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公布!祝贺这位山大教授!
医声 | 2024-12-17 15:41:59
来源:山东大学微信公众号
近日,由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设立的“第三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公布获奖名单,据悉,此次共有10位来自全国的青年医学和生命科学工作者获奖,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肖鹏教授位列其中。
从懵懂的少年到实验团队中GPCR研究领域的专家,“阴差阳错”之下,行他人所不能及之事。肖鹏教授所深耕的领域究竟有何奥妙?
馥郁的花香使人愉悦,炫目的强光使人闭眼,黑暗的环境使人心跳加速……在人体的深处,细胞的表面,有一类物质发挥着“传感器”的作用,正因为它们的存在,人们才能感知如此“缤纷多彩”的世界。这类物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瞄准新药研发瓶颈和药物标靶受体功能与药理学临床需求,聚焦GPCR的基础研究,肖鹏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始终是“正在进行时”。
搞科研是“阴差阳错”
在孩童时期,当被问及未来的梦想时,孩子们的答案往往都是科学家,肖鹏也不例外。但他坦言,踏上科研之路更多是机缘巧合。
“我不是那种老师们喜欢表扬的典型好学生,从小特别调皮,兴趣爱好广泛,没有家长特别监督学习,处于散养自由成长状态。” 肖鹏说,他的学术启蒙2002年,始于山东大学。“那时候生命科学被视为21世纪朝阳学科,所以就选了这个专业。”
完成本科教育后,他考取了中美联合培养的硕博连读继续深造。2012年获得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作为青年师资博士后,肖鹏进入山东大学医学院(现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成为一名青年教师。
刚加入基础医学院,他就见到了孙金鹏教授。“孙老师很热情,跟我聊一些专业研究方向、思路和职业构想后,遂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肖鹏说。
据了解,孙金鹏教授曾在美国杜克大学,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GPCR领域奠基人Robert J Lefkowitz教授之后回国任教。长期深耕于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创新研究中有极为开阔和极具前瞻性研究思维和卓越的学术成就。
2012年,肖鹏正式加入孙金鹏团队,开始转向GPCR方面的研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正式开启了科研探索的旅途。
白手起家,先苦后甜
如何通俗地解释GPCR在人体中的作用呢?如果将人体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团,GPCR就是乐团中的指挥家,这个指挥家站在乐团的前面,负责接收来自环境和观众的信号,比如掌声、灯光信号等。当指挥家接收到一个信号,他会立即解读这个信号的含义,理解信号之后,他就会挥动指挥棒开始指挥乐团,这也就是激活G蛋白指挥细胞内部的信号传递系统的过程。随着指挥棒的挥动,乐团中的不同乐器开始按照指挥家的指示演奏,正如细胞内的酶和其他蛋白质激活或抑制特定的细胞反应。
如同乐团的演奏会产生美妙的旋律,随着特定的细胞反应,细胞开始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开始传递电信号等等,随之而来的细胞内部的信号传递可以激活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当信号传递完成,乐团的演奏结束,指挥家放下指挥棒,乐团成员也停止演奏,等待下一个信号的到来。
不难看出,GPCR在细胞信号传递中的核心作用它们就像指挥家一样,接收外界信号并协调细胞内部的反应,确保身体能够对外界变化做出适当的响应。
肖鹏说,初到实验室时GPCR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但是,带着对科研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即使遇到重重困难,肖鹏也会选择积极面对。“即使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过去,实验室还没有蛋白纯化系统时,团队节约开销,手工搭了一个蛋白纯化仪,最终发表了实验室第一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
“要做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2020年7月22日,肖鹏所在团队以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研究论文。这是经过实验室团队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攻坚,和合作者一起揭示了胆汁酸受体对两性荷尔蒙特别的识别机制以及GPCR领域新机制,并首次在Nature发文实现了实验室的“第一次”。
第一次的背后却有着不少困难和曲折。在2019年11月首次投稿后,文章经历了4个月的超长审稿期,论文并没有得到立即接收,而要再进行数据补充和补加实验。GPCR是研究热门,竞争非常激烈,这给了团队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遇上新冠疫情,当时连最基本的试剂订购都成了很大的问题。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是实验室一直以来的信念。肖鹏和杨帆教授、郭璐璐教授等牺牲了过年休假的时间,整个实验团队没有离开学校,昼夜不停地跟时间赛跑。团队成员曾在实验室见过窗外的星夜和晨曦,也经历了信心满满投出稿件,却被拒稿的失落。最终,经过不断修改和大量补充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随后,肖鹏及所在团队又陆续作为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等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其中,关于碳碳双键识别的分子机制的工作,作为封面故事发表在2023年Science杂志上,相关成果也被评为202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天然的使命。走上科研之路以来,肖鹏一直针对GPCR这一重大疾病的重要药物靶标,进行药靶结构与功能研究及靶向药物发现。一系列成果背后离不开他的矢志创新。“做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是没有办法与众不同的,也没办法做最好的研究。只有做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才能达到最先进、前沿的水平。”他说
如今作为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鹏要教学生、带团队建立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他一直告诉学生:“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科研条件越来越好,这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
他鼓励学生厚植爱党报国情怀,保持潜心钻研的定力,发愤图强,勤奋钻研。“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我们必须传承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抱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砥砺前行、勇攀高峰!”他说。
(来源:山东大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