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牵手”乡村全面振兴 ——以南通市海门区融媒体中心为例
全媒体探索 | 2025-01-13 13:36:54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全媒体探索
作者:杨炎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0月号
2024年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与基层贴得最近的主流媒体单位,“牵手”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可贴合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特点、现状和目标定位
县级融媒体中心最贴近基层、最靠近农村,处在传播体系的“神经末梢”,在主流舆论阵地上起着“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表示,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责是新闻宣传,也承担着全县综合信息服务的职责,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试点经验来看,其功能模块应包括新闻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党建、智慧社区、频道频率、互动社交等。
笔者以海门区融媒体中心为例加以探讨。海门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几年探索努力,形成了覆盖报、屏、网、端等各平台的媒体矩阵,构建了立体多样的全媒体融合传播体系。根据发展需要,2024年进一步聚焦平台建设、内容生产两大重点任务,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打造地域主平台及主品牌产品,全力做优主平台、做强主账号;二是牢牢抓住内容建设根本,坚持“内容为王”“用户为王”“融合为王”并举,处理好内容、用户、平台资源的关系;三是进一步扩大移动客户端覆盖率、活跃度,结合区域实际、用户需求,充分聚集并开发各类服务功能;四是发挥好融媒体中心政治堡垒作用,践行群众路线,通过问政、互动等方式,当好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纽带;五是健全现代管理及运行模式,大力开拓经营创收新领域,做大做活产业经营,勇于参与经营文化创意类、艺术培训类、电子商务类、商务会展类等产业项目。
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这些新增业务和多样职能融入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当前,受大环境等影响,县级融媒体中心除被财政“包养”的那部分对象,很多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经营的单位日子普遍不好过。县级融媒体中心如能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牵手、互动共进,可以开辟突围新赛道,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
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细化到实际行动中,需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坚持“强”字当头,以工业化思维做强现代农业,由龙头企业带动、平台载体推动、知名品牌驱动、新质生产力拉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美”字增色,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深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建设和美乡村;坚持“创”字为要,用改革和创新活用资源、集聚要素,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健全“五强联动”“基座工程”党建惠农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持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任务,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新闻“富矿”、经营“富矿”以及转型创新的载体和抓手。从当前各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现状看,平台主要立足媒体属性,做好增值服务,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业务,形成“融媒+”的功能模式,从政策保障、管理机制、功能完善、流程再造、技术平台、数字经济等方面开展平台建设、实现自身发展。
细化“牵手”清单,县级融媒体大有作为
(一)助力产业振兴,夯实强村富民根基
产业振兴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当前,多地构建了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新兴产业为带动、以特色产业为补充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夯实强村富民根基。此外,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激励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流向现代农业。
县级融媒体中心首先要发挥新闻报道的特长,把更多镜头、笔力对准“三农”报道,把产业有特色、农业有亮点、农民有奔头的典型挖掘出来;把农业稳健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劲头展现出来;把各地积极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形成乡村产业新业态的趋势、动态、成果充分报道出来。此外,针对乡村各地的“土特产”,加快发展的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乡村冷链物流、农业物联网、智能化农业等进行报道和解读,形成更多农业关注度和热情度,营造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如果说,做好乡村产业新闻报道是主业,那么直接介入产业发展就是勇敢的跨界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发挥自身畅联八方、广接各界的优势,在引进、推广乡村产业方面牵线搭桥、对接资源、助推发展。在2021年第二届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年会上,江苏省邳州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赵源介绍,邳州融媒体中心打造了邳州银杏家天下App,开设了助农平台,策划了市场直播的活动,做实做优“融媒+”产业,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蒋丹介绍,贺兰县融媒体中心打造农脉圈,主要包括农产品溯源、农业合作社、农具服务等内容,做到了“融媒+电商”的有机结合。
2023年,海门区融媒体中心在做好“融媒+”的过程中,主动搜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工业产品等,通过媒体宣传、直播推广等方式进行助销。组织了“618海门农文旅电商节”“919邮政电商节”等,推广海门区常乐镇麒新村的“苏翠一号”梨、海门港新区轧西村的龙虾、海永镇的软枣猕猴桃等。在“海融甄选”常态化推出农副产品、工业产品近百个,在赋能振兴助农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创收。
(二)助力文化振兴,守住文明之根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文化不仅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可以深度参与乡村文化的守正和创新,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播者、参与者、创新者,具体可从构建乡村文化矩阵、生产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建设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列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文旅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产业转型的有力抓手。在哈尔滨、淄博、天水等频频“出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各级媒体在引爆当地热点、助力成功“出圈”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县级融媒体中心尤其在乡村文旅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值得精心策划、发挥智慧去推广和传播。在为自身带来内容和流量的同时,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
