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能源强势崛起全面领跑
山东国资 | 2024-12-11 15:24:51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国资
10月下旬,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10642.6万千瓦,历史性首超煤电。作为东部沿海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山东已实现新增用电量全部绿电供给。
光伏装机连续七年全国第一!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全国第一!新型储能规模居全国第一!
从煤电大省切换到“新能源大省”“储能大省”,山东能源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为这个工业强省开启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储能之都”“锂电之都”“渤海氢城”的崛起,正是地方在新赛道寻求产业突破的见证;能源巨头跑步进场,扎堆投资山东;山东重点国企正在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开新局,在能源转型的星辰大海中完成自身转型。
告别“一煤独大”
2023年,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三年实现两个翻番,见证了山东新能源建设的“狂飙模式”。
山东省能源局信息显示,今年2月,全省煤电装机占发电总装机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到10月下旬,山东煤电装机10636.1万千瓦,占比46.88%,较2020年下降20.1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10642.6万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能源电力“一煤独大”局面彻底改变。
风光发电成为山东能源体系中最强劲的增长极。
山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20.3%,其中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量增长30.9%、18.6%。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今年1—8月,山东火力发电同比增长为零。
上新压旧,为的是完成《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艰巨目标。在光伏这个最强增长极上,山东火力全开,“整县推进”建设分布式光伏。
根据公开报道,“十四五”期间,山东全社会用电量、全社会用电负荷年均增速分别达4.4%、4.9%,到2025年分别达到8600亿千瓦时、1.45亿千瓦。
为满足庞大的电力需求,山东省提出2025年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2.1亿千瓦左右,此外还要从省外接纳电量1500亿千瓦时以上。
山东要突破增长上限,必须解决能源问题。
作为传统煤电大省,山东煤电装机占比一度高达80%。《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要把全省煤电装机容量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煤炭消费比重降到60%以内。
今年5月印发的《山东省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展露了山东的雄心:2025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收达到1.5万亿元左右。
山东要冲刺10万亿元大省,需要超强引擎。能源变革之下,山东不光要绿电代煤,还要解决缺电问题,更要培育一个万亿量级产业。
硬控目标之下,根据山东省统计局数据,2023年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58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9%;占全部发电量比重24.4%,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燃煤发电下降1.4%,占全部发电量66.1%;新能源发电增长23.1%,占全部发电量的29.5%。
目前,山东已实现新增用电量全部由绿电供给,这意味着以更少的能耗支撑更快的经济增长。2024年上半年,山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7%。
按照光伏界“摩尔定律”,发电容量每增加一倍,新增装机电价降低16%。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大步挺进中,用上“便宜的电”对于一个工业大省意义重大。
2023年是山东实行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第一年,作为全国首个推出深谷电价的省份,国网山东电力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执行动态分时电价的工商业用户63.33万户,午间新能源消纳增加约350万千瓦,晚高峰转移用电负荷约200万千瓦,这相当于两座泰山抽水蓄能电站,为单个企业最大节省电费1800万元。
通过配套电力改革,用更灵敏的价格发现机制动态调整电力供需。2023年,山东电网在夏季用电负荷10天超过1亿千瓦、首次出现午晚峰“双过亿”情况下电力保持可靠供应,没有采取有序用电措施。
兰木达电力现货相关分析显示,随着新能源大量入市,2024年山东电力现货价格持续走低。2024年4月,万源数据为出口制造业公司选址提供用能成本决策依据,筛选沿海6省(市)电价数据对比分析显示,山东2024年电价水平普遍更低。
作为中国去煤减碳典型样本,山东能源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背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而山东新能源建设的狂飙模式,透露了时代变局的关键信号。
形成新的庞大正向循环体系
信号一:谁能破解新问题,谁就能创造巨大的机会。
伴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绿电消纳压力持续增长,解决这个新问题的办法就是发展储能,用储能调节峰谷,真正获得绿电稳定、低成本供给。
解决储能问题,就是打开了一个万亿量级产业金矿。山东,正快速集齐新能源竞赛的第二块产业拼图。
