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新少年·未来课堂|AI给人看病,真的靠谱吗?

新少年 | 2025-01-21 14:32:12原创

王超   来源:鲁中晨报

一、盲盒屋

AI给人看病,真的靠谱吗?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在许多领域开始替代我们人类,解放了很多劳动力。

那么,对于一些复杂的脑力劳动,比如,让AI代替医生给人看病,是否可行呢?AI给人看病,又是否靠谱呢?

“知识库+推理机”

其实,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AI医生了。

最早的AI医生,是基于一种叫做“专家系统”的技术而建立的。

所谓“专家系统”,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一个领域的专家。

AI听诊器可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

我们先回想一下,专业的人类医生是怎样给我们看病的:

首先,医生一定拥有非常丰富的医学知识:什么叫肠胃炎,什么叫腰椎间盘突出,又该用什么样的药去治疗这些病,都记在医生的脑子里。

专家系统也是一样,人们会为专家系统搭建一个“知识库”,把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输入进去,这就成为了专家系统的基础。

但光知道这些知识还不够,人类医生还需要针对不同病人的情况给出具体的判断。

专家系统也有一个具备这种推理分析功能的模块,叫做“推理机”。

通过“知识库”和“推理机”,专家系统就可以给人类看病了。

AI医生遇到的麻烦

早期的一款用来看病的“专家系统”,它的知识库里记录了600多种内科疾病的知识,人们希望它能够替代内科专家,进行诊断。

专家系统的想法确实很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遇到了麻烦。

首先,一个病人身上往往存在多种疾病。疾病的症状不同,化验指标可能存在相互干扰。这时候它诊断的准确性,就会大大降低。

AI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快速分析患者的症状描述、病史资料等,提供初步诊断建议,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断效率。

其次,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同样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会很不一样,而且病人在描述病情的时候,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经常含糊不清。人类医生可以跟患者深入交流,或者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作出判断,但专家系统做不到这一点。

此外,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和“推理机”里的知识和规则必须非常准确,交流过程中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专家系统就可能会给出错误的判断。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迭代特别快,专家系统自己又不能学习新的知识和规则,必须要专人手动调整,成本非常高昂。

AI医生的突破与展望

为了实现技术的突破,人们逐渐开始利用大量的医疗数据训练AI,让它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特别是随着AI对图像识别能力的大大提升,人们开始用AI来识别专业的医疗影像。如今,在一些恶性肿瘤的识别诊断上,AI甚至比人类医生的识别准确率还要高。

人工智能除了看医学影像,还在药物研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某医药公司在研究药物的时候,就借助了AI的帮助,来预测利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影响,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在结合了海量的健康数据之后,AI能够学习到人类的各项生理指标、基因和疾病之间的规律,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出疾病预测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预测性的医疗,能更好地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

虽然在目前看来,让AI替代经验丰富的人类医生还不太现实,但AI技术已经在医疗领域的许多方面大放异彩。

相信在AI的帮助下,人类的健康水平也会比之前有更大的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二、奇趣谷

为什么有的人睡觉老爱翻身啊?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天中大约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许多人在睡觉时都喜欢翻身,没入睡时会不时地翻身,入睡后,也会不自觉地翻身。

那么,人在睡眠时为什么会翻身呢?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的皮肤受到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阻碍氧和营养物质输送至组织,从而导致出现组织缺氧、代谢废物蓄积等问题。

也就是说,不管是躺久了还是坐久了,身体都难受。这种“难受”会作用于皮肤以及附近组织的“伤害感受器”,然后感受器会把这种不愉快刺激,通过感觉神经通路沿着脊髓一直传到大脑。

要知道,就算是睡着了,大脑也没闲着,它会根据各种信号的刺激而做出相适应的反应。哪怕是在睡眠的深睡眠阶段,也就是最难唤醒的阶段,大脑也会每隔6~8分钟就出现一次“微觉醒”。

“微觉醒”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它是在意识层面无法感知的觉醒,只是脑电图显示有短暂的觉醒特征。而这种微觉醒几乎总是与身体运动有关——可能是踢了一下腿,或者是翻了一个身。

那么,问题来了,睡觉时基本一动不动,就一定睡得好吗?

先说答案:睡觉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姿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确可能代表着睡得更安稳、更好。

但如果睡觉时,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那么和床面接触的皮肤,尤其是骨头凸起处是容易受伤的,这种伤叫做“压力性损伤”。你一定听过“褥疮”这个词,其实,学术上更专业的说法就是压力性损伤。

一项针对健康成年人的研究显示,在使用标准床垫的情况下,持续躺2小时不动,就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和缺血性改变。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睡眠时,真的可以做到持续整晚不翻身、一动不动,那么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大概率上也会发生“周身酸痛”这类难受症状。

由此看来,人若在睡觉中不会翻身,问题可就大了!

三、魔卡荟

1.中国“人造太阳”

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这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EAST形如“巨罐”,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

十余年来,EAST历经15万多次实验,最终实现“亿度千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攀上新的科学高峰。

2.中国科学家发现

4.1亿年前“袖珍”植物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贵州省都匀市包阳村附近发现约4.1亿年前的“袖珍”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4.1亿年前“袖珍”植物。

这一发现揭示了早期植物独特的生存策略,为解释4亿多年前“植物登陆”如何发生提供了新线索。

植物大化石证据表明,大约4.3亿年前,植物开始了从海洋“登上”陆地的征程。这一过程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几千万年间,陆地植物的数量、种类、复杂程度迅速上升,当今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由此奠定,这一堪比“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被称为“植物登陆”。

此次新发现的包阳工蕨或为解释“植物登陆”提供新线索。

从化石形态上看,包阳工蕨植株高度仅有约45毫米,其孢子囊穗的长度仅为5.8到10.8毫米。这种体形相比当时类似植物常见的100至200毫米体长,显得非常“袖珍”和“迷你”,极为罕见。

3.灭绝的猛犸象

四年内“复活”

最近,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宣布,他们已经在“复活灭绝物种”的科学突破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司有望在2028年末,通过代孕大象产下猛犸象幼崽。

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电影中,科学家们用琥珀中的远古蚊子体内的血液,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并以此培育繁殖出霸王龙等各种恐龙。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猛犸公园的猛犸象雕塑。

与之类似的是,这家公司正试图通过从冰冻苔原中发现的古代样本中获得的猛犸象基因,编辑成亚洲象细胞中的基因来“复活”这一已经灭绝4000多年的史前生物。

2013年,俄罗斯科学家发现的一具猛犸象遗骸出土时有血液渗出。2018年,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又出土了一头保存异常完好的猛犸象,由于死后不久被脱水,DNA被更完整地保留下来。

针对把灭绝生物‘重新引入’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家公司回应称,该动物将受到密切监测,并生活在一个广阔的生物安全保护区内。同时表示,将狼群重新引入黄石国家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