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艺术家谈双年展 | 薛雷:在地性和传播性,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两个重要主题

来源:济南市美术馆

2025-02-08 22:33:33

“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自2024年12月15日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同步开展以来,以其较为突出的在地性、当代性、多元性、国际化作品,吸引了全国各地观众前来参观,得到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引起全网关注,社会反响热烈。

巴塞罗那大学教授、威尼斯元宇宙年展组委会组委 薛雷

在地性:

与济南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发生关系

薛雷:济南国际双年展举办到第三届,济南市美术馆的策展团队思考和敲定了两个主题:在地性和传播性。首先,在地性是指跟济南地域文化和情感发生关系的作品,比如《往昔·今昔》《济南的冬天》这两个公共艺术交互项目。通过新媒体互动的方式,用AI技术生成模型、结构和形象,将100年以来济南人的情感浓缩于象征物——济南老火车站、四门塔。《往昔·今昔》是以投影营造了一个虚拟的沉浸式空间,还原了济南老火车站的近百年时空。观众通过在这个沉浸式空间中与各时代转动的老火车站合影,而进入带有济南情感记忆的虚拟世界。然后,通过将合影上传到触屏装置,在点击、转动建筑物各个角度时,每个角度皆会出现历史上在“此”合影过的人,也同时会出现观众与它合影后的形象。从而,在拍照、上传、播放的互动中,与济南老火车站产生关系,延续带有情感记忆的关系美学。而且,我们专门用AI生成了一个“济南小妮儿”虚拟机械人,观众通过关键词可以与其进行交流,济南小妮儿也会化身导游向大家详细介绍济南的老火车站及名泉、名胜、小吃和风土人情等。

《往昔·今昔》 公共艺术交互项目

《济南的冬天》 公共艺术交互项目

 “济南的冬天”的题目来自老舍先生的文章《济南的冬天》,通过将100年以来的济南人的照片汇总后,交给算法,算法再将这些照片自动生成时代的色调印记。20世纪20年代,德国在济南留下了大量的高质量细腻的黑白照片。20世纪30至40年代典型的有大量日式的手绘上色照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那些黑白照片的色调因时代变得发黄;20世纪70年代,照片的色调有着色有黑白,导致算法生成的色调也产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彩色照片大量出现,时代原因色调偏蓝绿,算法忠实的解算并分析记录了济南的时代发展色调。在这些不同色调和内容的转换中,形成了时代变迁的记忆,展现济南人的时代特性。而且,观众只要踩在四门塔装置下方周围指定的“小脚印”处,然后视线与互动装置的摄像头交汇,自己的动态影像就会即时上传到四门塔的装置表面上,并与那些不同时代的照片集合到一起,延续算法时代的人类情感色调。这两件作品利用AI算法,包括交互装置、触屏和生成式系统,凸显了人类进入数智时代的艺术呈现可能。情感记忆的建筑载体和百年来每一位鲜活的生命体被数字化存储。在AI时代,时空维度让步于人类的情感记忆。

展览现场

薛雷:其次,通过集中展示《机器人》《魅影轮回》《重屏》《CyberFish-正面系列》《无题》这五件作品,希望呈现AI艺术,前算法模拟—算法绘画—区块链数字艺术—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AI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样貌。同时在作品旁的小屏幕,展示了技术的形成内核与底层逻辑,向观众普及AI知识。在算法和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由于有了语言大模型的突破性技术,我们进入了生成式AI的应用。一层展厅的《马克·波罗》影像作品,也是利用生成式AI技术,通过训练很多绘画类模型生成的,包括画面图像、视频和AI音乐等。这件作品参加了2024年4月纪念马克·波罗逝世700周年的威尼斯庆典,获得了很好的反响。通过观看《往昔·今昔》《济南的冬天》《马克·波罗》《机器人》《魅影轮回》《重屏》《CyberFish-正面系列》《无题》这些作品,观众也会感觉到AI技术赋能下当代艺术创作的飞速发展,体会到AI绘画作品本身的更新迭代,进一步认识到AI对普通公众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三楼展厅的《灵魂互动》作品,因艺术家宠物的逝去,使AI自然的进入个人疗愈情感创作,并同时引发跨物种关系相对人类与AI 的思考。《山海神奇动物》作品以精美的3维动画展现三千年前我们曾经憧憬的前元宇宙世界。《……10101……》作品直接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向何处去的思考与问题。还有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的《重构》,通过3D技术扫描原始森林和建筑物废墟,再在电脑中建模重构出原始森林和废墟的样貌,通过虚拟还原重构自然景象,在秩序重建中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自然和艺术的强大力量,令观众非常震撼。紧扣本届人智时代的双年展主题。策展与空间布局中A I人工智能作品并不只是简单的罗列效果。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我们正处于人类与人工智能文明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人机其实是在相互学习的萌芽状态。好的AI艺术一定可以用不变的“人类情感”引发未来新的艺术发展形态。展览不但第一次在数字艺术史中梳理了A I艺术,同时为观众公教科普了未来并没有那么遥远和陌生。A I会在各领域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与知识,更好地把握未来。

《马可·波罗》薛雷&赵伯祚

《重构》 黑川良一 (日本)

《……10101……》 马洪骥、裴延学、李甲、许娟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术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