2022年12月发布的《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23年底,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2023年5月即以160%增速完成全年增长目标,拿下新型储能规模全国第一;2024年8月,这一数据升至553.8万千瓦。
山东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达到2500亿元。
信号二:新动能培育绝不是凭空而来,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加速器。
山东庞大、完备的工业体系,让这个装备制造大省无缝切换为“北方新能源装备产业高地”,成为储能大省。在山东省战略规划中,烟台、东营、威海、滨州等市重点布局建设风电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则向烟台、威海集聚发展。
信号三:庞大的市场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近年来,山东风光消纳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今年1—6月,山东风电利用率达98.3%、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9.2%。
山东新能源发电可就地消纳,这是山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巨大优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全社会用电量7965.6亿千瓦时,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以“发电量-用电量”评估各省份电力缺口,2023年,山东差值达2049.9亿千瓦时,为全国第一。
今年7—8月,外电入鲁246亿千瓦时,占全网用电量24.6%。
全国电力缺口第一大省贡献了可观的市场基本盘,而高耗能企业对于储能产业有着海量刚需。
当“生产-存储-应用”这个能源三角转动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正向循环体系,一个快速增长的飞轮。
2023年3月,山东新能源装备(风电)产业链建设推进会发布首批风电产业链机会清单,金额500亿元,涉及设计、主机设备、电气设备、主轴、原材料、零部件等环节,省内8家链主企业、120余家单位参加。
“十四五”期间,山东海上风电项目开工总规模1000万千瓦左右,开发建设投资1000亿元,带动风电装备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能源开发,地方国资新势力崛起
跨入超级赛道的山东,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
2022年7月,山东发布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围绕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高效光伏基地,聊城、菏泽等为重点的沿黄陆上风电廊道,2022年山东能源领域重大项目投资逾1300亿元。
山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山东能源领域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比去年增长70%以上。
拥抱超级赛道,需要“饱和式下注”,地方国资作为主力,或战略重组、专业化整合,或联手央企、能源国企进行密集布局。
2019年10月,山东发展投资集团携手国家电投、国家能源出资设立山东绿色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发展投资集团为控股股东。
2021年4月,山东能源布局成立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60亿元。同年6月,水发成立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光伏、风电、储能等项目投资开发运营。
2023年9月,山东国投与中国电力合资成立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
作为山东高速旗下以“新能源+新基建”为主业的产业控股平台,山高控股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新兴产业投资盈利3.53亿港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山高控股资产总额788.4亿港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资产规模580.6亿港元,占总资产的74%。
2022年,山东能源入局海上风电,当年跻身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TOP5企业。
此前,海上风电都是国家能源、国家电投等央企的“地盘”。如今,山东能源、福建能源、深圳能源等地方国资新势力崛起,挑战传统秩序,“央企+地方国企”的能源开发大格局正在形成。
2022年,山东能源在东营主导开发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项目,这是山东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67亿元。2023年11月,山能再加码,投资185亿元启动160万千瓦海上风电+200兆瓦时储能项目。
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对企业技术、融资、项目规划、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出很高要求。2024年5月,山东能源联合厦门国贸、山东省新动能引导基金发起成立注册金额1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这是山东能源与厦门国贸两大区域代表国企在基金领域的首次合作。
2023年4月,山东能源全资基金管理平台上海兖矿资产发起设立百亿元新材料基金。两只百亿元产业基金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进行深度布局。
