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瓜饭到腊八粥
青未了 | 2025-01-07 16:33:01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牟民
腊八是个好日子。腊八、小年、大年,似三盏灯,把腊月照得红彤彤的。旧年单调乏味的生活,因了这改善生活的节日,让孩子们有了盼头。当腊八的灯光照到屋门时,腊八粥让我们品味到了年的味道。
有句俗语深深印记在脑海里:地瓜饼子、咸菜梗子,不吃等着!上世纪80年代之前,整个冬天,每顿饭食,地瓜是绝对少不了的,玉米饼子极少见。春天,地瓜干顿顿吃;冬天,地瓜当主食,天天吃。吃腻了,母亲换着花样,把熟地瓜掺进苞米面里烀饼子吃,节省了苞米面,而且这饼子吃起来甜兮兮的,暄腾。
为了吃顿油炸面鱼和油条,因麦面高贵,就把熟地瓜掺进白面里,炸出来的面鱼吃油少、黏糊,出锅就吃,也有香甜味;等凉了,艮如皮条,便不好吃了。可这毕竟也是吃了一次油炸食物,让长久不见荤腥的我们大快朵颐一顿。
到了冬天,母亲最常做的是地瓜饭,文明话叫地瓜粥。
把挑出来的大块头、无疤痕的地瓜放在炕头或者地瓜窖子里,做饭前拿出来,洗干净,擦成丝状,放进锅里,添上适量水,烧开,再用文火慢慢煮,一直煮到锅里的地瓜丝儿成糊状,勺子一舀,黏糊糊的,能抻出丝儿,这就是农家常喝的地瓜饭。
冬闲日子,无多少体力活儿,喝粥省饭。每到晚饭,饥肠辘辘,喝粥省事痛快,这就是白居易诗中所说“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
将粥舀出来,盛到一个大泥盆里,端上炕,一人一碗,不管喜不喜欢、愿不愿吃,这便是晚餐了。一人喝个三四碗,便可填饱肚子。
冬天夜长,地瓜饭很快就消化了,不到半宿,肚子咕噜咕噜叫唤。胃酸多的人,不能多喝。地瓜含糖较高,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胃里火烧火燎的。摸索到水缸那里舀一瓢凉水喝,把胃里的酸水压下去,再上炕睡觉。
后来生活好些了,一到腊月,母亲做的饭食经常变化花样。到腊八这天,早晨,麦面炸面鱼;中午,吃面条,有时也有肉馅包子;晚上,往日的地瓜饭变成了腊八粥,不再是纯粹的地瓜丝儿,我们叫它“多样粥”,质量提高好多个档次。
吃了面鱼、面条、包子,黏糊糊、油乎乎的,有了年味儿。黏稠的地瓜饭,连起甜香的日子。
母亲把积攒的花生、豇豆、绿豆、黄豆、红小豆、芝麻等拿出来,每样抓一些搁进地瓜粥里,粥便内容丰富。有了豆豆,地瓜丝儿嚼起来很让人喜欢。用勺子舀饭时,将勺子在盆里使劲搅一搅,豆、米匀和,每一口都有嚼头。
腊八的晚饭,多了大白菜熬粉条,里面有白肉,很丰盛。就着白菜粉条炖猪肉,喝着黏稠的地瓜粥,的确不是平日的味儿了,甜兮兮之外,多了香喷喷的美味。我们不再馋吃那些豆子,倒是喜欢黏糊糊的地瓜丝儿,没有它们,这粥就失去了甜香。
过了腊八,地瓜粥按照腊八的标准,一直喝到大年前。如今,各种豆类谷米不缺,平日晚上照喝丰富多彩的腊八粥。后来晓得,玉米粥、小米粥、大米粥等为养胃美食,加入多种豆、米的粥,营养更丰富,吃不得地瓜的人,胃也不反酸了。
多年后,每到冬天,我和妻子晚饭喜欢喝地瓜粥,里面各种豆类应有尽有,营养齐全,做出来厚嘟嘟的,喝起来很惬意。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一碗热粥,一种岁月,一味清欢,那叫幸福。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栖霞一中退休教师)
责任编辑:孔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