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荐丨《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打破学科界限,解析乡族意识、风水信仰与地方记忆之间的深层逻辑
孟秀丽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4-12-13 19:07:33原创
![]()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陈进国 著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内容介绍:
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天文历法、占卜、风水、命理、相术等)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竞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中国”(冷传统)与“礼义中国”(热传统)堪称是“文明中国”铜板的阴阳两面,一直纠结并左右着我们的历史心性、文化记忆和行为选择。
处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历史进程之中,源自中国传统“生生(善生)”存有观的风水术数,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提醒”与“告诫”?当它的可计算和可实操的技术层面的功能与意义日渐褪色,而主要作为天地人神“诗意栖居”的“超越性传统”和“精神性力量”来凸显此在的意义的时候,当下的我们,如何直面内在化于我们自身历史的“术数文明”?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纵深视角。
编辑推荐:
·科际整合下的独特研究视角
作者打破学科界限,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三个领域多维度解析乡族意识、风水信仰与地方记忆之间的深层逻辑,并以海量民俗乡例、实物碑刻、民间文献为依据,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思想史进行纵横交叉的史学写作,不仅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书写提供了史料与方向上的参考价值,也为读者了解福建地区丰富的宗族文化和独特的民间信仰的传承与演变提供了可靠路径。
·引发对文化的探讨与思考
作者从福建这一区域社会的宗族文化、风水观念、民间信仰切入,借助大量的民间通书、寺庙灵签、安镇符咒、念祝仪式、扶乩降笔等文化符号与民间习俗,分析了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下,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族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情景,由此省思风水与信仰是如何顽强地左右着集体情感、行为逻辑和话语构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探讨传统风水观念的价值和意义,使读者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底蕴。
·从科学与人文视角解读“风水”这一古老文化现象
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分析和大量的田野调查,探讨了风水、宗族、民俗、信仰等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传承、运转与流变的社会原理,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帮助读者以更为客观的态度认识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
·实证研究下的历史书写与关照
作者以田野调查中获取的大量生动的实际案例、图片数据为依托,探究不同地区的乡族实践和风水现象,为我们展现了福建地区复杂而密切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学科理论与实地踏访的紧密结合中,作者将现实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古代历史传统联系起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历史上作为中国一个区域的福建的民间信仰和现实中的社会风俗,引发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入思考,让读者了解传统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人们的交往模式,为理解现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优质学术专著
本书史料援引丰富,论证链条严谨,推理有理有据,佐以丰富的案例与配图,为我们“再现”了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是一部优质的历史人类学作品。
作者介绍:
陈进国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核心集刊《宗教人类学》,主编《中国宗教报告(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宗教蓝皮书》等。
陈进国教授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和中国民间信仰、民间宗教领域的学术研究。著有《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等。
名家推荐:
作者摒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以往历史文化进行判官式的裁决,而以学者客观的态度,对风水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从容而敏锐的描述分析,使读者从中受益,了解一种文化现象在八闽地区的传承、流变。在大跨度宏观描述中,作者牢牢把握了一种普文化在特定时空中演变的特定品位。除了宏观描述,作者在对民间通书、寺庙灵签、安镇符咒、念祝仪式、扶乩降笔等文化现象分析过程中,把风水研究纳入更广阔而细微、也更深入的研究领域。在这种研究中,作者也无形中把自己带入了更艰难、深而难测的境地。要从这篇论文向前,需要有更深厚的学养。这篇论文在许多方面已跨过了前人的研究。
——马西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
