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年网络工程师究竟有多牛?
李波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4-12-04 20:35:30原创
很难想象,一根只有头发丝直径五分之一的光纤,需要手工剥掉外面的涂层,再穿过一根直径2mm的热缩套管,经过清洁、切割等一系列动作然后跟另一根光纤对接起来,这个工作究竟有多难多细致,要花费多长时间?
“22.5秒。”陈一凡脱口而出,这是他熔接一根光纤需要的时间,而一般人则需要十几分钟。而熔接我们常用的48芯光缆,需要在半小时内完美重复48次,才算合格;而只有跨入18分钟之内,也就是平均每次熔接达到“22.5秒”,才能在省级大赛取得名次。
2019年,陈一凡首次参赛就拿到省集训队“入场券”
2019年,不满18岁的陈一凡首次参赛,在仅仅训练了一年多的情况下,就战胜了全省众多选手,获得了进入省集训队的资格。
“技能殿堂”群星闪烁,懵懂少年崭露头角
“我们信息工程系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学院的一张‘王牌’,每个专业都是新生咨询的‘大热门’。”12月4日,陈一凡大赛教练、班主任李川表示,大赛荣誉的激励对于学生成长非常重要。近年来,信息工程系师生获得的荣誉无数:国家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第四名、第六名;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员项目学生组第一名(金奖);第十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获得金奖、铜奖……这激励着无数新生投入到技能学习当中。
“第一次看到大赛选手展示技能,我就被圈粉了。”作为淄博市技师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陈一凡初中就读于淄博新元学校,2017年,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到了一座群星闪耀的“技能殿堂”。
“那时,我纠结是去上民办高中,还是到职业院校。我一直对计算机和网络这一块感兴趣,就选择了淄博市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2017年,初来乍到的新生陈一凡在学院组织的大赛选手技能展示活动中,明确了自己往后的人生道路。
陈一凡(右一)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集训队选拔赛
看到在讲台上展示技能的师哥师姐们,专心致志的神态,千锤百炼的技能,陈一凡眼里闪闪发光。“活动结束,我马上就报名参加了集训队,我也想通过站上赛场,证明自己。”
“天赋很重要,但是热情和毅力更重要。”李川说,当时学院为了备赛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的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通过技能展示向新生招募参赛选手,当时新生们热情高涨,一下子报名了70余人。
天赋永远只是一个方面,能够报名,只能证明陈一凡有足够的热情,但进入淘汰制选拔,就要考验少年的毅力和耐性。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选拔和淘汰,陈一凡凭借超出他这个年龄的刻苦,进入只有四个名额的淄博市技师学院大赛集训队。
“一开始,陈一凡在集训队并不出众,每次阶段考核,他都排第三名,如果要代表学院参加省赛,需要进入前两名。”李川说,选拔机制很残酷,但是大赛更加残酷,训练和比赛的艰辛,别说这些少年,就是成年人也难以承受。
李川介绍,信息工程系先后建成计算机应用学习工作站,计算机及终端维修实训中心,网络系统管理实训室,计算机电工电子实训室,网站开发学习工作站,信息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海尔智能互联实训室等十几个专业实训场地。“浓厚的技能学习氛围和硬件设施非常重要,这是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但个人的努力、兴趣和志向更加重要,我们发现并着重培养陈一凡,就是因为他具备这些品质。”
徒手“接”光纤究竟有多难
普通光缆里48条光纤,每条光纤直径仅10微米,而一根成人发丝就达到40到50微米,而大赛选手需要将这五分之一的“发丝”表面涂层用剥线钳徒手剥离,经过酒精纸的清洁、切割刀切割等步骤,在保持不断裂的情况下,将两根光纤对向穿入一截2毫米的热缩管内实现精确“对接”,最后放到熔接机上进行熔接。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关键是这五分之一“发丝”细的光纤是中空的,操作时要保持光纤管孔畅通,确保携带数据的光线在其中畅通无阻。
在大赛的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一共比赛10个半小时,包括三个模块,上述徒手“接”光纤就是其中“光纤熔接速度竞赛”模块,也是比赛时长最短的一个模块——仅30分钟,难度之高,让很多初次接触的新生望而却步。
“我从小对计算机就很感兴趣,也很自信自己的动手能力,但是没想到这些项目这么难,我的队友们又这么强。”在参加集训队的过程中,陈一凡终于见识到师哥师姐们精湛的技术。
李川(右二)作为指导教师陪同陈一凡(左一)参赛
李川告诉记者,10微米的光纤是空心玻璃纤维材质,一般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十几分钟接一根光纤可以做到,但是比赛满分标准是需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48根光纤,而如果要获得名次至少要在这个基础上,将时间压缩到18分钟,也就是“22.5秒”完成一根光纤的熔接,这个难度就非常大了。
