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理论周刊|绷紧政策协同联动这根“弦”

理论周刊 | 2024-12-17 06:00:00原创

崔凯铭  张浩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绷紧政策协同联动这根“弦”

□ 贺 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其中着重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打好政策“组合拳”,增强政策协同联动,不仅能够提高政策整体效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潜在空间,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协同的内涵,认清政策协同的作用,找准政策协同的主线。

增强政策协同联动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领域的联系日趋紧密、纵横交织、快速变化,各类政策或多或少均有可能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什么是政策协同?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从协同范围看,政策协同既包括传统的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也包括环保、教育、医疗等非经济性政策。做好政策协同尤其要注意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是因为当前非经济性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经济政策。同时,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非经济性政策呈现经济属性。从时间跨度看,政策协同不仅涉及短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还涉及产业、区域、体制机制改革等长期性政策。从协同要素看,政策协同不仅涉及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还涉及政策制定、执行、修订完善的全过程,以及政策执行部门的沟通、协商反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一节中明确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3年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再次加以强调,这表明增强宏观政策协同联动已成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增强政策协同能够拓展宏观调控政策的潜在空间。评估宏观政策潜在空间,不能仅看财政赤字要增加多少,货币政策还可能降息几个点。通过增强政策的协同联动,既可以进一步提高既定宏观政策工具组合的实施效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潜在空间。可以说,政策的协同联动也是逆周期调节中的重要“生力军”。尤其是我国仍处于发展转型进程中,人口众多、区域辽阔、市场规模巨大,在政策协同发力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宏观逆周期调节面临的约束增多,宏观政策潜在空间显得愈发珍贵。通过加强政策协同有利于为应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储备政策空间。

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阶段特征要求进一步增强政策协同联动。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受各类政策影响的“敏感度”提高。在此背景下,必须绷紧政策协同联动这根“弦”,保障各项政策正向发力,避免出现政策“打架”、合成谬误,甚至引发经济收缩效应。另一方面,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民生、环保、监管等各领域均需同时出台多项改革政策,各项政策协同的难度和要求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应注意到,当前阶段既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上升的高发期,也是新的发展条件和优势积累增强的阶段。通过提高政策协同效力,能够进一步做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增强政策协同联动需把握的原则

增强政策协同联动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促发展、防风险、强监管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增强政策协同联动、提高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讲的是内在逻辑的一致联动,不是表面形式的整齐划一,不是处处、事事都要求硬干、蛮干。在实践工作中要把握大势、强化系统思维,既不能各自为政、本位主义,更要避免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在遵循政策取向一致的前提下,有时允许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领域根据具体情况对政策执行作出适应性调整,反而有利于提高政策整体效能。二是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既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增长“饮鸩止渴”,损坏经济长期发展潜力;也不能一味追求长期目标忽略了短期现实约束,造成短期过度波动。三是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要针对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分类施策,避免新出台政策在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上相互矛盾。

增强政策协同联动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任何政策最终都要在市场环境下发挥作用。增强政策协同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不同行业发展规律、尊重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对微观经济的不合理干预,做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能够为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减少政策突变、“急刹车”、急转弯等现象的发生,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有利于进一步放大政策整体效能。国际化能够推动政策协同与高水平国际规则对标,在保持中国实践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不断提高政策效率,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增强政策协同联动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落地见效为“锚”。增强政策协同联动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既看过程,更要看结果。政策的发力方向、出台时机、实施力度都要以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为中心。政策的制定、实施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把握好主要矛盾,解决好关键问题。

下一步增强政策协同联动的主要思路

进一步完善非经济性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等经济政策协同联动的体制机制。明确不同领域政策协同的责任主体和主要渠道,保证各类非经济性政策与经济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建立覆盖政策推进全流程的沟通、协商、反馈机制。政策出台前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力和市场主体诉求,避免“突发”“预期外”政策对市场造成过度扰乱。政策实施中注重适时、适度,避免政策效应耗损,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对需稳妥实施的政策,先试点再推广;对利于长远发展的规范措施,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避免“一刀切”。在政策制定和信息共享方面做好事先沟通,提高协同性和联动性。及时就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国内外市场进行沟通,做好预期管理。

进一步做好阶段性政策与长期性政策的协同。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短期措施要为长期改革打好基础、营造有利环境。同时,要以长期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牵引,为短期问题的解决探索根本路径。如以推动民营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相关举措为牵引,激发民间投资需求;以完善社会保障、推动高质量就业、完善休假制度等相关举措为牵引,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制度型开放、完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为牵引,进一步吸引外资、改善国际营商环境等。要尽可能挖掘各项长、短期政策组合的正向溢出效应,力求激发连锁反应,不断放大政策整体效能。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大政策协同力度。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抓好九大重点领域任务。强化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政策协同发力,进一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加大对应届毕业生、新市民、多孩家庭等群体扶持力度,加强对包含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各类劳动者权益保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解决好居民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抚养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切实改善与提振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在制定、实施相关政策过程中与市场主体的沟通,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持续规范涉企执法、完善监管和引导,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在科技创新领域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容错机制、考核机制、尽职免责制度,保障各管理部门同向发力,不断激发资本、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活力,构建与国际竞争态势相匹配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