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高雅不离世俗,智谋只在真诚——记张伟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5-01-03 09:41:52

戴升尧

简介:张伟,字绩之,别署两步斋主、静翰堂。1957年生于青岛,曾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委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驻会)、青岛市文联秘书长,青岛市政协九、十、十一届委员。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山东省第二届篆刻展评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印社副社长、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张伟

人重诚朴山重魂

“张君名伟,字绩之,古潍州人,天资聪颖,敦厚耿直,虚心敏求,品学兼优,酷爱祖国传统书法艺术,师从青岛书坛耄宿蔡省庐,八体俱备,尤精小楷,行、草宗法王赵,兼善篆刻,追慕秦玺汉印,师古不泥,潜心临池……用笔谨严,功底厚,并钻研诗词文赋,以加强学养,不遗余力。他服鹰苏东坡先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之名论,循序渐进,顺乎自然,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形成富有金石韵味、朴素古拙之艺术风格…….”

这是山东书协名誉主席、青岛书坛名宿高小岩为张伟书法作品集所作序中的一段话。文中提到的张伟的恩师蔡省庐亦是青岛书坛五老之一,可见张伟先生是怎样深得老一代青岛书法名家的厚爱和器重。

初识张伟先生,他已是青岛赫赫有名的实力派书法家,时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印社副社长、青岛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绩之秉性仁厚谦和,善与人交,久而能敬。他调入文联工作,瞬逾十四寒暑,历经三届书协,为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重任在肩,尔能敬业从群,认真负责工作。上不以奉迎,下不以傲居……”高小岩先生如是说,这也是张伟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仁厚、沉稳、谦和,但是很实诚,行事言语干脆利落,毫无某些知识分子的虚伪,字如其人,他的书法亦是“出乎情,动乎意,举乎力,发乎文章,已成变化规模”,没有矫揉造作,虚以伪作,故弄玄虚的痕迹,有金石之气,古意内含,文气盎然俊逸秀雅,形神兼善成为他一以贯之的书法审美追求。

正如其所作之自勉诗所言:书风尚古韵居先,处世谨诚品自妍,莫恋池中堪小戏,腾梭羽化入龙天。

笔势初张承傲骨

《文联小院即景》

连朝淅沥雨声频,梦里依稀醉复酙。

两架葫芦迷隼眼,一池锦鲤枉龙吟。

双樱干老心还在,木笔花凋叶已萌。

更有随风南北竹,隔窗欲把故人寻。

《习印随感》

笔砚刀石次第排,兴来随手小徘徊。

软毫独尚线如铁,硬刃时留点似苔。

花落红泥钤本色,烟凝墨骨写凡胎。

世传惟尔可铭信,正反虚实心自裁。

张伟先生喜作诗词,旧体的、现代的诗词都作,以诗言其志,也记录下他的生活、工作、创作心迹。张伟先生的一生简单又复杂,这从他的诗词内容中便可读出来。说简单,是书法艺术像一条线串起了他的一生,他一生都围绕书法这条线展开延续;说复杂,是为了追求书法的美,人性的善、物象的真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坚守和磨练。

张伟先生1957年生于青岛,从小在风景如画的伏龙山上长大。上山打鸟、捉蜻蜓、斗蟋蟀、粘知了、下水钓鱼、捞海、游泳、踢球,伴他度过了无忧的小学时光。中学他上了青岛39中,这是一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学校,在这里他十四岁加入了共青团,并被推为校红代会委员,负责宣传、办黑板报、撰刻文稿等。美术字写多了,他便想学写毛笔字。但是,投师无门不得其径。说来也巧,有一天晚上,他看到隔壁邻居,拿了一张软书纸,裁剪着准备做卷烟纸。那张纸上写了三个隶书的毛笔字:资本家。高手在民间,这三个字写得很有劲,雄秀、俊爽。“这是谁写的?”张伟问。邻居说他写的,但是邻居作为民间高手,毕竟是在野派,满足不了张伟对毛笔字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张伟问他:青岛谁写毛笔字好?他说:最好的是蔡省庐和高小岩。

