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之人文青岛|提灯游艺会,影院贺岁片——近百年前的春节什么样?旧档案中寻找特殊的年味儿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1-21 17:49:13原创
春节临近,氛围益浓。
走访过大集,进入过市区各市场,浓郁的春节氛围覆盖在交易中,也显现在人们的笑容与期盼中。明天就是北方的小年,忙年也渐入佳境。
在喜迎春节之际,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专家,并查询档案,寻找特殊的年味儿,追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的春节活动:看贺岁片,“吃喝玩乐”,聆听民谣里对“年”的期盼,不绝于耳的“恭喜发财”……这些老报纸、旧档案中的记载,仿佛化身彩色照片,和今日的喧嚣融为了一体。
特殊春节
那年的节日异常热闹
临近春节,贺岁片轮番定档。
看电影是青岛人过春节的娱乐活动之一。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在青岛发展了30年之久,进影院看贺岁片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1931年山东大戏院(中国影剧院)的前身出现之后。
我们先把时钟调到1922年的冬季,青岛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因此,1923年的春节是特殊的。
“曙光照耀大地上,扫去了阴霾,市民欢呼不已。12月10日中午12时,庆祝的礼炮余声未消,欢快仍在持续”,老人们的回忆是在告诉我们,1923年的新年,是青岛建置以来,最热闹的新年。
街头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政府当局组织了“提灯会”,几千人提着自制的各式彩灯在夜间游行至市区的街头。这种做法后来延续了几年,使公历新年都有了新“年味”。
一个月后的春节更热闹。
天后宫,自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春节庙会,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青岛口以外,四乡八村的人都来过年赴会,两台大戏对着唱,玩具、小吃热闹非凡。“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稚嫩的童声原来并非起源于中山路繁华的时代,而是起源于清代行街,早在德国租借青岛之前,周边“各村村民到青岛村的天后宫和行街,买卖交易、赶会进香、许愿看戏等,都称‘去街里’”。但德国侵占青岛以后,立刻限制了庙会,仅准在天后宫的庙内举行,并且要拆除天后宫,这引起了全市的一场抗议的风波。最终,由于德国当局怕引起众怒,没有强拆天后宫。
而这里,也成为日后春节热闹的场所。
1923年的那年春节,青岛人过了真正意义的年,从元旦到春节,未曾停歇。从记载上看,天不亮,大街上已经有拜年的人流;天亮后,一拨一拨民间的艺术队伍走上街头,有高跷队、旱船、跑驴……互相拜年,青岛人终于扬眉吐气过了个大年。
娱乐,一直出现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天后宫的戏楼,更是青岛人娱乐的中心。此外,中山路1号和水兵俱乐部以及其他的运动、行业俱乐部一起,成为娱乐风向;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穿插在这些建筑中,成为常见的娱乐活动;电影的出现,扩大了娱乐的方式和范围,最初的电影放映是在水兵俱乐部礼堂内。
后来,华乐戏院始建于1903年,是青岛最早的剧场。当时小港、大窑沟附近,中国人聚居在一起,所以剧场最初的名字是“中国戏院”,主要是演出柳腔、茂腔等地方戏的舞台,后来又主演京剧。
电影的发展则没有那么迅速和热闹,由于青岛没有电影制片厂,因而并没有真正拍摄过中国故事片。就连1926年,孙瑜在青筹备拍摄故事片《青岛之波》也因故流产。此后的几年,电影院陆续诞生,但多为西方人士经营,国产影片在许多城市很难打进电影院。
城市的复苏,给了电影培育的温床。尤其是安定的生活,让人们开始寻找多样的娱乐方式。为了让中国电影有自己的放映机会,1930年,上海的一些电影制片商联合几位资本家在青岛筹划建立“青岛大戏院”,主要放映国产影片,让其成为国产影片的阵地。
当时聘任的董事长为山左银行的总经理刘鸣卿,董事有张立堂、张石川、王召麟、吴积庆、杨吉云等人,都在业界大名鼎鼎。董事会以巨资购得中山路上的一块空地,从上海聘来设计师,兴建电影院,戏院1930年秋动工,1931年12月完工。
走在中山路上,稍微留心,就可以看到建筑墙面上的“1931”的字样,它向人们展示它诞生的年份,也展示了它别样的意义。
“这座电影院在中山路上地位很高,但面积不大,其实是因为它是插建的,当初周边的建筑在上世纪20年代都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影院只得在有限的土地上设计”,走访中山路时,文史专家王铎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影院在当时是以戏院的名字出世的,初建就是一栋四层楼房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一、二层为观众厅,设有座位750个,座席虽比戏院少,但在当时电影院中也算可以了。三楼是放映室,四楼为宿舍。在开业前,经过董事会一再研究,把“青岛大戏院”改为了“山东大戏院”。1931年12月3日,经理杨吉云在冠县路却尔斯登酒厅设宴招待各界友人,为影院开幕造势。是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隆重开幕!
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专门从上海请来影星胡蝶主持剪彩。当时正在走红的胡蝶,粉丝遍布全国,剪彩之前影迷云集,中山路上可谓人山人海,人们争睹胡蝶风采,中山路上交通中断。
开幕的第一部电影是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于是,这一年的元旦到春节,观众又有了新的去处:去大戏院看电影去!
