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谭 | 印迹里的诗意诠释——张白波拓彩版画艺术赏析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4-11-29 07:20:15原创
张白波,1944年10月出生于青岛。青岛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版画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版画研究会会长,青岛美学学会副会长,历任青岛市美协副主席,青岛画院副院长。为终身接受政府津贴的青岛高级专家,国家艺术基金委员会评委。
版画作品曾参加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并获银奖、铜奖、优秀奖。作品曾多次入选参加国际展览并先后获得《版画世界》版画技法金杯奖、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金奖、美国ABI“20世纪国际杰出艺术贡献奖”、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97年度金奖、2000年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金奖等多种奖项。1999年荣获中国版画家最高奖“鲁迅版画奖”。
□ 戴升尧
久闻张白波先生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版画家,曾经担任过青岛画院的副院长,还是青岛市美术家协会首届副主席,青岛第一批的拔尖人才,其版画作品是青岛市第一次获得全国美术大展银奖的美术作品。由于不是同行,隔行如隔山,与他少有交往,后来市南区作家协会成立了琴岛作家书画院,聘请张白波先生担任名誉院长,我才与他熟悉起来。而我真正认识他和他的版画作品,则是从观看一场名为“乐汇版画”的音乐会演出开始的。
音画交融 心灵盛宴
2021年那场名为“乐汇版画”的音乐会是由“八骏乐团”演奏。这是史无前例、别开生面的一场跨界音乐会,舞台背景大屏幕上呈现的张白波的百余幅版画作品,画作浮雕肌理细节淋漓,充满张力,与依画而创作的民族器乐乐曲交融,把观众带进了一个奇妙的时空境界。
上半场“古风”篇章,第一乐章《关山回响》随着一幅幅长城画面的展现:夕阳下蜿蜒的城墙,残缺的烽火台,秋风中的荒草,残阳如血的崇山峻岭……我的心一下子被攫住了,震撼了。《长城祭》的长城形象已脱离了它的现实环境,是变形的,组合的,是一个天地间的符号,任由读者想象的符号。底部的长城是灰黑色的,上半部则是紫红色的,色彩很梦幻。中间红灰相杂,灰色是被战火和岁月摧毁的缺口,红色部分的城墙作者很仔细地一块砖一块砖的勾勒着细节,雕刻的笔锋似乎传达着作者对于风云往事的思绪。整个画面质感古朴、沧桑、厚重,浮雕感极强,色彩简单又对比强烈,梦幻感、广域感极强,尽显作者深沉绵长的家国情怀。
进入第二乐章《古城夕阳》,画面中的古塔,苍柏,角楼,雄关……在夕阳下,斑驳沧桑,渐次呈现。古城,是历史空间的符号;夕阳,是过往时间的象征。乐曲由中胡、古筝、中阮合奏完成——那略带沙哑的中胡宛若在低语簌簌而泣……
第三乐章《战马嘶鸣》带来了别样的音画场景:战马《夏夜驰骋》《落日长啸》赫然映现。战马就是改朝换代历史进程的符号,在琵琶激越的飞溅中,在马蹄踏破山河的撕裂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烈烈回响。
第四乐章《丝绸古道》《驼铃阵阵》《日落大漠》……用西域传来的二胡、琵琶演绎那段远古的旅程,祥和而漫漫,摇曳悠长,韵味浓浓。
第五乐章《灿烂文化》音乐响起。唐诗、宋词、绘画,音乐、书法……融汇成灿然于世的东方沉淀之美。张白波以其独创的拓彩版画,携各种民族乐器的精美旋律和独特音色,虔诚地匍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之下,已分不清是音乐在阐释版画,还是版画在提示音乐……
最后的第六乐章《生命诗篇》,以版画作品《佛梦——风、花、雪、月、春、秋》《生命——翔、奔、游、劳动》组画展现着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追求。
音乐会进行到下半场的“乡情”篇章,凸显青岛的地域文化特色。《四季》和《山色》乐章里,版画《崂山四季》让我们的心境穿过千年的历史,回到生活的现实世界,回到了熟悉的家乡悠然的山海之间。
《海恋》《渔歌》乐章,渔家女,养殖、采贝、晒鱼、织网,头巾……演绎着半岛渔家的诗意风情。他借助一切物象,借助斑斓的痕迹,借助浮雕的起伏和色彩光影的对比,创造了一个个梦幻般的意境。《夜渔》,一条黑色的变形的船儿上亮着一盏昏黄的灯光,蓝色浪花中,鱼儿成群结队绕着船儿穿梭往来,宛若儿童眼中的幻想世界叠加在现实世界中——粗犷的色块和线条,强烈的色彩对比,明暗对比,高超又复杂的色彩过渡交织,仅仅用蓝黑两色加一小块黄色光影,一个丰富多彩、变化有序、如诗如画、意境深远的渔家世界便跃然而生,人与自然情感交流的内涵和美感便散发出来。
尾声《大美青岛》,当屏幕画面停留在《雨后青岛》时,画上的海鸥忽然飞动起来——画面从静态的版画转向动态的现实场景……
这是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会,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盛宴,那一刻,我对张白波先生的才华高山仰止,开始关注他的版画创作。
痕迹艺术 重塑人生
