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胶莱运河——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20)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4-12-15 19:00:46
“唐宋以后,曾经辉煌的青岛海洋文化因改朝换代等原因步入了低潮期。元朝因南粮北运重开海运,姚演关于开凿胶莱运河的建议终被元世祖采纳。胶莱运河的开凿通航,使低潮期的青岛海洋文明进入时兴时停的发展进程中。”
这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岛文化通览》中的一段话,讲述了胶莱运河对青岛海洋文明数百年来的影响。胶莱运河,是自元明以来开挖启用的巨大人工河流,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胶莱运河对胶州湾地区的发展,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呢?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其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为何要凿运河?
根据《青岛文化通览》及《青岛市情网》等资料介绍,“胶莱运河”,实际包括两段:南段即马濠运河,中间以胶州湾相连接,北段自当时胶西县陈村海口至掖县海仓口一段为胶莱新河。当时的马濠运河,南口唐岛湾,北口前湾,全长14里、宽6丈,是胶莱运河中唯一的通海水运河。
通俗地说,从南方来的船只,通过“马濠运河”,由唐岛湾直接进入胶州湾,不需要通过胶州湾入口,然后再通过胶莱运河进入渤海。对此,《增修胶志》也有记载,胶莱运河“南起灵山海口,北抵三山岛,长三百五十里”。
那么,当时的元朝政府为什么要修建胶莱运河呢?对此,德国人余凯思在其著作《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一书中,进行了详细叙述。
该书中先是讲述了胶州湾地区的传统港湾发展情况:该地区传统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是胶澳海湾。胶州在这个海湾边拥有最大和最重要的海港。早在唐宋时期,人们就可以从这里出发航行到中国北方最大的帝国城市。唐朝时,在胶州据说曾经出现过一个相当大的阿拉伯商人社团。在这个时期,来自朝鲜和日本的外交使节、商人和僧侣也到达过胶州。
到了元朝时期,由于定都北京,大量的粮食等物资,必须由南方运往北方,因陆运成本高,内陆运河又受冬季通航等限制,海运便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元朝政府决心开通胶莱运河,缩短运输距离。德国人这样记载该事件:
在元代,开国皇帝始祖于1280年下令在莱河和胶河之间开凿一条连接运河,以便船只可以避免绕行山东半岛的危险路途。经过这条运河,船只可以直接从黄海进入渤海。不过,由于岩石层坚硬,该运河未能深度挖掘。因此,只有较小的船只,并且只有在河水较多的季节,运河全程航行才是可能的。
上文中提到的“马濠运河”,德国人在书中也有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人们又开凿了一条经过胶州湾南部半岛薛家岛的运河;该运河自1540年起开始使用。它容许从南方来的船只直接而且更加安全地驶入胶州湾。
对此开凿运河的背景,1897年来青岛传教的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于1926年出版了《中国心灵》一书,该书也提到了胶莱运河,他这样写到:
蒙古人统治时期修建了一条胶莱运河。这条运河南起胶州,穿过莱州各辖镇直至渤海湾。它不仅缩短了船只从南到北通往首都的航程,而且使它们不用冒着危险,顶风冒雨地绕着山东的群山航行。
关于上述两位德国人所提及绕行山东半岛的危险路途,据《齐乘·山川》记载:成山头一带“多礁岛,海艘经此,失风多覆,海道极险处也”,开凿胶莱运河,将南来的货物通过胶州湾和胶莱运河北上,可以避开这一危险的航程,这是当时的元朝政府开通运河的背后原因。
胶莱运河的开通
根据《青岛文化通览》介绍,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任命姚演为两运河总管,开凿两运河。一年后,一条从胶州湾陈村口到莱州湾海仓口,全长约150公里的胶莱运河竣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通海运河。胶莱运河竣工后立即试航,首运粮食两万余石。到了通航后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从江淮北上的运粮船已逾千艘,运粮米逾60万石。
只是,胶莱运河开通后,由于冬春两季胶莱运河水量小,加上泥沙易淤塞河道、海水倒灌、船只损毁等问题,曾经中断过,或重新开通,或通航期间只能小船通行。正如《青岛文化通览》中所说“虽然官方只用了20余年,但是在民间却沿用了近400年”。比如,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解决江南漕粮北运问题,又因京杭大运河常致淤塞,漕运不通之事经常发生,于是,重开“胶莱运河”。
晚清时期,到青岛考察的外国人,对胶莱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做了记录。比如,德国著名建筑师乔治·弗朗鸠斯在清朝末期,考察了中国大半个沿海地区后,出版了《1897:德国东亚考察报告》,该书作者也观察到了胶莱运河的情况:
作者说自己与两名同行者骑马去胶州的农村郊游了五天,他们沿着胶河上游一路北行,看到了一条宽度为30~40米的人工运河。在河岸的一边立有一块巨大石碑,上面记载了这条水道被称作“胶莱运河”,作者还听当地的村民介绍说,这条运河大约建造于六七百年前。
对于运河至今能够保持如此好的状态,让这些实地考察的德国人拍案叫绝。但同时,这些德国人也观察到:现在这条运河未必可以通航,毕竟,桥洞矮小、狭窄,即便可以通航,也仅容纳得下体积最小的交通工具。
对于胶莱运河在明朝曾中断或通航受损的情况,德国人余凯思认为,明朝中叶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导致胶州湾地区和国际间商业贸易的衰落。到清代,海禁政策有所松动,胶州又重新成为与中国北方进行商业贸易的重要海港。但是,山东西部的其他地区现在有大运河作为运输通道,而胶莱运河的可航行性和海湾本身由于沙化问题而严重受损。
通过对比国内史料对《胶莱运河》的相关记载,这些外国人的观察和记录,这位外国人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对胶州湾的影响
自元代以来,胶莱运河的开通对胶州湾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明朝时期,山东巡抚胡缵宗在奏章中说:“青、莱、登三府地方,旧有元时新河一道,南北距海三百余里,舟楫往来,兴贩贸易,民甚便之。比岁淤塞不通,商贾皆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胶莱运河对商贾往来的影响。
对此,一些外国人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了。比如,《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一书中强调说:
在元朝首都被迁移到位于中国北方的北京之后,胶州继续保持着重要意义。现在,南方的米粮供给必须经海路抵达首都了,而胶州湾作为一个天然海港发挥着躲避恶劣天气、修理船舶、供应船员食品的功能。
自1290年起,官方奉献北京皇宫的朝贡物品大都经过该运河运送北京了。胶州遂成为一个重要的转运站;在这里,货物被从大海船上卸下,然后再装到河船上。
《中国心灵》中也说,胶州正好位于海湾边上,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平底船进进出出,来往如梭,城里货物堆积如山。城边儿建起了天后庙。对水手们来说,她是海上风暴来临时会现身相救的保护神。
可见,在胶莱运河通航期间,南来北往的货船,成就了这里的繁华,还建设了“天后宫”——德国人笔下的它,指的原胶州的天后宫,而非目前青岛市南区的天后宫。无论哪座天后宫,都是民间的一种“妈祖文化”体现,其作用都是保佑水手的航行,这也验证了当年众多船只往来的繁华。
事实上,正如《青岛文化通览》所说,胶莱运河的通航,确实是大大缩短了南北海运航程,增强了海运安全,促进了运河两岸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为明后期以来青岛沿海各口岸的开海通商奠定了基础。
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山东及胶州湾价值的分析,成为德占青岛的“理论指导依据”,而胶州湾的价值构成中,因胶莱运河开通对区域的发展,包括自古以来的商路、码头等,无疑都是重要内容之一。
(董兴宝)
作者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