张伟的母亲在照相馆工作,接触的文化艺术名人比较多。张伟回家对母亲说,他想拜蔡省庐或高小岩学书法,母亲很支持。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蔡省庐先生,蔡老当年60多岁,一见张伟就答应收他为入室弟子,只提了一个要求:既然你学了书法,就要坚持到底!时年为1973年,张伟正式跟从蔡省庐先生学习书法。

蔡省庐的书法作品博涉多家,篆隶真行草五体皆能,尤以楷书及行草造诣最深,书法风格端庄典雅、圆润秀劲,不激不厉,气格高洁,既见艺术锤炼之功,又是其人格品性的鲜明反映。蔡老让其先由颜欧楷体入手,手把手教,开始蔡老写好范字,让张伟临写,几年后有了王羲之的小楷《乐毅论》字帖,蔡老便让张伟拿回家让其母亲拍了照片,再照着照片临摹,因为当时的名家字帖、碑帖十分稀罕珍贵。

1975年,书法家高小岩开始在市工人文化宫办职工书法培训班。共办了11期。张伟是1975年作为第二期学员参加的,同期的学员有姜宏钧、靳元浩、姜乐平等,后来有多位成了青岛知名书画家,之后,高小岩在工人文化宫组建了“青岛市职工书法研究组”和“研究会”,张伟都参与其中。

从1973年到1993年,张伟一直跟从蔡老习学研究书法。这期间,他在工人文化宫又得到高小岩、姜子声、杜颂琴、苏白、杨北荣等前辈们的指教,对习学篆书、隶书、行书和篆刻等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他刻的第一枚印章是他自己的名字,上高中时,他一个人去苏州游玩,在一小店以一角钱购下两枚石章,把上面的字磨去,照着蔡老给他题的“张伟”二字,用刻蜡板的笔磨一斜面抠了一枚章,开始了他的篆刻艺术学习。后来张伟又临习了《史晨》《华山》《曹全》《鲜于璜》《兰亭序》《石鼓》《祭侄文稿》《说文》、汉简、手札多种法帖,将楷、行、篆、隶融会贯通,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语言,其书法和篆刻作品连年参加省市及全国大展,其作品入选及获得首届兰亭奖、中书协会员精品展、西冷印社第二届篆刻评展,山东省青年书法大赛二等奖,山东省群星奖评展金奖,青岛市青年书法十佳。

1976年,张伟就业,单位是商业局下属的副食品公司烟糖站,又到中转糖库厂工作,干电工,不是那种“吊二郎当”的电工。当时工厂正在建新库,他便跟着师傅去爬杆子拉电线,天天爬到十几米高的电线杆子上干活,风吹日晒的,一干就是半年。因为字写得好,又有体育特长,足球踢得不错,他被选到工会从事宣传和竞赛工作。在工会里,他一干就是12年。

“工厂里藏龙卧虎,很多职工有自己的艺术爱好,吹拉弹唱、写字画画,有着相当水平的艺术鉴赏力。大家平时相互激励,一起提高。”张伟说,有些人虽然不写毛笔字,但是第一眼的观感往往很独到,他们的评论给了我很多艺术启迪。特别是老先生们,很多人都有私塾底子,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诗词字画能够融会贯通。张伟也由此深刻地领会到,虽然艺术呈现形式不同,但在审美方面是相通的。这也让他更加注意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寻找着文学与书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张伟说:“那时的物质生活不够丰富,信息渠道没有现在发达,在现在看来是一种不足,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条件很适宜艺术的成长,它能让人专一、执着,没有琐事干扰,没有利益关系侵袭,能让人更迅速地进入艺术世界,并长久驻留。”

“既然职工大多有艺术爱好,何不组织一次‘8小时之外’的展览,让大家把在业余时间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张伟的建议提出来后,得到了公司和厂里职工的积极响应,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硬笔书法、折纸、泥塑、织物……各种作品都有,大家参展热情高涨,极好地拓展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这种展览连续举办了两年,效果一年比一年好。活动办出了名气,第三年就提升成为商业局层面的展览。