“训练有时候很矛盾,比如你必须先经过大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每个步骤都不失误,才能在最短时间完成。但是当你进入后期,就会面临‘一分钟瓶颈’。”陈一凡说,他从熔接一根光纤用时3分钟提高到1分钟,花了1个月的时间,但是从1分钟提高到30秒,却用了3个月。
“到了这个阶段就需要看自己的操作录像,哪些是多余的动作,哪些是以前为了提高速度,养成的不良习惯。这些都要改正,这个时期是最难的。”在陈一凡提供的视频中,他拿起一根新的光纤的手速非常快,堪比魔术师,如果不细看,只能看到画面一闪,他的手中就多出了一根直径仅有10微米的光纤。
陈一凡正在整理散乱的网线
“这不是最炫酷的,最厉害的是,你在拿光纤的时候,必须准确拿到光纤端面3厘米的位置,不能长,也不能短。就像穿针引线,长了,不好往里穿,短了,长度不够,没法跟对向的光纤接上。”陈一凡说,只有精确捏准光纤的3厘米的位置,避免多余的调整动作,才能做到用时最短。
陈一凡通过重重考验,终于从集训队第三名,进入前两名,有资格代表淄博参加省赛。
“2019年的省赛,陈一凡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并代表淄博加入了山东省集训队。”李川说,这对于一个新生来说,非常不容易,而在2020年,陈一凡又成为省集训队的第四名,这种肉眼可见的进步速度,让老师们喜出望外。
2022年,陈一凡夺得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赛项第一名,实现了自己入校之初的心愿,成为淄博市技师学院众多“明星大赛选手”中的一员。
“一团乱麻”的工作,他做起来很“解压”
凭借过硬的技能,陈一凡还没毕业,就拿到了淄博知名高科技企业——淄博思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offer。
“小伙子技术功底扎实,执行力强,工作认真麻利。”淄博思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董朝阳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也就是陈一凡入职公司的第3个月,就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工程师。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淄博一家单位的信息化运维项目的重要工作,自己独自完成了近百台ICT设备资产的识别工作,并详细绘制出了网络拓扑图,对整个单位的信息化架构进行了全面细致梳理。
“一般接手一家单位网络运维项目,原有的线路往往非常杂乱,因为长年使用和多次维修,所有的线路用‘一团乱麻’来形容毫不为过。”董朝阳说,大家喜欢看有人把乱糟糟的线团整理得条理分明,这个过程很“解压”,但实际上这个过程非常辛苦。
陈一凡整理完成的网线,看起来十分“解压”
“哪一根线链接哪台设备,需要一根一根测试。哪一条线路需要更换,更需要精准进行识别。”董朝阳表示,就像这种二次接手的运维项目,比新项目建设更难。因为数据中心机房经过15年的运行,和多轮次运维人员的轮替,项目现场杂乱程度超乎想象,不止杂乱,而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
更换网线只是一个方面,由于单位业务连续性的要求,网络工程师的工作,不能影响运维单位正常工作,必须在大家都下班,或者都休息的时候进行。
董朝阳说,除了这种日常工作,网络工程师还需要处理各类网络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发生的网络攻击和网络中断。比如在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就遭遇到了多次断网事件,陈一凡都成功化解。
“我们思创科技与学院的合作已经有十多年了,2017年,陈一凡入校那一年,我就在学院针对企业园区网建设进行专题讲座。”董朝阳表示,校企合作还包括共建实训场地项目,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市场反馈。这种互动合作模式促进了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地方范围内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将助力淄博企业信息化转型。
“信息系统集成、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建设、行业软件开发、ICT运维服务等,是我们公司主营业务,因此像陈一凡这种优秀毕业生就成为我们重点引进的人才。”董朝阳表示,淄博市技师学院的毕业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拥有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进入企业后,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供支持,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信息的传输已经成为提供一个城市发展动能的血液,而光纤、网络就是遍布城市的“血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工程师也成了城市中企业、单位的“心脑血管专家”。淄博市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朱平表示,通过校企融合,学院将致力于为淄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通讯员刘磐)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