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艺术观谭 | 白云不老 夕照山明——蓝立克先生的艺术人生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4-11-15 06:50:03原创

蓝立克,1939年3月生于青岛。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大学美术系主任。其山水画经常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画展。199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杰画家”称号。出版有《蓝立克画集》《蓝立克山水画集》。

文/戴升尧

艺术家的胸怀与视野如海一样开阔

好多年没见蓝立克先生和他的山水画了,再见,感觉耳目一新,更惊奇于85岁高龄的蓝立克先生旺盛的艺术创作和创新力。

蓝立克先生一生致力于书画教育、书画理论研究和山水画创作。他的山水画博采历代先贤之长,又专门学习研究黄宾虹的山水画,深得黄宾虹艺术的要旨,30多年前就从黄宾虹的山水范式中吸取精华,把黄宾虹的笔法继承发扬到一个别开生面的高度,又一再获取普陀山、雁荡山、武当山等名山大川,特别是道家仙山崂山的“加持”,胸有丘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破茧化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艺术语言。他的山水画用笔稳、准、狠,毫无造作之感,就像山上滚石头一样一一实打实,又有打鼓敲锣一样节奏分明的音乐感。

蓝立克先生活到老,学到老,变化永无止境,岁月像蓝立克先生山水的“书卷皴”一样层层叠加,蓝立克的山水也更加老辣,更加脱俗,更加自在,笔法和色彩更加丰富,更加炉火纯青。

白云不老,夕照山明。

“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85岁的蓝立克咏诵清·唐岱这段慨尔慷的名言时,激情澎湃,他说:画画必须心中有上下千古之思才能调动出情绪,画出不一样的作品,画出内心的东西,画出所感所思所悟。你看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灰暗压抑的画面上,雷帝抱着儿子的身体,另一只手捂住儿子的伤口,双眼中满是惊恐和悔恨,与儿子绝望的眼神形成强烈对比。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听着他充满激情地讲列宾、苏里科夫、莫奈、珂勒惠支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我突然想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胸怀,他的视野,他的思想一定是开放的,活跃的,丰富的、像大海一样宽广和开阔的。

山海之间走出来的“蓝家山水”

蓝立克1939年生于青岛的大麦岛村。这是坐落于浮山南麓的一个渔村,依山傍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斯的蓝立克,性格既有山的坚实、硬朗、挺拔,又有海的宽广和灵动。

大麦岛村处于山海之间,常常云雾缭绕、弥漫,如诗如画,从小喜欢大自然的蓝立克总想把这么美丽的景致画下来。没有老师教他画画,他就凭着自己的感觉随意涂鸦,在地上画、沙滩上画、课本上画,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了美术课,赵录篆老师教他们画画,第一节课画的是鸡,蓝立克很快画了出来,赵老师看了很高兴,拿着他的画做讲课的范本。之后,赵老师经常让蓝立克帮着画学校的宣传墙报。但是他的父亲并不支持他画画,那时候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父亲担心画画会影响他学好数理化。性格倔强的蓝立克没有顺从父亲,依然偷偷地学画。

1957年初中毕业,他报考了山东师范艺术系,名落孙山,他别无选择,回家当了农民,挑尿担粪,刨地、锄草,起早贪黑地干,肩膀和手都磨出了老茧,每天累的浑身像散了架子一样。但是他依然坚持画画。蓝立克的大爷上过私塾,家里挂着一套黎雄才画的山水四屏,蓝立克很喜欢这幅四屏,便去文具店买了一张高丽纸,仿照着画了山水四屏,挂在大爷家堂弟的屋里。有一天,大爷站在他临摹的四屏山水前看了半天,说:画的不错,就是你不能私刻图章。蓝立克赶紧解释说:上面那个章不是刻的,是我用朱砂画上去的。当天晚上,大爷就到蓝立克家对他父亲说,立克这个孩子有“歪才”,别逼他学数理化,让他好好学画画吧。

大爷走后,父亲把他叫到面前,问:有学画画的地方吗?他说:有,四方路上有个贾老师教的挺好,一个月要交3元钱。父亲说:行,你去吧。蓝立克去贾老师那儿学了3个月,这三个月的学习改变了他的命运。第二年,他又报考了山东师范学院,从10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录取10名幸运儿之一。

蓝立克入学的第二年,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更名为山东艺专。蓝立克所学专业是国画,教他的老师有王启华、赵玉琢、吕品、于希宁、关友声、黑白龙,班主任是史振峰,都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教育家。山水画主要由关友声主讲,黑白龙也常来班上代课。两位教授在山东画史上有“关黑山水”之称,其人品和作品令人高山仰止,对蓝立克的影响极大,为蓝立克的创作形成自己南北结合的独特画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蓝立克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37中做美术老师。那时候他住的房子,光线较暗,他支上一张桌子,就在这种昏暗的光线下,天天画画,时间久了,后来到了光线好的地方,好长时间他画画都不适应光线的明亮。

