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人文青岛|大集素描,一幅市井画卷——现场探访大集,再现档案内外的变迁历程

张文艳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1-14 14:55:11原创

春节临近,集市爆火。

集市,无疑是城市的镜子,映照出万物汇聚,也呈现出人间百态。在人群中穿梭的感受,需要亲身体验。多年来,曾探访过多个大集,去过郊区的辛安大集,也进过城阳大集,在李村河畔,数不清多少次“潜入”人群中,接受人间烟火气的熏陶。

1月11日,再次来到李村大集,高架桥下,车流滚滚,时代的变迁让长长的集市聚集在了一起,长方形的区域里,分区明确,告别了当年的河底大集,迎来了室内的常规农贸市场和室外的逢二、七集市。

档案里集市的热闹,再一次照进了现实,半岛全媒体记者打捞岁月旧貌,在时光中踏步而行,现场探访,寻找一直未曾消逝的年味儿。

市集素描

赶集瞧光景,今昔话流变

未踏集市,已闻其声。

前方的嘈杂,截住前行的车流。重庆中路与常宁路交叉口,人与车堵作一团。

将车停到旁边写字楼旁,走上人行道,赫然发现,路的两旁,竟然是二手市场。来自民间的二手物件,多种多样,大到汽车、桌椅,小到针头线脑,其中也不乏有些瑕疵的名牌小包,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并不值钱,但在摆摊的老人看来,这些物品是闲暇生活的点缀,也可带来意外之喜。

旧货市场是李村大集的特色摊位,已经传承了多年。

几百米的旧货市场如T台,延伸到集市的中央,那些儿时记忆中的旧书本、老玩具,编织成了一幅幅温馨而又怀旧的画卷。每走一步,都踏着岁月的回响,每看一眼,都能瞥见往昔的光影。单放机、童车轮、计算器,虽然有些旧了,此刻却是时间的低语,是故事的载体,演绎过不同人生的喜怒哀乐,也正在等待迎接新的剧情。

头顶的高架桥,连接着城市的便利,何尝不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一提到集市,对于市区的人来说,首指李村大集,李村河的诗意,掩盖了当年民间百态的繁杂,却掩盖不了集市所带来的交易乐趣。

追溯李村大集,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明万历版的《即墨县志》:“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

彼时的集市,在乡间有12个,李村大集则地位显著。《胶澳志》用较大篇幅记载了大集的商品和交易额,根据《胶澳志》记载,李村大集“于各市集之中,其买卖之繁盛首屈一指,每年七十二回之市集,四方供求咸集”,商品来自山东各地,如“城阳所产棉纱,潍县产豆饼,即墨产之黄酒,泰安莱芜之麻”,甚至还有“大连产之玉蜀黍,上海运来之火柴”等。1872年版的《即墨县志》曾记载,李村大集为当时青岛地区24乡集之一。“每逢阴历二、七为集市之期,四方赶集者,恒二三万人,临时商摊,亦多至千数家,农村日用之物,莫不应有尽有……”

18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编著《山东德邑村镇志》中介绍:在这个李姓村子中,阴历每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和二十七为集。在宽大的河床中,呈辐射状的交会至此的路上聚集有400~1200人,备有多种生活必需品。集这个汉字的意思是“集会”。人们去赶集不仅仅是买卖货物,而是过节,与朋友和熟人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谈谈新闻。在集市上可以听到各种事。甚至还有说书人,讲述长久在人民中间流传的故事和神话。

之后,集市的喧嚣在城市的沧桑中颠簸着,继续着。

“严冬的早上,把人们都冻得缩起了脖子,一阵阵的寒风,把道旁的电线杆刮得吱吱发声,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那条市区至李村的公路上,已三三两两地布满了汽车、推车和一些挑着挑子的人们,他们都是要去赶个早集。天尚在昏暗的时候,集上已经布满了人们,在占地方摆摊了,有的已早就把货运到了地点,在开始考虑着放某一种货物的位置,能吸收到赶集者的视线,到太阳光从东方斜射着大地的时候,集上的人们,已显得拥挤不堪了”。

这是青岛市档案馆馆藏的《青岛健报》(1948年12月31日)上撰写的《“李村集市”素描》一文。这场景,与半岛全媒体记者眼前的景象相似。

挤在人群中,呼吸不再畅快,赶往集市中心的人行道上,只能挪动脚步。终于来到大集上,与当年数次探访的李村河大集不同,这是建立在斜坡上的方块形集市。进门,就被各种小吃吸引,瓜果、糖果,异常耀眼,有孩童时的传统糖果,也有顺应时代的新式小吃。