我对张白波先生的版画艺术更深入的认知,是在观看了由青岛市美术馆策划主办的 “拓彩人生——张白波版画艺术展”之后。这个画展展出了张白波的一百三十幅代表作,其中有四十幅早期木刻版画和九十幅石膏拓彩版画,这些精品力作已全部被美术馆收藏。青岛市美术馆馆长迟涛认为:“此举对青岛城市文脉赓续、对青岛乃至中国版画发展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962年,张白波高中毕业后就职于民办新华中学,由于自幼喜欢艺术,一心向往艺术创作,就选择了木刻版画。他的启蒙老师是李平凡的《怎样刻木刻》那本小册子。那些年,他经常到图书室把角落里的那些废旧报纸上面发表的版画图片剪下来,几年当中,分类粘贴了十几本“版画集”,成了他学画初期最重要的教材。他独自一人研究版画黑与白的艺术表现特点,练习着刀法的技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青岛市美术创作的活动中心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文化宫的美术负责人姜宝星每有创作任务必把他借调到创作组参加活动。张白波参加了市里的《海港赞歌》组画六福,《移山填海》《勇锁蛟龙》等。1976年为迎接全国版画展览,张白波又作为山东省的重点作者被调到济南集中创作,刻制了《砥柱》《顶风冒雨》等作品。
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张白波的创作激情更加高涨。他深入渔村,创作了他喜欢的大海题材,代表作有《瀚海情》《采贝》等一系列作品,同时还刻印了不少青岛街区的风景版画。这几年是张白波木刻版画创作的高峰期,不仅作品数量多,还在其艺术表现理念上,画面语言的把握上,刀法技巧的处理上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整体的艺术风貌。这时候张白波的作品被中国美协遴选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四十件优秀版画作品之一,张白波已在全国的版画界崭露头角,更是成为山东省的版画创作领军人物。
独创拓彩 跨越古今
佛陀说:人人都有佛性,只是人们的佛性被俗世的尘埃掩埋了。艺术家的创作力就如同被遮敝的佛性,一旦拂去心中固有的、约定俗成的尘埃的拑固,艺术随心而自由发挥,呈现一种全新的方式,独特的艺术就诞生了。
进入上世纪80 年代,美术思潮汹涌澎湃,探求新材料、新技法、新风格成为创作热潮。这时张白波当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以及自己的修养积淀,他将目光投向了汉画像石画像砖。
面对汉画像石画像砖,张白波深为其简约概括、沉雄大气的形象所震撼,更被那些斑驳的残缺,浮雕的造型张力所诱惑。他茅塞顿开,设想着,如果以砖石模式制版,用拓片的方式来复制砖石痕迹,一定会流露着一种原始朴素的版画之美。于是张白波试图把这种斑驳残缺之美与现代版画意识连接起来,这是一种跨越。
张白波尝试用石膏制版,通过实物体积和肌理的翻制利用,通过雕刻刀法的恣意发挥,在版面上制造出各种点、线、面、体叠加交错的痕迹效果。这些立体痕迹表达着形象,携带着激情,蕴含着力度,超越了常规版画的语言技术规范而充满着三维的造型趣味,完全是对常规版画平面语言的突破和改造。重要的是这些浮雕痕迹将来都会拓现并固定在作品中,使作品能承载丰富的视觉信息和艺术表现力,能拓展作品的审美视野,给人以崭新的艺术感受。
张白波在实现创作意图的过程中,尝试、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拓印手段,他曾总结了18种拓印技巧,加上他游刃有余的雕刻刀法和庖公解牛式的恣意发挥,使不同题材的作品表现形式迥异。特别在画面的色彩处理上,他让色彩的叠加渗化和版面的立体痕迹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版画美感。显然这种版画已成为相当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当代气派的版画新品种。
1983年张白波在《版画世界》刊物上发表论文《拓彩版画初探》,并获首届“版画世界版画技法奖杯”。
央美教授、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军先生在张白波画展的前言中写道:张先生不单采用了新的“板”材,而且,把版画的基本单一黑白向多色彩进行了大胆的拓展,无疑,他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在版画的视觉感受上,“拓彩”突破了二维界限,也解决了内容传达上的障碍……拓彩是独特的,因而也奠定了白波先生在版画领域里的独有的地位。
黑格尔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于让他在外物中寻回自我。”随着交往的密切,每当我看到张白波那长长的飘逸的白发,深邃的目光,我就会想到这句话。我发现张白波正是通过艺术找回了自我,他才华横溢,具有独立思考和反思精神,又热爱生活,灵魂深处具有强烈的诗性和率真烂漫的气质,他的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个性、独立的思想和审美理想,以及对生活、对历史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意诠释。
(作者系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琴岛作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高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