蓝立克一开始研学石涛等名家的作品、探索山水画创作方法,1964年,他偶然得到一本《黄宾虹山水画册》和一本《黄宾虹画语录》,一下子迷上了黄宾虹。十年磨一剑,蓝立克全身心研读学习黄宾虹,完全吃透了黄宾虹山水画的技法和精神,又结合他在写生中的感悟,初步形成了蓝立克自己的山水画语言风格,画界称其为“蓝家山水”,渐渐的在青岛艺术界有了影响和知名度。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历史大幕,山东纺织工学院成立,在纺化系下又设立了染织美术专业,蓝立克调到纺织工学院工作,与著名画家宋新涛、张朋一起担任美术老师。

1980年,宋新涛借调到青岛画院工作,纺织工学院设立实用美学系,张朋任主任,后因身体不好,回家养病,蓝立克任代理主任主持工作。

1993年山东纺织工学院并入青岛大学成立了美术系,蓝立克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蓝立克干工作就像画画似的,认真而较真,做事雷厉风行,把美术系的教学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想方设法自主创收,为老师们家里装了电话,给老师定制了西装。这副主任一干就是十多年,蓝立克一心用在工作和画画上,心无旁骛,工作和画画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后经大学领导研究任命其为美术系主任。他的“蓝家山水”影响也越来越大,他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家画家”称号。


脱略凡俗方显艺术大家之气

蓝立克先生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也一生从事艺术教育,桃李满天下。2000年,蓝立克光荣退休后,他整个身心几乎完全沉浸在画画、写书法和写生的艺术创作中,除了教学生,他很少出门应酬,脱略凡俗世界的纠缠,超然于世,他的山水自然更加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洒脱、超逸、散淡之气,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今年85岁的他,每个月仍坚持给两个辅导班上两天课,他认为艺术教育传递美,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很有意义。他的学生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尤其是学他的画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不乏其人。画出于手而发乎于心,所有的呈现都是画家内心所拥有的文化、文学、艺术素养及人品思想的表现,这些东西达不到一个高度,画出来的画不会气韵生动,更不会独具个性。这也正如学黄宾虹的画家很多,但是真正学到家的却寥寥无几。从黄宾虹的巨大艺术气场中冲出来,破茧形成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独具艺术个性的更是凤毛鄰角,蓝立克属于这方面的代表画家。

蓝立克学黄宾虹不单单研学他的绘画技法,还研学他的诗词、书法、画理、生活、人品和思想,几十年如一日,把黄宾虹研究的透透的,如同知己。黄宾虹的笔墨一流,讲究“五笔”“七墨”法,笔法一波三折,铁画银钩,以繁著称,又千笔万笔不觉其多,凝练而又灵动,堪称绝妙。他极善积墨、宿墨,层层叠叠,又不粘不腻,深厚雄浑。蓝立克没有在黄宾虹的积墨和宿墨中沉浸,重点研学他的用笔,为了学到家,他学黄宾虹的绘画笔法,还天天临写黄宾虹的书法,同时又有发现和创造,他发现黄宾虹画的是南方的山,林木茂密,用大片的黑墨、焦墨表现树木的茂盛,而崂山的山以奇峰怪石为主,林木点缀其间,不适合用大片的墨来表现,他便择取其精化,用书法功夫勾勒出崂山的石头和山峰,创造出崂山山水特有的“鱼鳞皴和书卷皴”法,传神地表现出了崂山的奇峻和灵秀,还有画作中时常出现现代建筑或山村民居,成了他笔墨提炼下的标志性符号。

蓝立克的山水构图布局像围棋高手一样,胸中有全盘,步步心中有数,又出于有招无招之间,随机应变,变化丰富。他在研学黄宾虹,重点吃透黄宾虹用线的基础上,从有法到无法,又融合傅抱石等大家的散法用笔、中锋用笔,骨法用笔,线条奔放有力,有长有短,有粗有细,用线巨多,但是找不到一条雷同的线,节奏变化丰富,看似繁杂琐碎,但毫不拖泥带水,追求用笔的节奏感、音乐惑,用书法功夫勾勒出崂山的石头和山峰,有一种满含激情和丰富的生命体验的韵律。又借鉴融合石涛、清四王和近代大家的一些笔法晕染叠加、以墨守白、明暗色调对比、泼彩与线条相揉合;色彩以浅绛色为主,以淡墨泼彩的变化点缀,画面单纯而又通透,加重了与大自然的亲近性结合,收放自如,浓淡有致,“无法而有法”,直抒胸意,就像一位出色的音乐指挥家将劲疾的鼓点与伴奏的音乐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激荡起伏地混响成一片,将其长期的山水艺术修养与观察体悟,行云流水般表现出来,借助山水,尤其借助蓝立克自己独特的崂山山水,表达着他内心的体验、感受、思索和他独特的个性和生命真性。

(作者系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琴岛作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高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