影院爆满
当年也流行,放映贺岁片
翻看老报纸,广告上影院的比例很高,尤其是春节前后,各大影院、各大影片争相宣传上映,和现在的贺岁大片如出一辙。那时,中山路上的山东大戏院、平度路上大舞台戏院等岛城响当当的娱乐场所,每至春节,常常是客满牌高悬。
“国泰电影院(沧口路22号)今日公演明朝末年一页可歌可泣的历史巨片《绝代佳人》,电影皇后蝴蝶,硬派小生王引合演”,“光慈电影院(云门一路23号)今日隆重上映《西厢记》,主演周璇、白云”(1947年1月20日《公言报》),这类广告数不胜数。
当然,还有戏院中新戏上映的广告,名角名伶也会在此时到各戏院登台演出。
一部拍摄于青岛的电影,作为贺岁片,曾引起巨大轰动,而这部影片也是青岛电影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电影——《劫后桃花》。
电影的背景是这样的:1915年,洪述祖在崂山南九水的住宅观川台被日本人强占,洪深失去了在青岛的一个家。1934年,洪深来青任教,故园不在,人已非,青岛这座城市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国恨家仇涌上心头,洪深感慨万千,写下散文《我的“失地”》,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剧本《劫后桃花》。1935年9月,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外景队来青拍摄电影《劫后桃花》的外景。
电影的主创阵容堪称豪华,除了编剧洪深外,张石川担任导演,胡蝶担任女主角。因为青岛是故事的发生地,也成为现代中国电影中首部来青岛拍摄外景的影片。该片在青岛拍摄了大量的外景,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历史风貌和风俗人情,拍摄过程中,许多青岛市民都亲眼目睹了电影拍摄现场,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岛城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1936年春节期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将刚刚制作完成的“1935年特级巨作”电影《劫后桃花》拷贝通过飞机首先送到青岛放映,为的是感谢岛城人对电影拍摄工作的支持,同时也为岛城人的春节娱乐活动助兴。
据曲海波先生撰文称,当电影《劫后桃花》春节期间要在山东大戏院放映的消息经报纸和山东大戏院的海报披露后,人们纷纷到山东大戏院排队购票,那阵势就如今天每年春节人们到电影院线看春节档的贺岁大片一样。“以青岛作背景的《劫后桃花》,是洪深编的,曾在《文学》上发表过,去年明星又来青岛拍这部片子,那时已经轰动了青岛……昨天这片子在山东(注:山东大戏院)公演了。崇拜戏剧家洪深作品的,爱好看电影的,和一般好奇的,当然都是这部片子的观众……”报纸文章称。
除了看电影,还有很多的娱乐活动会在春节举行。在朝城路7号的市立民众教育馆里,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在大礼堂里举办春节游艺大会,类似今天的春节联欢会,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喜庆同乐。
“1935年春节期间,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春节文化娱乐生活,青岛市民众教育馆通过《青岛民报》、《青岛晨报》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报道春节正月里民众教育馆将举办春节游艺大会活动的消息。在1935年2月18日(正月十五)青岛民众教育馆举办的春节游艺大会上,表演节目中有相声《抢三本》、梨花大鼓《昭君出塞》、奉调大鼓《坐官》、河间大鼓《大烟叹》、国乐合奏《得胜令》和《一枝梅》等。在节目演出中,杂技表演扣人心弦,国术(武术)表演技艺精湛,儿童的小合唱让人沉醉,话剧的片段演出引人入胜。此外,还举办了电影放映活动。在岛城京剧名票团体‘和声社’推出的国剧专场演出中,丰富的传统剧目,吸引岛城广大戏迷纷至沓来,演出的内容包括《彩楼配》《法门寺》《群英会》《女起解》《玉堂春》《战虎亭》等广大戏迷熟悉喜欢的京剧剧目,让岛城戏迷们在农历新年里过足了戏瘾”,曲海波先生说,当时报纸如是描绘青岛市民参加民众教育馆春节游艺大会的热闹场面:“民众教育馆表演各种游艺,规定下午一时开幕,但观众踊跃,未开幕前已如潮而来,座位无一空者,至开幕时,已无立足之地……”