1983年,张伟作为青岛市青年书法代表访问日本下关、京都、东京等地,与当地的书法艺术家进行交流。此后,他多次作为书法界代表,出访过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进行青岛的城市推荐和书法交流活动。

1993年,青岛市举办青岛书法艺术节,张伟被借调到市文联,负责艺术节的具体筹备工作。此届艺术节举办了青岛市书法篆刻展、全国名家邀请展、青岛市书界五老作品展、十佳青年书法作品展等7项展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994年,张伟正式调到文联工作,担任青岛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伟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23年。他组织举办了多届青岛市书法篆刻展。组织编辑出版了青岛第一本书法理论文集、篆刻、刻字作品集,为推介青年作者,举办了中青年作品展和入选全国展的青年十人展,为体现会员的综合素养,组织了大沽口采风和原创作品展,为救治青年会员宋军,发起了全市艺术届的募捐活动,组织优秀会员参加全国各级展览、出国交流及地市联展等大量的活动。协会就他一个人驻会,一直到他当选省书协副主席,还是他一个人忙活协会的事情。诸如组织活动、募集展资、会员发展、对外协调都亲力亲为,因为热爱,张伟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书协的工作,他的书法创作也在这种热爱的推动下有了质的飞跃,书艺不断提升,他的人生境界同样也在不断升华。“不为和情不附声,立身自我任人衡。偷闲一泻胸中气,管尔流行什么风。”“气势初张承傲骨,琴声了毕散愁怀”……读了张伟先生的这些诗,我颇有感慨,这样的诗或许只有干了23年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张伟才能写出来。或者说,正因为能写出这样的诗,张伟才会在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岗位上诚恳包容,又不失公平原则地平衡着诸多的方面干了23年。

张伟人沉稳,不事张扬,大度容人,“上不事奉迎,下不以傲居”,高小岩评语,敦厚谦和,做人做事很地道,骨子里是很有风骨的真正的文人。

他爱好广泛,除书法,篆刻、二胡、笛子、足球、游泳等都是其所长,尤喜读诗、赋诗、写作。青少年时期就与邻居的小伙伴读了邻居家大量珍贵的藏书。苏俄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读得最多,唐诗宋词更是偏爱有加。改革开放之后,他更是读了大量文学作品,还在市北干校正儿八经学了四年汉语言文学,参加过著名诗人谢颐城举办的诗歌创作班学习。那个时候文学潮很热,他的梦想是做一个诗人。上世纪70年代晚期,他就在《晶花》杂志上发表了诗歌。虽然他选择了书法篆刻的艺术创作之路,但是他一直在写诗,写散文,他骨子里就是一个诗人一个文人,文学诗歌给了他激情,给了他敏锐深刻的思想,也给了他对书法的文化性的理解和诗性的创作。

2022年,张伟在市美术馆举办举办“理融神畅”个人书法作品展,当天开幕来参观展览的观众达2000多人,创造了青岛美术展个人展参展人数的历史。同道有诗贺之:

“理融神畅、令人震撼。

卓尔不群、出手不凡。

学问艺术、互相辉映。

妙造自然、名不虚传。”

2017年,张伟光荣退休。他的心灵和创作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为涤昨夜酒,晨起自逡巡。

两日清和雨,三春水墨村。

写心当入境,画意宜出尘。

可语唯同道,互与谑天真。”