年轻人瞧新鲜的光景,年长者感叹岁月的流逝,记忆在货物中苏醒。

回溯当年李村大集,“集的地点原来是个沙滩,在将蕴藏在沙子里的水分受到了人们的践踏之后,常常地冒了出来,浸湿了你的鞋和袜子,这一点特别是使那些艳丽的大嫚们,最感到烦心的”。当年赶集的孩童应该还在吧,年长的人难忘那条藏着快乐的河流。1954年12月16日,在报纸刊登的《李村市集》一文中,李村河的景象更为生动鲜明:“市集设在河滩上。一条小水像条线似的在沙滩当中缓缓地流着,几十只鸭子在水里游嬉……就在这空旷的沙滩上,张着上千布棚,各类的小商贩,从远近各乡来的农民,便在这市集上交易着,从天蒙蒙亮就开始,一直吵吵嚷嚷一天”。

李村大集于2016年6月28日晚6点正式“封集”,告别了李村河桥底,搬迁到了重庆中路与青山路口。

今昔对比

东市买骡马,西市买海鲜

糖画,香油,泥老虎,地点变了,却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色彩。

糖画摊位前,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在摊主张先生的手中成型。他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这门手艺入门不难,但要想做得好不容易,学习了多年的技艺,到现在还在更新。偶像名字,动画人物,他的作品,与时俱进。

糖画对面,鲜红的对联和福字,是大集上最耀眼的一景。

热闹,是集市永恒的主题。摊主与顾客皆来自四里八乡,相同的日子,相同的地点,他们默契地聚集在一起,各取所需。

《李村市集》中有这么一组对话:“哪里来?老大哥!”“上这赶集的,三里五里没有远的,上臧乡,出梨的地方。你这二三十里路可赶得早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出门基本靠腿量的年代,二三十里路将耗费3个小时,他们为了赶早集占摊位,天还没亮就出发,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抵达目的地。

家养牲畜的,则赶着毛驴,坐着马车披着清晨的露水,载着满车的农产品,由形单影只,聚集成三五成群,再聚拢成众多摊位,在河边,在乡镇,迎接即将拥来的顾客,一年的收成,家人的期望。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摊位,应有尽有。各地的小吃,特色农产品,还有那些如今已经难觅踪影的市场:骡马市,牲畜交易市场,游走着一些看牙口、在袖子里摸指头谈价钱的经纪人;木材市,几个拉大锯的工人现场加工板材……

采访中,让老青岛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大集上让人流连忘返的精彩演出。这种演出,率真幽默的青岛人用“拴老婆橛子”来形容,这一方言自明清时期就是青岛人送给民间曲艺的绰号,代表着“蹦蹦戏”“茂腔”“柳腔”和“大鼓书”等,李村河沧口一带曾在上个世纪初流传这样一句歌谣:“柳树柳,槐树槐,柳树槐树搭戏台,李村集上唱大戏,柳腔茂腔唱起来。”

如今的大集,虽然不再是河滩中长长的摊位,但分区仍然明朗,分为生肉区、熟食区,水果蔬菜区,厨房工具区等。顾客可以根据需要,迅速地找到所需物品。

这种分区早在集市产生时就有。

而1948年的大集上,走遍大集的东西,记录下了当年热闹的节前场景,以及划破上空的叫卖声:“集西头是鱼市,那里有着各种的鱼,只要你一走近,就能听到:谁要鲜黄花鱼,谁要加吉、谁要……一阵鱼贩的叫卖声,加上一股子腥膻的气味马上就会冲入你的耳朵和鼻子里,虽然如此,但摊前的道上,也是被人塞得满满的。

中间是些卖糖果、化妆品、布匹……这些差不多都是从市里运来的,一群群穿红裙的女人们,都聚在这些摊子的前面,把东西挑了又挑,看了又看,末后总是争长道短地争论着价钱,有时候直把主人弄得手忙脚乱、口焦舌干,一直伺候到这些雇主们满意为止。才商议定了,稍微喘息一下,但马上第二拨顾客又来了。

这中间还夹杂着些小饭棚,浓烟突突地向外冒着。炒菜声,夹杂着当当的菜勺声,和外面露天锅里卖水饺的热气,以及拼命的叫卖声、让座声……混了起来,这一幅嚣杂纷乱的情形,实在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来形容它。

在东头是菜市和草市,聚在那里的人们,大都是些农人,他们在闲着的时候,去割些草和把那些用自己辛力换来的农产品,堆在他们的面前,时时发出天真的笑容,期待着别人用金钱来偿付他辛苦的代价。

最东边的尽头处那里有着成群的骡马,一些专门跑经纪的人在呼着行话,有的在扒开了它们的嘴,藉此判断它的年龄。有的弯下了身子,抚摸着它的外皮,它们的主人,大都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仔细地听着别人来评论着牲口的优和劣。有时也会偶然凑了上去,讲述一下牲口过去的优点,心里似乎有些舍不得的样子。但他同时也希望别人能把他的牲口牵去,因为那样总算达到了他赶集的目的。”