只是,平静的生活在1937年被彻底打破。七七事变后,青岛也陷入了恐慌之中。“日本兵天天有登陆的消息传来。限二十四小时答复。后海沿开来军舰七艘,在崂山抛锚了。龙口打起来了。晚间我坐在礁石上,看着远方”,端木蕻良的《青岛之夜》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前的蠢蠢欲动。是年12月底,国民政府炸毁了在青岛的日本九大工厂后撤出了青岛。“1938年的新年,全市一片沉寂,商店关门,街上的行人很少,报纸也几乎全停刊了,每个人、每个家都惴惴不安,完全没有新年的样子。寒风吹过,吹掉残余在树上的叶子,公共汽车停运,人力车只偶有几辆。1月7日,警察也脱去警服离开青岛或躲避起来,家家关门闭户,青岛似乎成为一座空城”,鲁海先生为我们还原了当时荒凉的场景。3天后,日军登陆,“这一天,大街上几乎没有中国人。日军的铁蹄践踏在柏油马路上,践踏在中国人的心上,在中山路上就有当场被刺死了的中国人,重要部门的大门口都有日本兵站岗。这是青岛历史上最凄惨的一个新年”。
春节,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快。岛城众多娱乐场所纷纷停业,人员也四处分散。“仅有‘福禄寿’(红星电影院前身)、‘明星’(金星电影院前身)和‘山东大戏院’三家营业。”山东大戏院随即被日本人查封霸占,改名国际剧场,“日本人江见泽任经理,全场进行了装修,主要放映日本影片”。《青岛新民报》1938年7月22日的报道称:“山东大戏院旧址改为国际剧场,专演日本影片,定八月一日实行开幕。对于该剧院外观扩充,大门口改为平面式,去柱,比旧有门口宽阔,内部刷饰一新。票价最高5角,其次3角。”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电影院才重新成为国人庆祝的场所,春节贺岁片市场回温。由于看电影的人太多,在1947年1月27日的老报纸中,甚至刊载了《娱乐场一片挤声,电影院压伤小孩》的悲剧,内容大致是“中国剧院前观众拥挤,漫无秩序,致将二小孩挤倒,将头部压破,伤势甚重,生命堪忧”。
春节拾零
吃喝玩乐 恭喜发财
春节期间,除了“玩、乐”,还有“吃、喝”,在老报纸中,有关当年青岛民间过年期间习俗的文章和评价,略带犀利,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更有意思的是,春节“民歌集”栏目,记录了民间关于春节“接年”的歌谣。
“西谚有‘人生为活着而吃饭,绝不是为吃饭而活着’。人要生活,必须一日三餐或两餐,但如果说活着只是为吃饭,纵是十分无能的人,也不会接受这种侮辱的”,《春节谈吃》一文,刊发于《青岛民言报晚刊》(1947年1月30日),“吃饭,只要有足够的营养,便须满足,可是,在中国的社会里,对于吃饭并不看得那样轻省。我们仔细体察一下,中国人对于吃饭,是在一饱之外,另有其副作用的。官场的应酬,一切问题的解决,交际场中的拉揽联络,请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幕。喜葬诞寿,逢年过节,也必以吃饭为唯一的节目;如果抽去这一个节目,一切便都是空的。因此,一切商业不管它如何凋敝,饭馆酒吧的营业,总是坐客常满利市百倍。吃饭不曰吃饭,而曰‘应酬’……”最后,文章落脚于春节,“平日如此,春节尤甚。年已过数日,轮请吃饭的浪潮,依然未灭,而街头巷尾,是可以看到听到请吃春酒的迹象”。
署名辛易的作者,连续在晚刊上发表多篇评论文章,还有一篇是《春节谈“喝”》:“今天的谈喝,与昨天的谈吃,本来是不可分的,尤其在春节过后,有吃必有喝,无喝不成吃。然而,饭虽重要,而春节请客,必曰请春酒而不曰请春饭,又可见喝重于吃。实际说来,过年连吃了几天,都已是大腹便便,吃不了多少;因此,春酒的席上,喝酒为第一要义,临到端上饭来,而仍能名副其实大吃大嚼的,已经十无二三了。”
当年的青岛,请吃饭要饭店送请柬,“新年一过,请春酒成为一种比赛,未请的要请,吃人请的要还,礼尚往来,酬答不断。在黄昏日落,华灯初上的时候,小伙计持着红柬来去匆匆,正是催请的时候。一会儿,烛影憧憧,拇战里夹杂着怪叫,街头巷尾到处可以听到,这是春酒的精彩之幕。末后酒阑人散,街头上歪歪扭扭的醉汉,踉跄走过,真所谓‘家家扶得醉人归’了”。
春节期间,人们见面说得最多的都是吉祥话,尤其是恭喜发财的祝福,不绝于耳。民歌中,也有类似的内容,《青岛民言报晚刊》上就刊载了多首。如《新年接神歌》:
新节,新年,靠新春,增福财神不离门,增福爷爷进门来,又增银子又增财;外面增的摇钱树,里面增的聚宝盆,炕上增的长命子,辈辈出个拉翰林。
还有流行在胶县的《农夫接年歌》:
新年,新年,天晴朗,俺家的日子过得强。
年年强,月月强,一年打到万担粮;
万担粮上插荣花,合遍天下头一家。
《发财第一》的文章里,生动书写了人们过年对财运的期盼,“发财发财!哪怕昨天还因着讨债打破头,今日相见立刻就把骂人的话改成发财了。发财发财!愁眉苦脸过了十二个整月的人,也挂上了这么个口头禅。而一般商户呢,看吧,门首上都贴出什么‘一本万利,日进斗金’,这虽然有的是在吹牛,但有的倒也确是真实话。什么‘利如晓日腾云起,财似春潮带雨来’啦,什么‘财运银汉三千尺,利冠金城百万家’啦,什么‘生意如三春花柳,财源似万顷波涛’啦……”
妥妥的发财对联秀。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责任编辑: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