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观澜丨煤炭掠夺——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17)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4-11-21 14:26:41

□董兴宝

煤炭是一种人们熟悉的化石燃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到了明清时期,煤矿开发利用达到了鼎盛阶段。明朝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对煤炭的产地、分类和开采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而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是较早使用煤炭的国家,古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论石》一书中记载了煤的性质和产地。

但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和广泛应用,还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以后,以蒸汽作为动力的火车、轮船、工厂发展起来后,对煤炭的需求大幅增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环胶州湾地区的先民们,为什么用木柴作为燃料,而不是用煤做燃料呢?事实上,德国人侵占胶州湾的核心目的和动力之一就是为了掠夺山东地区的煤资源,德占胶州湾后,青岛才开始大量使用煤炭做燃料,从此,德国人也开始疯狂掠夺山东的煤炭资源。

对于这些问题,到过青岛的外国人,或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人,进行了观察并留下了详细的记载,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记载的呢?

煤炭应用

晚清时期,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然而,作为环胶州湾地区,依然是以木材作为当地百姓的燃料,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此,德国人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说: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还没有如此大量地使用煤炭。只要人们还能普遍地获得木炭,而且价格低廉,就不会用更昂贵的煤炭来取代它,在不容易获得煤炭的地区更是如此。

书中还强调,中国人早就在使用煤炭,如果说他们没有很重视它,可能是因为成本上的考虑,肯定不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技术。

对于晚清时期,或19世纪末期的胶州湾地区,未能广泛使用媒体,是不是因为本地不生产煤炭,而外地运来成本过高呢?

日本作家田原天南著在《胶州湾》一文中给出了答案,他在文章中说:

胶州湾地区用树枝当柴火,并很少使用潍县的煤炭,是因为缺少运输的便利条件,所需运费很高。在胶州,中国秤1斤高达值1钱8厘的市价,即相当于德意志的1吨值80马克的高价,所以,终于难能供作常用。这是因为不具备专门的运输机构,即全靠人力用独轮车搬运一切货物之故。

这位日本人还在文中,详细列举了运输煤炭的成本:运费每100斤1公里约为1芬尼(含日元5厘),等于1吨1公里为20芬尼,由潍县到胶州按120公里计算,1吨就要附加24马克的运费,再加上商人的佣金、政府的税金,高额的成本费用使得潍县的煤炭不能打开销路。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山东的煤矿资源丰富,而且在19世纪末期潍县、博山等地的煤矿已经开始开采,但由于靠人力运输,成本远远高于当地砍伐树木,因此,对于当时缺少工业项目的环胶州湾地区而言,煤炭价格昂贵,当地百姓使用比较少。

对此问题,德国人著名建筑师乔治·弗朗鸠斯在清朝末期,考察了中国大半个沿海地区后,在其出版的《1897:德国东亚考察报告》一书中这样说:

如果中国民众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购得煤炭充作燃料,而不必再砍伐林木获取柴火,用不了多久,胶州湾周边地区和山东的山区完全将是另一番景象。到那时候,这里如同香港,满山的郁郁葱葱……雨水在森林里汇成溪流,静若处子般地潺潺流淌,为新城胶州源源不断地供应高质量的饮用水。

通过这些外国人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19世纪末期的胶州湾地区,还是以树木作为主要的燃料,而非煤炭,但德占青岛后,这一切悄悄发生了巨变。

德占胶州目的

根据中外史料记载,德国人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在中国建立海军基地。比如,英国人F·帕默 M·克里格在《青岛(1898—1910)》一文中说“关于德国在东亚建立一个基地的设想,早在4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最初是想在东亚建立一个船队基地或煤炭基地。”

而德国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发表了相关的考察报告,其中包括了对山东的考察报告,引起了德国皇室及海军的关注。

对此,英国人约翰·E·施瑞克在《胶州湾战略地位的潜能与价值》一文中说:“在李希霍芬所做的关于山东的描写中,他描述了博山、章丘、潍县和沂州府的煤矿,后来这些地区都划入了德国人采矿的界内。”

德国著名建筑师托斯顿·华纳(Torsten Wamer)在《殖民城市青岛的建设:土地制度、城市规划和开发》一文中则说,这个海湾具有建设一个较大港口所需要的前提,如海底、水深及对风暴的屏蔽等,并且建设一条铁路作为和内地的交通连接在技术上看来也是可行的。这不仅仅由于内地蕴藏的煤炭资源尤其值得这样做,另外作为城市贸易港口的功能也可开辟其他的收入来源。为此,这个新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建设项目应该是港口和铁路设施。

