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观澜丨西洋银元——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24)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5-01-26 09:56:19

“流行的贸易硬币叫‘墨西哥银元’,含银纯度为90.27%,重量每枚为27.073克,最低重量为26.633克,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在各地流行的或通过法律规定的等价硬币。”

这是德占青岛时期,德国胶澳总督府所编《胶澳发展备忘录》(1905-1906年度)中的一段记载,该备忘录说,中国当前的硬币十分杂乱,各种货币都在使用,包括纸质钞票。

那么,这些墨西哥银元或各种西洋银元,在青岛的购买力如何,他们又是如何流入中国的呢?本文将根据多位外国人的记录,讲述墨西哥银元及更多西洋银元的故事。

银元的使用

“这一年水果产量超出预期;可能是近10年来最好的收获。至1909年10月8日,各类水果出口量分别达到:梨约8000000斤,苹果约200000斤……,在沧口和沙子口的农村港口处,100斤水果只卖1.5--2.5吊——2.5吊约等于1银元。”

这是《胶澳发展备忘录》中的一段记载,我们从中可以看出,1个银元,可以购买100多斤水果。在当时的青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除非做水果的批发生意,否则不大可能一次购买上百斤的水果,那么,日常交易怎么办呢?

当时的德国殖民当局发行了更小额的纸币。对此,《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说:帝国印刷所正在印制新的银行钞票,印制特别精密,以防伪造。各类钞票的印制正在加速进行。根据特许权,银行在青岛发行的钞票至少有500000银元。为了方便低价交流,在开始时至少发行25000银元的1元钞。

该备忘中还说,在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于1905年首先开始发行德国钞票以后,中国的其他分行也在本报告年度内纷纷仿效。在所有钞票发行地,这种新的货币代用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流通中的钞票数目不断增长就是这方面的明证。1908年6月20日,在第一批钞票发行大约一年以后,在青岛流通中的数量为490303银元。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德国人发行的货币中,有面额更小的纸币,便于流通。那么,这些德国人发行的“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元吗?

我们虽然没有直接找到当时纸币和银元彼此兑换的记载,但德国海军元帅蒂尔皮茨的亲信、海军军官瓦尔德马·福勒屯(Waldemar Vollerthun,1869-1929)在其撰写的《青岛战时手记》中说:

德华银行遭受冲击也在一段时间内引发了巨大忧虑。成百上千的中国人不分昼夜地聚集在德华银行门前,要求银行支付他们的存款,并将纸钞兑换成银元。银行提出将中国人的存款转移到德华银行在华其他分行或以银两票支付的建议均遭到拒绝。似乎在一刹那间,德国辛辛苦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在中国各个阶层组成的强大联盟的冲击之下,轰然坍塌。

该段记录讲述的故事是:1914年,日德战争在青岛爆发后,青岛当地的居民争相将存款或手中的纸币兑换成银元。战争爆发之初,德华银行主要从其在济南府和天津的分行,当然也包括在上海的总行,向青岛调运了大量银元。此外,抵达青岛的后备役官兵也随身携带了具有先见之明的领事馆交给他们的大量银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德华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自由兑换银元,而且在发生战争期间,德华银行也尽量实现兑换。

事实上,晚清时期的青岛及胶州湾地区,不仅使用德华银行发行的纸币、西班牙及墨西哥银元,还在流通使用清朝铜钱等货币。那么,西洋的银元,是如何流入中国的呢?

银元流入

对于西洋的银元如何流入亚洲及中国的问题,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前任所长、著名中国经济史学家滨下武志教授对此有研究,他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中说:

亚洲区域内白银流通的历史,以西班牙银元的大量流入为一转折。16世纪初始,西班牙鹰洋通过马六甲的葡萄牙人、马尼拉的西班牙人进入东南亚。进而又从马尼拉流入广东、厦门、宁波等地及华南、华中沿海地区。

可见,早在16世纪,西班牙银元就已经流入我国了。而且,在1537-1821年间铸造了20亿枚以上的西班牙银元,1821-1903年间又铸造了15亿枚以上。由于有稳定的供给,又保持一定纯度的缘故,西班牙银元实际已成为国际通货而进行流通。

