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文化中国行丨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为什么说它“大如年”?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4-12-20 10:33:49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今日恰逢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2024年12月21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进入冬至。

“至”,意为极、最。冬至表示天文上冬天的极致。当冬至开始的时候,表示天气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为何是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每年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南半球出现全年最长的白昼,且白昼越往南时间越长;与之相反,北半球的白昼则全年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比如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冬至日的白昼时长仅有7小时34分,中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白昼时长却有11小时59分。

冬至这天,北半球极地地区会发生极夜现象,南半球极地地区在冬至日有极昼现象。前面我们解释过,冬至的意思是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到头了,因此从冬至日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会随之越来越长,直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后又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又接着变得越来越短。

我国最早的教师节起源于冬至?

古时候,冬至日有两大必不可少的节气活动,那便是祭孔和拜师这两项活动。

冬至日宜拜圣

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冬至日也被称作“尊师节”或拜圣节”,“圣”指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对古人来说,冬至如同过年,过了冬至就等于增寿一年,因此又把冬至日祭祀孔圣人称为“拜圣寿”。“拜圣寿”时要行“释菜礼”(又名“祭菜”“舍采”“释采”)这是一种用白蒿、芹藻等植物祭祀孔圣人的“释菜先师”礼仪,礼轻情意重,展现了人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冬至日宜“隆师”

“隆”是“尊崇”的意思,“隆师”即敬师、拜师。天地君亲师,自古以来,教师几乎拥有和亲长一样高的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谚语说的便是教师的重要性。过去在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流行着乡塾弟子在冬至日给老师“拜冬”的习俗,比如陕北民间将冬至日作为敬先生的节日而放假,山西等地则有冬至日带豆腐拜访老师的习俗,可以说这些习俗是教师节的雏形。

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古传承,1985年,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教师节定为每年的9月10日,更是确定了教师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

为何民间认为“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古人十分重视的节气,现如今人们虽不如过去那般看重,却依然保留着冬至祭祖、酿酒、吃饺子、吃汤圆等多种习俗。

冬至的确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被叫作冬至节、冬节或亚岁。根据史书记载,周秦时期的正月为十一月,冬至是新年的起始。古人认为天地阳气在冬至日升发并逐渐增强,这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和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根据《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与《后汉书》“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记载,冬至当天,节日的欢乐气氛蔓延全国:官府举行庄严的“贺冬”仪式,朝廷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则互相拜访并赠以美食。由此可见,汉朝时人们便已将冬至当作重大的节日对待。

“冬节”自汉代兴起,在唐宋时达到鼎盛,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会在冬至日主持祭天大典,然后在次日颁布来年新历。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也有不同的冬至习俗:比如北方地区会在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风俗。“冬至大过年,唔返无祖宗”是闽台地区的谚语,意思是外出游子需要在冬至这天赶回家给父母长辈拜节过年,以示年终有归宿。


冬至吃饺子民间有何说法?

“饺子”在古代有多种叫法,如“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三国时“饺子”被称为“月牙馄饨”,到了南北朝改称“馄饨”,唐朝人叫它“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又改称为“扁食”,直到清朝才被称作现在通用的“饺子”。关于“饺子”的最早记载是三国张揖编著的《广雅》,虽然名称几经变化,但其实物形态却是一直保持不变的。

冬至“吃饺子”是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气习俗至少在唐朝便已出现。“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是河南南阳广为流传的民谣。根据河南的民间传说,冬至吃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施药的义举。

张仲景,东汉河南南阳人,编著有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担任长沙太守时,常常坐堂行医诊治,四处访病施药,身体力行地为老百姓做实事,他曾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后来更是决定辞官回乡当个大夫,为乡里乡亲治病。张仲景返乡时,途经白河两岸,看到百姓饿得瘦骨嶙峋,耳朵也因为冬季的低温而被冻得溃烂后,便和弟子在南阳东关搭医棚,支大锅,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等放在锅里熬煮,准备熬制“祛寒娇耳汤”为百姓医治冻疮。熬好的羊肉、药物被捞出来切碎后用白面包成耳朵模样的“娇耳”,煮熟后给前来求药的百姓每人分两只,再送一大碗肉汤。那天恰好是冬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后两耳发热,身体暖和,冻伤的耳朵都好了。

后人感念张仲景救死扶伤的恩情,于是在每年冬至和大年初一,都会把食物做成“娇耳”的样子食用,并取名“饺子”或“扁食”。

数九、画九、写九

从每年冬至日当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即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共九个九天,一共九九八十一天。数完了,春天就来了。

“画九”所画的便是上文提及的《九九消寒图》,画上一枝素梅,再画出八十一个梅花瓣儿,每天染一瓣梅花,都染完后,春天就来了。

“写九”所写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春天,真是值得数着日子期盼呐!

为何说冬至养生最重要?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时节,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过后,白昼会一天天延长,黑夜则一天天变短。此时自然界中阴气极盛,而阳气也开始萌发,因而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此时科学、合理、适度地养生,将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养生,要以养肾、养心为先。重在补肾固阳,还要静神少虑,保持畅达乐观的心情;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防寒保暖,预防风寒感冒。俗语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中医讲究保护初生的阳气,认为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时期,宜吃温性食物。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

半岛新闻客户端综合

责任编辑: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