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从“智能新纪元”到“宇宙深空”, 青岛科技馆用公益展览接长“科普手臂”

e游青岛 | 2024-12-04 09:11:34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4年,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在欢呼声中“魂穿”到宇宙苍穹;而这一年,诺贝尔科学奖也把奖项颁给了正在引领人们“迈入”新纪元的人工智能。而近来青岛科技馆临展区在展的两个公益科普展“走近人工智能”和“飞向太空”为观众准备了一场从“智能新纪元”到“宇宙深空”的探索之旅。

作为我国首家以海洋为主题的特大型综合科技馆,青岛科技馆展厅面积17000平方米,以“海洋·科学·人”为主题,共设有6个常设展厅、1个儿童厅、1个临展厅,239个展项。在这片寓教于乐的科学乐园中,临展厅展览常换常新,开馆一年多来,青岛科技馆已推出包含“走近人工智能”和“飞向太空”在内5个专题公益临展,展览关注热点、聚焦专题、提升互动,旨在为公众带来更丰富的科普内容、更多元的参观体验。

临展“焕新”,聚焦科技热点,弘扬时代精神

海洋,是青岛科技馆的主要“标签”,青岛科技馆始终立足科普,聚焦海洋特色,以海洋为先,做好海洋文章。海陆变迁、航海发展、海洋现象、蓝色生态、深海探索、科学探海,6大常设展厅以多维度和多学科的方式展开了对海洋科学的探索。作为场馆的重要组成,临展厅通过打造一年多个时效强、主题新的主题公益科普展为场馆“焕新”。

不久前颁发的2024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物理学与化学的奖项均与人工智能相关,逐渐站入全球瞩目“C位”的人工智能是什么?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带着对前沿科技的好奇与向往,在“走近人工智能”公益科普展中,观众有了最直接的体会,剪辑一段视频、谱写一段音乐、设计一幅海报……只需对着设备发出指令,人工智能就变成了剪辑师、作曲家、设计师,而在展览中跨上摩托,戴上VR眼镜,人工智能又即刻带领我们进入奇妙虚拟世界:极速穿越海陆空之间,与数字人顶尖骑行车手来一场挑战……高度互动参与的展览形式,让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拉近观众与前沿热点科技的距离。

近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九号,带领中国空间探索事业迈向了更高的阶梯。值此重大突破之际,青岛科技馆也打造了“飞向太空”航天公益科普展,带观众领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航天历程的科技力量。对于浩瀚宇宙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止步,苍茫宇宙中的星系里蕴藏着哪些天体奥秘?中国又历经过怎样的航天之路?跟随着大型仿真模型与科学线索,从中国航天之路的起点——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到“天宫”空间站建成,成功圆梦“太空家园”……观众不仅穿越时空,见证航天历史的每一个辉煌瞬间,同时也对伟大的航天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主题多样,丰富互动形式、完善科普阵地

自去年9月开馆以来,青岛科技馆已经累计举办了5个公益临展,除了正在进行中的展览,还包括“一木了然”专题科普展、“海洋奇珍”海洋生物标本巡展、“一个地球不够用了”公益科普展。常换常新,平均每三个月“上新”一次的公益临展,已然成为青岛科技馆内“流动”的科普资源,也成为了“铁粉”们翘首企盼的特别“科学活动”。

公益科普临展作为丰富场馆内容的重要部分,增强了青岛科技馆的长久“新鲜度”,为了进一步放大科普效应,提高与公众的参与度,青岛科技馆也在临展开展期间配套举办系列科普活动,在“一个地球不够用了”公益临展期间,一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课堂,让小观众们在变废为宝中发挥创想;在“海洋奇珍”海洋生物标本展览期间,青岛科技馆不仅邀请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知名海洋博主开展互动课堂,也招募了一批热爱科学的小小科普员,生动地演绎和讲解奇趣海洋生物,用科学的声音,呼吁海洋保护。

科普讲座、创意手工、街采互动、趣味科普视频……青岛科技馆积极调动组合线上与线下资源与手段,充分发挥公益科普展览作为科普工具的积极作用,让公益科普展览进一步在新模式、新理念、新机制的推动下,实现了社会公益性与机制灵活性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发挥科技馆的科普价值,有效提升运维专业化水平和科普服务质量。

作为全市重点民生工程,青岛科技馆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和提供科创学术交流平台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全民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科普事业平台和重要阵地。公益科普展览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科学普及、科学体验、科学实验、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在青岛科技馆内发挥了丰富科普内容、提高科普成效的重要作用,有效接长了“科普手臂”。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