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会盟:春秋时期的“洙泗协商”
来源:联合日报
2024-11-23 20:28:49
泗水县是古泗水的发源地,洙水在县域东部与泗水汇流。《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发生在这里的诸侯会盟故事,协商天下治理之事,对话合作、寻求共识,解决重大问题,维护和平稳定,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存续发展。这是“有事好商量”的朴素探索与实践,蕴含着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协商文化基因,孕育着协商机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姑蔑会盟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3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是《左传》记载的第一次会盟事件。蔑,鲁邑,即姑蔑,避讳鲁隐公息姑,在今泗水县泗张镇天齐庙村一带。
公元前722年,鲁惠公薨,嫡子允年幼,庶子息姑“摄政称公”,世称鲁隐公。之前,鲁国与南邻邾国结下了梁子,邾武公干涉鲁国内政,支持外孙伯御弑杀叔父鲁懿公,篡位。周宣王征讨鲁邾,两人败死,立伯御之叔称、邾武公之弟叔术为君。
这年三月,鲁隐公为化解积怨,稳定周边关系,谋求支持,巩固执政地位,主动邀请邾仪父,在姑蔑会盟。双方坚持“和合”思想,赞赏和而不同的相处路径,不以战争或暴力冲突为手段对待外界。双方平等协商,认为应当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停止对抗,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会盟带来了短暂和平,两国友好相处,战事不兴,远离杀戮、掠夺、割地等战争行为,致力于发展农业、手工业,人民休养生息。
时间不长,鲁国又恃强欺弱,借口邾郑伐宋,鲁隐公七年秋伐邾。邾国忍辱负重,仍遵守会盟协议,缓和战争局势,竭力维持与鲁国关系。
趡之会盟
鲁恒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二月丙午,公会邾仪父,盟于趡。”趡,鲁邑,在今泗水县南,临近邹城市。
公元前712年十一月,公子允弑兄隐公自立,是为恒公,之后两次伐邾,双方兵戎相见。面对鲁国的欺凌,邾仪父从长计议,前往鲁国拜访鲁桓公,避免战争扩大。鲁恒公十七年,桓公又与邾仪父在趡会盟,重温姑蔑会盟友谊,协商友好事宜,商洽增进合作,重申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不支持、不接纳对方内部分离势力,不参加针对对方盟友的敌对行动等。然而,当年秋天,鲁国再次背盟,协助宋、卫伐邾,会盟协议成为空文。
卞之会
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卞,鲁邑,今泗水县东部的泉林镇卞桥村一带。
鲁僖公夫人声姜在此会见齐桓公,此事需从头说起:楚国以徐国依靠中原诸侯而攻之,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分别在牡丘(在今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镇)、淮地会盟,商讨伐楚救徐之策,各国一致同意出兵,维护和平秩序。鲁国权臣公孙敖率领联军围厉救徐,但是久攻不下,恼羞成怒,顺道灭掉项国。此时,齐国国势日薄西山,齐桓公更是身患重病,猜忌鲁国挑战霸主地位,以擅灭小国的罪名扣留鲁僖公,遏制鲁国势力发展。
鲁弱齐强,鲁僖公夫人声姜是齐桓公的孙女,主动要求在齐鲁要道上的卞邑会见祖父。这是一场政治会见,夫人本着商以求同的想法,“修辞以诚”“折衷以仁”,重叙祖孙亲情,在协商中兼容并蓄。双方相互理解,消弭分歧,达成共识,也就是鲁国要带头支持齐国“尊王攘夷”的政策,积极参与齐国发起的维和行动;齐鲁作为亲戚之国要深化传统友谊,在对外事务中步调一致;要尊齐容鲁,求同化异。会盟之后,鲁僖公回国,两国重归于好。
虚朾会盟
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十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虚朾,鲁邑,今泗水县老城区,一说在今河南延津东。
鲁成公十八年六月,郑国入侵宋国,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都城西北门,接着相约楚国出兵。楚军、郑军一路凯歌,攻下彭城,把之前出奔的宋国鱼石等五位大夫安置于此,留下三百乘帮助守卫。七月,宋军攻打彭城未果。十一月,楚军援助彭城,讨伐宋国。宋国求晋出兵,楚军撤归。
十二月,鲁国权臣仲孙蔑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邾宣公、齐国崔杼在虚朾会盟,策划救援宋国。诸国奉行“天下为公”理念,重申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反对诸侯坐大甚至是据土割据危及王室。会盟诸国协商认为,要共尊王室权威,维护天下和平,抵御蛮夷侵犯;要巩固维和阵营,亲近友好国家;要出兵攻取彭城,平息内乱,恢复正常秩序。次年正月,联军攻取彭城,鱼石等五位大夫投降,被安置在晋国瓠丘(在今山西垣曲东南),达到了会盟目的。
泗上会盟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吴人盟而还。”庚宗,鲁邑,在今泗水县泗张镇张庄村一带。泗上,庚宗附近的泗水岸边。
鲁哀公七年秋,鲁国攻打邾国,俘虏邾隐公,献俘于亳社,囚禁在负瑕。邾国大臣茅夷鸿带了5匹帛、4张熟牛皮,请求吴国救援。次年三月,吴王夫差率军进犯鲁国,公山不狃领兵先行,故意从险路进军,经过武城……行程中,吴军住宿庚宗,随后在附近的泗水岸边驻扎。鲁大夫微虎企图夜袭夫差营地,采取三次跳高方式测试士卒体力,在亲兵700人中挑选300人,组成敢死队,孔子弟子有若也入选。
夫差听说后,惊叹鲁人视死如归之举,一夜三次迁移军营,避其锋芒,主动求和。鲁国没有签订城下之盟,大喜过望,坚持中庸思想,秉承“中道”,通过包容与吸纳双方利益诉求、克制与妥协,与吴国形成基本共识,协商订立盟约,大意是鲁国支持吴国的争霸行动,吴国理解鲁国的卫国行动;两国联合对抗齐国;鲁邾要和平共处,支持邾隐公复位等。双方议和,吴国撤兵回国,鲁国也释放了邾隐公,双方进入同盟对抗齐国的阶段。
(作者庄新明,系泗水县政协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