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海洋大集成海货“路演”现场!青岛作家阿占、孙洁对谈,分享“海货”背后的故事

体娱场 | 2025-01-18 21:08:18原创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老话说:“进了腊月门,年味铺满集”。“海洋大集”一开年味浓,成为腊月里寻找年味、体会乡愁的好去处,“海货”也是“海洋大集”最鲜明的特色。“海的女儿”青岛作家阿占也在创作中践行着海边成长史,1月17日,阿占和青岛市作协秘书长孙洁一起对谈,讲述那些“海货”背后的故事。

海洋大集成海货“路演”现场

海洋大集成为市民办年货最热情奔赴的地方。“这个时候去崂山走一趟,青山、黄山、港东、沙子口,几乎所有的渔村码头都已变为天然晒场,鲅鱼、舌头鱼、面包鱼、鼓眼鱼、海鳗鱼、鳞刀鱼、黄花鱼、七星鱼,组成了海货的‘路演’,购买者慕名而至,包括嗜味的土著、饭馆小老板、外地游客,也有单位来团购的,当作年货发给员工。”

直播开始,青岛市作协秘书长孙洁就朗读了阿占《海货》中“甜晒与乡愁”的这篇文字,直接把读者带到了春节期间海洋大集的海货“路演”现场。这个时节码头上正是喧嚣欢动,市民们纷纷奔赴,挑选年货。阿占说,渔民们早就在冬至开始甜晒为春节做准备,“如果还没晒到时候,渔妇们会说:现在还缺点‘日头’。一个日头指的就是一个白天和晚上。”

“甜晒”早已成为青岛海货制作环节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不加盐料天然风干,吃的时候也会有丝丝回甘。阿占分享说,甜晒的鱼要精心挑选,品种与样貌都兆着吉祥,“再糅合进海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鲜咸里滋出了甜,丝丝缕缕,又绵绵长长。”阿占说,冬天有甜晒海货各种干海鲜,贝类、海蛎子都很肥,“二月二就形成梭鱼渔汛,一立春,蛎虾、面条鱼、黄花鱼、带鱼,更多的春鲜海货上岸……”阿占骄傲地说,“海鲜”是其他地方的说法,在青岛,海鲜就是海货。

在直播现场,阿占介绍了特别准备的画家徐冰的一幅画作,“一个女孩带着更小的一个孩子,在码头上整理海货。”这样的场景在码头是随时发生的。 “这是海洋大集的一部分,也是青岛生活最常见的画面。”

天然自成渔民和海货的T台

青岛海货鲜亮,已然成为半岛人民表达情感和延续文化的介质。阿占说,“每一个青岛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海洋开始的。大海给了我们跟大海亲近的机会和能力。”在半岛,谈论海货是打开话题的好方式之一。这个话题具有普世性,流通于土著与旅行者、船老大与普通人、鱼贩子与上市公司老板、大学教授与包工头之间,毫无违和感。

《海货》就是阿占经年踏访胶东老渔民采集口述材料的艺术创作,她一直在胶州湾海域乃至整个山东半岛行走,追逐潮汐漫游大地。在西海岸她曾采访一个叫“鱼鸣嘴”的渔村,“鱼鸣嘴这个名字太好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黄花鱼和黄姑鱼在会在这里形成渔汛,它们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对于捕捞的渔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声音。我写的那篇文章就叫《鱼在风中歌唱》。”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阿占结识了很多船老大、船伙计、盐工、剃头匠、豆腐匠和织网女……她也在为“海货”背后的芸芸众生画像,精彩呈现“人的海”或“海的人”。“像宅科村的大张,他从16岁开始便与潮汐、风向、汛期、洋流、鱼窝打起了交道,与半岛地区无数个船老大一样,他的源头在岸边,去路必定在海上。”

在“深扎”的过程中,阿占住渔家,与渔夫渔婆聊家常,和很多渔村匠人成为朋友,她被这些人物的传奇感染、渗透。在琅琊港码头,她采访过81岁的渔把式老肖头,“16岁上船。打了50年,而且还是一个晕船的船把式。”渔业大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岛外的姑娘愿意嫁过来,岛上的姑娘也不愿意嫁走,倒插门女婿都挤破了头。”

“青岛的海岸线是非常绵长的,兜兜转转,很多码头就延展出大集,比如西海岸积米崖大集、灵山卫大集,到了东海岸,沙子口大集、上马大集等。” 阿占说,每个渔村必然都会有一个码头,码头就是渔民和海货的T台,天然自成的“海洋大集”和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珉伽)


责任编辑:仲维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