只缘此处融天妙

“高雅不离世俗,智谋只在真诚”,这是张伟书法篆刻艺术和社会处事一直遵从的理念。

“脱俗”似乎是当今艺术圈标榜式的口号,张伟竟然标榜不离世俗,这使我想到逆文人画讲究“静气”潮流的石涛,艺术创作有意追求动感和烟火气。

“书法,首先要美,一个人因为本身的经历和内涵、审美趣味、审美水平不同,对美、对书法美的认识是不同的。一个书法家不要一味迎合某些评委专家的好恶,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情感和思想,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把自己的美学素养和作品的表现和谐起来,争取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从张伟的表达可以看出,他的俗不是俗气。他的字看起来都很古雅纯净,又很得法,线条坚实,功底深厚。他的隶书深得汉简与《先于璜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精粹,方正温润,宽舒秀雅,极具个性;他的楷书深得其师蔡省庐的精华,融合欧阳询、颜真卿结字的精神,达到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他的篆书不拘外形、顺势为之,深得秦诏版,吴昌硕的影响,其行书得益于王羲之、赵孟頫四帖真诀,锋实墨润,劲气内涵,韵静清丽,笔法洒脱,意气十足,又讲规矩,既有楷书的工整、动感、活泼可见,又有与隶草相融合形成的雅逸秀美,独具特色;其草书用笔苍率豪放,有法有序,有理有节,笔笔笔意顾盼,行行贯气连意,无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笔法随心情,起伏自然。其篆刻将书法语言融入篆法之中,逸气古雅,章法刀法均见苏白之风神。

张伟先生的书法雅俗共赏在于他的书法功底坚实,更在于他内在的品质高洁,学养深厚。一个有胆有识、谦和又有骨气的人写出来的字绝对不会俗气,正所谓字如其人。

“书法是一种体验生命本体的审美符号”。张伟的书法很讲究谋篇布局,也很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追求精心营造而不露雕琢痕迹,追求以最美、最自然、最独特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的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变幻多姿。他常将隶、篆、行、汉简结合在一幅作品中;将篆刻图章的形式用隶写上四个字,旁边提写一首行草的诗词;又常将其题写的地方碑文拓下来,在空白处提上朱砂小楷,或将破碎的废宣纸捡拾回来,在上面题写诗句,像篆刻拓破之美一样追求一种斑驳的、剥落的、残缺之美,抒发其对岁月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穷极观照,心与物冥”的人生审美体验是书法的一种艺术精神。张伟坚守传统,又强化笔墨个性,追求个人情趣在书法中的地位,追求生命的真性,表达生命的真性情,“心与字涉,神与物游”。张伟就是为书法而生的,写字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他是个诗人,兴致所致,便会触景抒情写一首诗,他把诗用书法的形式再创造出来,他的儿子也是诗人,他把儿子的不少诗也用书法表现出来;他把朋友间的趣事,用书法写下来;他甚至将一个造型奇特的茶叶内盒取出茶桶,放入一个木雕,然后在茶叶盒两侧硬纸壳上书写上一副对联;他在沙滩上散步,一时产生一种感想,便随心所欲地在沙滩上写上一片书法;他在小区外的树林里散步,见到一片很大的枫树叶子,如获至宝,捡回家在上面写上一首诗,装裱起来,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永久存留在自己的空间之中……

他去东北旅游,置身原始大森林,面对一棵苍老的古树,历史的岁月的苍茫感油然而生并弥漫开来,他看到两块不规则的白桦树皮,便一层层揭下来,带回家后,他在上面写了一幅甲骨小品和一幅行书小品。两块白桦树皮自然天成,似拓片又如残篇,亦类甲骨,将自然万象演变出的抽象之美、时光印痕与书法的线条之美完全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传统古老的书法与大自然的某种同构关系。

“市尘多粉沸,僻地种桑麻。

坐饮泉中水,行撷树上花。

世疏无禁语,人朴少虚哗。

偶遇同知己,畅言忘酒茶。”

张伟就是这样以一颗平常心,一颗赤诚的艺术之心,将自然、万物、现实升华,植入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品格中,将传统笔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和审美与现实之美之趣相融合,生成了一种自由的、活泼的、有趣的、生动的、丰富的艺术创作形式,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也丰富了其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

刀笔纷披晨与昏,纵横有序逸群伦。

石以寸域成心巧,字以微毫见骨纯。

放胆谁膺张屠户,惜身自慕赵将军。

由来至理何须辩,人本当寻美善真。

诗言志,诗抒情,张伟此诗不正是一种自我写照吗?

(作者系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黄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