密集布局新能源,使得山东能源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山东能源资产7500亿元,2023年破万亿元,超越大唐,直追华电。山东能源还与国家电投、中国海装、上海电气等展开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山东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央企参与山东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国电投、中电建、国华、华能、华电、三峡能源、中广核等能源巨头,正扎堆集结山东沿海城市。
山东省能源局公布的2024年山东光伏市场化并网项目名单中,装机量TOP10的企业中,有7家央企,通威是唯一一家民企,山东财金名列第四,山东高速进入前十。
这场新能源盛宴中,地方国企与央企通过股权合作、项目共建等方式,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快速扩大规模,快速抢占市场,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今年6月,山东国惠联手中能建数科集团共同投资,在单县规划总装机容量3060兆瓦的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基地,预计年发电量达40亿千瓦时,总投资超200亿元。
为抢占布局先机,山东重点国企正在寻求优质企业合作,快速切入,占领新能源各个细分赛道。
2023年11月,山东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潍柴联手比亚迪,投资10亿元在烟台福山动工建设新能源动力产业园。
山东作为全国重卡保有量最高省份,产业资本争相进入,切分新能源重卡市场这个大的增量蛋糕。去年12月,宁德时代在济宁首座重卡换电站项目与投资14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开工。今年9月,山东高速、山东港口分别与宁德时代签约,围绕重卡换电、绿电制造等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
9月26日,济南先行区国有投资平台济南先行投资对山东爱旭太阳能进行战略投资。爱旭股份是全球光伏电池主要供应商之一,投资360亿元在济南起步区布局太阳能电池项目。这是济南起步区迄今为止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
一场双向奔赴
2022年,菏泽结合三区三县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在农田中提前规划预留了风电装机点位1890个,土地性质全部调整为设施用地。这样的规划在全国独一无二,菏泽由此开启另一场土地资源的价值变现。
水库、盐田、盐碱滩涂地、采煤塌陷区、废弃矿盐穴……如今正上演追风逐光大戏。
相比海上风电,陆上新能源开发门槛相对要低,地方国资借助天时地利,和地方政府上演一场双向奔赴。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新能源就是新财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能源1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不光每年为东营贡献51.2亿千瓦时绿电,全生命周期内为东营增加税收27亿余元。山东能源还在当地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配套项目,不仅带来就业,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在东营落地。
滨州沿海盐碱滩涂拥有167万亩未利用地,这意味着6000万千瓦风电光伏开发规模。2022年7月,滨州成立市属一级企业滨州新能源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作为全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统一开发市场化平台,围绕鲁北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引进全球一级储能厂商远景能源将风机装备制造基地落地滨州。
总资产1.5万亿元的山东高速,全力在新能源领域开新局。
2023年8月,山东启动“十四五”期间首批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竞争性谈判,山东高速中标菏泽市标段,获取总容量38.75万千瓦的风电开发指标。这个标志性成果,使得山东高速在新能源领域开疆拓土迈出一大步。
在已编制完成的山东省陆上风电开发方案中,菏泽规模763万千瓦,居全省首位。今年4月,山东高速在定陶的38.125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这是山东“十四五”首批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中首个动工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
在此之前,山东高速已变身“发电大户”,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匝道、边坡、物流园区都成为新开发场景。目前,山东高速公路沿线光伏装机容量突破400兆瓦,稳居行业首位。
肥城是全国最大井矿盐生产基地,山东国惠、山东高速、水发集团等山东国企,与中储国能、中电建、中能建等一批央企国企正在肥城集结,进军盐穴储能。
今年8月,肥城盐穴储能中储国能660兆瓦、山东高速660兆瓦、水发集团600兆瓦三个项目同时签约,总投资118亿元。这三个项目开工后,肥城在建在运盐穴储能装机规模将达3180兆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
今年4月,中储国能在肥城投建的全国最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中储国能加码肥城,传递出压缩空气储能规模化发展的信号。山东国惠旗下鲁银投资依托现有盐穴资源,也投身这一赛道。
2024年5月,鲁银投资在单县竞得5.24平方公里探矿权,拿到在菏泽规模化开发盐穴储能储气的基础条件。10月,鲁银投资公告披露,拟投资2.6亿元设立一家新能源公司,同时投资8500万元与国电投、山东能源共同设立一家新能源公司,加快推进位于潍坊的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项目。
2023年,鲁银投资发电业务累计实现营收6655万元、利润3015万元;2024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实现营收3567.55万元、利润1855万元,清洁能源成为鲁银投资新的利润增长点。
(大众新闻·山东国资特约记者 蔡宇丹)
责任编辑: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