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送外卖”是一个危险的赛道
来源:荔枝锐评
2024-12-06 08:23:23
近日,公安网安部门工作中发现,网民“小松”利用网络短视频平台编造身份、虚构悲惨故事,利用公众同情心骗取流量,谋取私利。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小松”被公安机关抓获。
“小松”玩的是“带着孩子送外卖”的套路,靠发布带着女儿“小千伊”一起送外卖的视频,“小松”已经在各类网络平台积累了40余万粉丝,也在直播带货中取得了收益。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玩这种套路时,话术和镜头感确实很“出色”。例如,他在视频中告诉网友:“最后一单结束了,我俩今天一共跑了43单,赚了300多元,今天还是很顺利的,然后不小心今天给孩子脸还磕到了,还疼不疼了姑娘告诉爸爸。刷到视频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给我们点点赞。”可见,他并不是用单向话语输出的方式忽悠人,而是试图构建起一个双向交流的、立体的“公众情感陷阱”。
但再精心构造的骗局,也终有被戳破的那天。现实生活中,“小千伊”的母亲并没有离开她,“小松”也并非外卖骑手,外卖服装是他在网络平台购买的。而他捏造身份、虚构人设、编造谣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同情、吸引眼球、骗取流量、从中谋利。
“带着孩子送外卖”这类赛道上,苦情叙事是手段,流量变现是目标。现实中确实有带着孩子送外卖的例子。其中,有些当事人在受到网友关注后,收获了许多帮助,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小松”就是在看到这类叙事容易获得公众同情、收获流量之后,才想到虚构“带着孩子送外卖”的故事情节。“小松”的案例也给那些有着“一夜暴富”念头的人提了个醒:不该蹭的流量别去蹭。
与此同时,公众对这类事件也要提高警惕,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当这一赛道能够提供可“复制”的路径和可观的收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割舍这“泼天的富贵”。假如公众轻易就被“带节奏”,不仅助长了这种收割“同情效益”的风气,真相被曝光后也会使公众产生同情疲劳,导致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得不到关注,社会的温情也无法准确传递到他们手中。
“赛道”之外,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对于那些因父母的工作与生活状况而被迫跟着四处奔波的孩子,应该如何给予他们妥善的安置,又该如何为他们构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使他们能在本应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里,免受不必要的伤害,被温柔以待、被精心呵护。其实,地方民政部门普惠性的兜底政策和帮扶政策,提供了安顿困难儿童的救济之道。据悉,有关外卖平台也能够为无法照顾孩子的外卖员安排合适岗位、为其孩子提供托管班等。
说到底,此类热点之所以牵动人心,折射出的是良善、朴素的社会心理——人们在看到“苦难”叙事时,总希望结局是完满的。但这份善意不可被辜负,也不可被利用。如果把泪奔的网友当成“工具人”,消费了公众的同情,迟早会遭到流量反噬,受到应有的惩处。
(作者:白驹,来源:荔枝锐评)
责任编辑:朱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