本书不仅选择了一个相当好的研究角度,而且在理论架构、历史叙述两方面结合得相当出色。作者将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思想史糅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从而对作为中国一个区域的福建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与信仰世界,有了较深入和细致的论述。
——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进国博士的著作,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民间乡土文书和亲自调查所获得的田野资料,对浸透于福建地域社会的风水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研究。通过阅读本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中国民众的生活文化及其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周星,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学科教授
作者认为,自唐宋以来,由于风水文化的民俗化与仪式化,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使之成为社会记忆的基本形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家族组织的发展。这一观点富有新意,对于揭示传统社会文化的发展机制具有重要价值。作者立足于历史学本位,吸收了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多学科结合的史学研究范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中国文化中的风水传统是一个很紧迫的学术任务。在西方我们只有几本介绍性的书籍(J.J.M. de Groot 高延,Stephan Feuchtwang 王斯福等),以及一两本翻译的风水手册(主要就是Michael Paton)。目前唯一研究风水具体情况的书就是丹麦学者Ole Bruun的Fengshui in China (原著 2003;2011 Open Access复印),关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四川。虽然这些作品都有贡献,但是他们都不如陈进国教授的著作。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文献分析,陈教授获得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把风水当作旧社会的迷信是现代社会常常听到的看法。虽然如此,只有通过对风水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很多传统与现代地方社会的表现。社会矛盾与他们的解决也经常依靠风水的语言:不了解这个语言,我们就不能更好地解释地方社会的过程。除非我们能够做长期的田野调查,否则这种文化理解也是得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谢陈进国教授给我们做过这种调查,让我们从很多角度了解风水在中国社会及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田海 (Barend J. ter Haar),德国汉堡大学中国学教授
目录:
引 言 01
导 论 一个中国“冷传统”的探寻与反观 04
第一节 学术史回眸 07
第二节 问题与路径 17
第三节 生生:风水宇宙观与风水社会 26
上篇 风水信仰与乡族社会的文化统合
第一章 在地社会的发展与丧葬文明的风水遗存 003
第一节 衣冠南渡:墓葬文明的术数沉淀 005
第二节 因土成俗:丧葬明器制度的一体化 038
第二章 “中国”意识的地方记忆与风水的文明隐喻 079
第一节 在地意识的形塑与地域空间的风水想象 081
第二节 建构正统性:地方风水故事的文化母题 119
第三章 汉人的迁流模式与乡族社会的风水动力 139
第一节 风水术数的催化与乡族意识的觉醒 140
第二节 乡族社会的迁流与风水的理想世界 156
第四章 风水资本的整合与乡族社会的宗族发展 191
第一节 风水信仰与庄氏家族的系谱认同 192
第二节 风水信仰与丁氏家族的文明儒化 237
第五章 风水资源的交易与乡族社会的秩序构建 262
第一节 风水选择惯习与家族的自我协调机制 263
第二节 祖墓风水合约与宗族共同体的形象塑造 282
第三节 风水资源的争夺与乡族社会的治理脉络 294
第六章 风水话语的构建与乡族士绅的文化情结 311
第一节 乡族士绅与地方学场的风水营造 313
第二节 乡族士绅的风水取向与地方社会发展 340
第三节 “儒理”风水观与乡族士绅的实践伦理 354
下篇 风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民俗记忆
第七章 风水宗派的知识谱系及其地域化形态 385
第一节 理气派的术数实践及其地域传布 386
第二节 形法派的拟像化表述及其意义想象 425
第三节 风水宗派的折中取向及其地方实践 467
第八章 地域文化网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渠道 486
第一节 安镇符咒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488
第二节 寺庙抽签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35
第三节 扶乩降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55
第四节 选择通书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73
第九章 祭祀礼仪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599
第一节 竖造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601
第二节 丧葬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625
第十章 祖先崇拜与墓葬纪念物的风水象征 672
第一节 骨殖替代物与墓葬风水的意义传承 673
第二节 坟墓形制的符号化及其风水象征 705
余 论 术数中国:我们如何解释和理解“风水” 741
第一节 华夏化与乡族化:风水作为社会文化资本 743
第二节 术数化与理性化:风水作为纵贯的文化体系 750
第三节 造化与异化:风水作为象征意义图式 757
附录
附录一 福建出土的买地券文本摘抄 769
附录二 石敢当点眼科科仪文书摘抄 780
附录三 明清时期福建风水示禁碑文摘抄 799
附录四 福建风水诉讼案例谱牒资料摘抄 840
附录五 《晋江古檗山庄题咏集》拓本摘录 885
主要参考文献 893
增订版说明 933
专家推介 937
责任编辑:孟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