而对于德国人侵占胶州湾的目的,克劳斯·米尔翰(Klaus Muehlhahn)《德国在后方的桥头堡:通过基础设施对山东省的渗透》一文中也说:“德意志帝国1897年11月通过东亚巡洋舰队占领了胶州湾,其主要目的是在中国沿海得到一个舰队基地和煤炭供应基地。”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侵占胶州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看中了山东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他们将青岛作为殖民地的吸引点。正如德国人克里斯托夫·林德在《青岛开埠初期的建筑(1897~1914)》一书提到:“早在1901年4月8日第一列火车就通到胶州,1902年6月1日通车到潍县煤田。”

而德国人的这些做法,都是实现其最早侵占胶州湾的目的,为掠夺煤炭资源,而在青岛筑港修路。

如何掠夺煤炭?

德国人侵占胶州湾后,是如何实现其掠夺山东的煤矿资源的呢?显然,是通过胶济铁路将山东坊子、博山等地的煤运至海港,再运往欧洲及世界各地。德国人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此问题的记载。

德国人在侵占胶州湾之前,虽然知道山东的煤矿资源丰富,但要通过烟台港运出,显然成本更高,因此,英国人约翰·E·施瑞克《胶州湾战略地位的潜能与价值》一文中也提到:原来,芝罘是山东地区所产煤炭的唯一出口。然而,环绕芝罘的山脉使之很难从芝罘到产煤区之间建一条铁路。李希霍芬着重强调要想使采矿得以发展,建一条铁路到煤矿区是绝对必要的。既然胶州湾是中国北半部最大和最好的港口,因而它也就无愧于山东矿藏的合理的出口处。

而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一文中也说,胶州湾可利用铁道与背后的内陆联系,在该线路上既有煤炭等矿山,又可利用山东省人口众多而购买力强的条件,其位置也可利其他开港地方的货物和客运,因此,作为海港是价值颇大的。

事实上,德占胶州湾后,立即开始铁路、港口建设,开始掠夺山东的煤矿资源。对此,英国人F·帕默 M·克里格在上述文章中还说:

青岛海港开放以来,这里的船舶往来大大增加。1号码头和2号码头都有铁轨与山东铁路相连。在码头上以及码头附近建了许多库房。在1号码头上修建了山东矿业公司的煤栈,船只可以随时在这个码头加煤。还修建一个装卸煤炭用的翻斗。

德国人侵占胶州湾后,又是通过什么机构来掠夺山东的煤矿资源呢?对此,日本人岸田英治在《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概况》一文中说:德国“辛迪加”于同年10月10日组织成立了山东矿山公司。矿山公司按照德国政府的要求首先向德国海军供应煤炭,煤炭价格应为当时价格的1/2。该公司在纯利分配超过5厘时,应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贡金交付政府,以用于胶州湾筑港工程、政府费用和租借的一般施政费。

德国胶澳总督府编撰的《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说,1899年6月14日“山东铁路公司”成立,公司拥有基本资金5400万马克,其中在公司成立时已收进1350万马克。公司的任务是:规划的铁路在5年之内,青岛至潍县段在3年内建成并付诸营运。铁路建成后,可将山东省北部最重要的煤炭产地和青岛与济南府之间最重要的城镇都密切连接起来。

对于青岛的煤炭供应问题,《青岛市情网》中也说:青岛的燃料供应主要是煤炭,德国侵占时期,德国人垄断了青岛的煤炭经营。德国人于1899年开办的山东矿业公司在青岛派出一个矿业经理处,负责经销煤炭。

通过上述外国人的记载和分析,对比青岛权威资料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德占胶州湾前的目的以及侵占青岛后的行动——立即开始了对山东煤矿资源的掠夺,并通过铁路和港口来实现其目的。

对于德国人掠夺山东资源问题,上述外国人的记录,是符合事实的。对此,《青岛市情网》中说: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建设现代港口,青岛沉寂多年的海上贸易航线再次繁忙起来,外国资本轮船业开始大量涌入青岛。英商太古、怡和,德商美最时、北德,日商大阪、日清,美商美隆及丹麦宝隆等船公司及代理行接踵而至,海运事业被帝国主义轮船业所垄断,对中国的资源进行疯狂掠夺。1902—1913年,德国掠走煤炭341.46万吨。

青岛,这座城市的由来与百年蜕变,与“煤”密切相关:百年前是寂静的小渔村,因山东有煤炭而被德国人侵占;也因其掠夺煤炭的需要修建港口和铁路;更是因煤矿的开采和大量的供应,而给火车、轮船及工厂带来了动力燃料,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作者简介:

董兴宝

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