊,为症结开“方”。组织学校与心理专业诊治部门建立专门链接,对学生心理、教师教学、家长教育等方面的难题,由学科专家、心理专家集中会诊,集体研究解决方法,同时对个性化问题专人专责一包到底,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难题。(大众新闻 通讯员 张鑫)
责任编辑:石如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