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若感受到了70多年前的李村大集热闹景象,而半岛全媒体记者眼前的景象,与当年又如此得相似。

叫卖声在拥挤的人群中升腾,琳琅的物品招揽顾客,木旋玩具发出的清脆声响下,孩童惊喜而渴望的目光,都与当年无异。

“嘟——”一声哨响,进而“嘭”地响彻大地,一锅爆米花出炉了。惊魂未定之余,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爆米花的香气瞬间弥漫在空气中,让此次李村大集之旅印象深刻。

午后,阳光仍然温暖,赶集的人陆续回家,当然,也有饭后才来的。

当年的大集,一般过了正午,就会陆续散去。

“天儿一过了正午,集上的人们渐渐地疏少了,叫卖者的声音也显得疲劳了,这时四外的路上又满了行人,每个人的手里多多少少都提了些东西,尤其是妇女们,三五成群……相互研究着,讲述着,她们所买的东西好和不好。

后边一辆辆的马车,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售出,再换回自己所正需要着的物品来。”

所以,“集”是最方便的地方,也确实给了他们不少的利益,它是中国乡村的唯一交易市场,不同的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物品,都汇集起来,然后再各按自己的需要买了回去。在没有商店林立的年代,大集用几百年的时间,传递着百姓们的商品交易和民俗风情。

岁月留痕

渔乡有集市,传承数百年

渔乡集市/在黎明

大海的神话/涨进了渔乡集市

于是,渔家女/鲜灵灵的叫卖声

在蔚蓝色的上空/旖旎般一圈一圈荡开

传出去很远很远

殷勤的风当了向导/赶集的人流

像潮头上的一朵朵浪花

涌上来又退下去/只是,在它们

退下去的时候/每个人的手中

都提着一篮/风浪编织的喜悦

这是一首刊载于上世纪80年代的《渔乡集市》,是海洋大集的生动写照。

半岛全媒体记者多次探访城阳大集,与李村大集不同的是,批发市场和海鲜市场规模更大。

城阳大集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明朝。《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县令许铤奏请开放海禁,城阳设立集市,金家口港(京口)成为了由女姑口至城阳集的通商口岸,这使得城阳大集的地理位置变得尤为重要。江、淮、浙、闽等地的纸张、粮食、木材、毛竹、瓷器乃至丝绸、棉布等货物,经金家口港纷纷来到城阳经销,为城阳大集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平度大集,在进入腊月的日子里,也非常热闹。上世纪80年代的旧报中,“他们怀里揣着票子,心里打着算盘,迈开那结实的大脚板”,赶往市集。“虽说平度不靠海,但这里各种干鲜海货摊却排了足有一百多米长,黄花鱼、鲅鱼、鲳鱼、大对虾、海参、鲍鱼……应有尽有”。

在青岛生活了20多年的德国人卫礼贤,也深切体会到了集市在中国市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在《中国心灵》一书中提到:“人们在市场上不仅可以买到众神画像和一些传统的民俗画……当然还出各种数量繁多、品种齐全的布料、家庭日用品、香和各种木制、土制和纸制的小孩玩具。最有趣的事情是观察卖锡制的摩托车和火车的现代商人与沿街串巷叫卖实心木制、旅行马车的旧式商人之间的区别”,“此刻吆喝声也加入进来。香味四溢的流动‘厨房’正引诱着那些在集市需要休息的人们”。这些场景,他由最初的新奇到逐渐习惯、理解,认为“年为季节所分割,经验为习俗所规定”,逐渐地他也融进了青岛人民的生活当中。

上世纪80年代青岛市农村万人大集就有70多个,其中历史悠久、规模大的几个农村大集,如李村大集、莱西水集大集、西海岸新区的辛安大集等,至今交易场面仍十分火爆。

其实,市区的集市也渗透于城市的血脉之中。“青岛解放前夕,青岛地区尚存的集市30余处,主要有济南路的布匹、杂货市,易州路的饭市,莱州路的粮、菜市,单县路的鱼、菜市,四方路的水果市,小港的鱼市,芙蓉路的五金市,南山的果菜、土产市,延安路的旧货市……”(《青岛市场大观》)到了腊月二十到除夕上午,四方路周边便会自发形成年货大集,“芝罘路上的蔬菜,黄县路上东为肉禽,西为水果,四方路则是锅碗瓢盆,衣服百货,易州路上为玩具春联,博山路上摆满食品,潍县路上为文具图书,加上三角地上的艺术演出,热闹得很”,这些市场里有着老青岛人最深切的回忆,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寒假前夕,期末考试一结束,和小伙伴们一边高呼过年喽,一边直奔四方路,淘点小人书,买些玩具。

城区里的集市看似已经被大型的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所取代,但是,市区内浮山所大集、李村大集的保留,足以可以看出青岛老百姓的集市情怀。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责任编辑: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