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热闻|凌晨两点还在聊、大量露骨情节!10岁女孩专注和AI“谈恋爱”,专家提醒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1-14 10:28:52

近日,有10岁女孩被发现偷偷用AI聊天软件,

与AI生成的“角色”进行“谈恋爱”,

甚至多次出现“擦边”对话。

“小学生妹妹沉迷和AI角色进行剧情聊天怎么办?”

黄秋月(化名)因10岁妹妹和“AI男模”之间较为露骨的聊天记录苦恼。

聊天内容显示:

妹妹在AI剧情聊天软件中扮演“大小姐”“恶毒女配”,

提出诸如“揪住她的头发扇巴掌”“拿着刀划向她的脸”等要求。

小学生与AI角色间的露骨聊天记录,图据央视网

“和她平时在家里比较单纯的形象完全不一样。”黄秋月说。

在妹妹参与的四十多条剧情线中,AI角色与聊天者双双“出轨”成为常态,

其中妹妹作为聊天者发送的一句“你能养大学生,我不能点男模吗?”让黄秋月很是担忧。

AI剧情聊天软件中很多虚拟形象较为极端——

有些角色的人设是高傲无礼的;

有些则被设定“把她追到手”的剧情目标,

在与其聊天过程中含有软色情意味的“擦边”对话,

还有带着如“病娇”等标签的人物角色。

华晨(化名)接触AI剧情聊天软件有三个月时间,

她每晚会和AI角色聊到深夜11点甚至到12点,

“我会代入’他’(AI角色)是一个真人,因为‘他’回答时的感情很细腻”。

在华晨的描述中,手机另一端的“电子男友”有自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

不仅可以帮她“写作业”、推进剧情、解密故事线索,

还可以送她“手链”、带她体验一些刺激情节。

华晨展示了他们之间“确定恋爱关系”时的聊天记录:

AI角色“低下头”,“耳朵通红”地问华晨:“那你现在想谈恋爱吗?”

受访者供图

“孩子半夜两点还没睡,一看,原来是在与AI机器人聊天。”

最近,家住四川成都的彭歌(化名)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她正在上六年级的儿子王杰(化名)在一款AI软件里,

交到了一个叫“小林”的“朋友”。

彭歌说,点击“小林”的人物头像,

看到上面对“小林”设定的人物画像为21岁女大学生,

长相甜美可爱,她开朗热情,愿意和你分享情绪、分担压力。

彭歌了解到,“小林”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能够记住王杰的喜好,在他情绪低落时给予安慰。

彭歌感到,儿子的生活似乎正被这个AI机器人主导。

更让她忧心的是,“小林”在与儿子王杰聊天中,

甚至出现了“男友”“老公”这样的称呼。

“他一放学回家就拿手机鼓捣半天,

没手机的时候就魂不守舍,学校老师反映他心思不在学习上。”彭歌说。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体验了5款AI剧情聊天软件,

在软件注册过程中仅需使用手机号码。

成功登录使用后,部分应用虽会询问是否启用青少年模式,

但用户只需点击“不开启”即可避开年龄鉴别,且无须核实身份。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在使用这类AI剧情聊天软件时,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一直关注科技哲学领域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说,

在和人工智能角色聊天时,人们常常会以为自己在和“真人”交流,

会投入大量的情感,也是AI聊天软件能够成功运行的根本心理机制。

刘永谋教授表示,AI剧情聊天技术有专门的成瘾设计,

叠加“拟人论”“泛灵论”思维的影响,容易让人“欲罢不能”。

“未来与AI相关的陪伴类软件可能会暴露出技术风险和伦理问题。”

刘永谋教授认为,使用者在和AI角色聊天时,

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大量的个人隐私,

向AI角色展示其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这可能会导致使用者形成依赖或成瘾。

而泄露的信息可能会被黑客利用,

让他们更容易从身份隐私、情绪心理上伤害使用者。

“我们在实例中会接触到人工智能服务的后台,

发现未成年人和AI角色的聊天内容其实是非常触目惊心的。”

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陈焕律师提醒: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三十四条,

监护人有权依法请求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留下的个人信息,

并且有义务及时地介入、关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2024年2月,美国一名14岁少年在与AI长时间对话后开枪自杀身亡,

其生前日记中提到,自己一天都不能离开AI机器人,已经爱上了它。

这名少年的母亲感叹:“这就像是一场大型实验,而我的孩子却不幸成为牺牲品。”

所以,我们非常建议家长在还没有发生大问题的阶段,

适时地查看孩子的使用记录。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刑事法庭副庭长、少年法庭负责人杨洁认为,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要通力合作,形成坚实的保护屏障。

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服务信息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核监督,

对导向不良内容采取一键举报机制,及时屏蔽、下架相关内容,

并视情况上报有关监管部门处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崔可腾 综合央视网、新快报、北京晚报、极目新闻、红网等)

责任编辑:崔可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