海门区融媒体中心在新闻报道中深度挖掘江风海韵积淀的人文底蕴、历史故事、红色资源、戏曲文化等,创新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筑牢乡村振兴精神基础。通过联办乡村音乐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多维度展示乡村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精彩交织的深厚底蕴。海门区融媒体中心还重点关注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海门非遗海门山歌、通东号子、沈绣、海门山羊肉、红木文化等文化优势,让乡村文旅资源科学有效地转化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三)助力人才振兴,为发展提供原动力
当前,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现代化农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而乡村人才存在人员不足、结构不全、培养不够等诸多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促进乡村振兴人才方面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发挥激励作用,通过大力宣传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方式让乡愁生根、精英归根,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媒体资政作用,推动建立多重机制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这一方面,海门区融媒体中心积极发挥主流舆论阵地功能,重视对乡村人才的宣传报道,开设专栏专版报道乡土经营人才、农业技术人才、乡村非遗人才,以及农村各地涌现的好人、能人、达人,把先进的人和事广为流传,发挥优秀人才的带动作用,全面展现了一个有底蕴、有未来、有人气的鲜活乡村。利用专业主持人优势,着力培养年轻主播团队,通过助农直播带货,拓宽特色农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在助农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带动和培养了当地的主播新人队伍。
(四)助力生态振兴,共建和美绿色家园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当前,乡村在生态振兴方面的意识和投入显著提升,各地立足实际,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农民稳定增收;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用“绿色指数”换取农民“幸福指数”。
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绿色选题是新闻开发的“宝藏”。农民的绿色生活理念、农村人居环境变净变美、绿色蔬菜延伸的绿色产业链以及绿色生态治理等,都是可以打造的重点新闻选题。绿色理念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记者在采访、感知、参与绿色家园建设和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不但容易出新闻产品,也更有机会出精品力作。
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站位,发挥引导、瞭望的作用,引导乡村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通过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用“生态美”换“百姓富”。
(五)助力组织振兴,建强乡村振兴堡垒
组织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堡垒。2023年,海门区融媒体中心以“深耕村居企,携手建新功”新闻服务行动为抓手,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行动组建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13个综合服务团队,与全区各地的村居、企业结对,除了采制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外,围绕“打造一个品牌、采制一组报道、贡献一个锦囊、助推一批产品、帮扶一批群众”的“五个一”要求,帮助各结对的村居、企业提升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活跃文化氛围,推动重点工作,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百姓增收。
尤其在党建共建方面,海门区融媒体中心因村制宜,与联系条线的村(居)共同策划党建品牌,并通过专栏“乡村振兴百村行”“在希望的田野上”,深入宣传打响各村党建品牌。例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轧西村的“五心轧西”、港新村的“红帆港 新领航”、凤飞村的“凤在港城、奋飞有我”,海门区海门街道理想城社区的“四荟理想图 共筑梦想家”等。
“双向奔赴”的难点、堵点和思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但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县级融媒体中心真正与其有效牵手、全面“双向奔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做强乡村新闻报道这块,尽管县级融媒体中心靠得最近,但因为新老媒体人的更新换代,能像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那样理解乡村、热爱乡村、亲近乡村的新生代新闻工作者已然稀缺,从而导致能在乡村新闻的报道中挖掘出新闻金矿、推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乡村题材作品的记者为数不多。
在当前媒体生态和发展大环境下,县级融媒体中心虽然完成了组建、升级和转型,但其自身发展仍存在不少难题。要专门辟出力量介入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些产业,不仅需要专业、智慧、勇气、眼光,还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以保障。当前虽有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但真正能产生持续规模效应、取得长效收益的案例并不很多。
此外,尽管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文化属性上具有先天优势,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一些问题。从媒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乡村文化传播机制断裂、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欠缺、乡村文化传播主体参与程度低等问题。所以,要传播好主流的声音、有效地引导群众、丰富乡村生活、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乡村文化魅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达成经济效益,县级融媒体中心还需要很多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结语
深耕广袤农村创新、创业,这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是摆脱困局、赢得未来的有效途径。乡村形象宣传,农文旅推广,支持和参与“土特产”电商,开展网络培训,参与乡村IP培塑,打造地方品牌……都可以由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重要支持,从而实现多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