对于西班牙银元进入中国使用的情况,两位美国女学者韩书瑞(SusanNaquin)和罗友枝(Evelyn Rawski)合写的著作《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也说:到18世纪西班牙银元已成为一种常用的结算单位,先在广州然后又在东南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使用。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全球寻找永不满足的购买者,而只进口一些奢侈品和印度的棉织品,并发现交易中的大多数商品都不如西班牙银元有价值,西班牙银元很快就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主要货币。

那么,当时还有哪些银元流入中国呢?日本滨下武志教授说:除了西班牙银元和1824年墨西哥独立以后发行的墨西哥银元之外,还有秘鲁银元、玻利维亚银元、智利银元、达卡特(威尼斯铸造所铸造)、法国法郎、里克斯(德国、斯堪的纳维亚)、英国银元等等流入。

当然,从当时国内流通的银元情况看,最重要的还是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银元,他们是全球通用的货币,对此,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一书也强调西班牙货币的地位:

事实上,它是第一种全世界流通的货币(墨西哥1821年就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但整个19世纪期间,这种银币依旧作为对华贸易的“主要流通货币”,早已被沿海地区接受。

对于西洋银元流入中国的情况,1829-1842年在广州美商旗昌洋行工作的美国人亨特,在其著作《广州“番鬼”录》中说:自1825年以来,有好几种银元被输入中国,在此之前最多的是西班牙的卡卢斯四世的银元。中国人特别看重这种银元,通称为“老头”,中国人特别习惯使用这种银元。

亨特还说,根据长期的经验,每1枚银元,重量值银0.717两,这已成为当时所有结算的标准。

根据史料介绍,西班牙银元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国际贸易货币。西班牙在殖民时期大量铸造银元,用于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和经济掠夺。其广泛流通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交易货币之一,包括中国。

当然,墨西哥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继承了西班牙的铸币传统。1824年,随着墨西哥独立,墨西哥银元开始发行。

银元使用

清朝时期,西洋银元在国内使用情况,一些外国人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富马利中国见闻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次为了支付50分,我跑到厨房跟厨师兑换零钱,他拿出一块墨西哥鹰洋放在木头上,就近拿把斧头将银元切成两块,递给我所需要的50分。”

美国人富马利于1884年-1917年,在中国主要从事行医、传教、翻译等工作,这段记载是她的亲身经历。让人想不到的是,居然还可以将一块银元劈成两半使用。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前,大量的西洋银元已经流入广州及中国,有意思的是:在西方人看来“标准化”的货币,在国内使用的时候,也要进行鉴定,即银元在入库之前必须经过鉴定并过秤,比如,当时广州洋行里有鉴银师,对银钱入库之前进行。

对于国内各地而言,西洋银元虽然广泛流通,但在贸易结算过程中,正如《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强调:

使用外国银货进行贸易时,是因为中国银流通的基础是秤量银体系,因此,外国银在亚洲的流通一定要换算成秤量银,这一点是流通的根据,不存在单纯按照货币表价单位进行均一性对待的做法。

说白了,虽然银元本身是标准的,而且标注了价值,但在中国使用的时候,还是要换成“两”这一重量单位。正因如此,清朝时期,西洋银元的时候,还要鉴定含银成分;让人更想不到的是,还会将这些西洋的银元进行“融化”。对此,美国当时驻华使馆译员及参赞何天爵于1895年出版的《真正的中国佬》中说:

当地钱庄和银号总要把它们所经手的所有银元打上自己商号的印记,以作为负责定额兑换的信用标志,如此重重叠叠、反反复复,一块银元很快就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它们在显然不能按块计算以后,还可以凭重量流通一段时间。而下一步等待它们的最终命运,便是进熔炉。

本来一块完整的银元,经过多次“折腾”后,变得面目全非,最后只能对此进行融化重铸了。何天爵还列举了当时一位美国女士在中国游历时,希望凭信用卡在当地的钱庄取500元的墨西哥鹰洋,钱庄老板从麻袋中倒出了所需银元的数目,这位女士发现,摆在面前的墨西哥银元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其中没有一块能够称得上是完整的银元,其价值也只能按照实际重量计算。

在你的想象中,晚清时期流通的西洋银元,与这些外国人记录的相同吗?欢迎互动交流。

 

作者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