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元宵节丨上元佳节,邂逅千年浪漫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2-12 15:17:34原创
人间烟火,花好月圆。
灯火长明,喜乐安宁。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作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形成了。
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要吃元宵。元宵和我国的饺子一样历史悠久,乃是中国独有的美食。
在一些地方,元宵也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如叫“面茧”,就是说这个元宵好像是用面做的蚕茧似的。还有叫作“粉果”的,还有叫“元宝”的,“汤饼”的,“圆不落脚”的等等。
在唐代,元宵叫作“牢丸”;宋代,元宵叫作“圆子”,也有写作“元子”的。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人周必大的一首《元宵夜煮浮元子》将那月圆、人圆、食也圆的幸福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一颗颗圆子漂在水中,如同人见人爱的珍珠。
一直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这种美食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汤圆这个名字出现在清代,清有文学家李调元就作了名为《元宵》的词,“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看来这名字一定是极好的,才会一直沿用到今天。
汤圆,汤甜人圆;元宵,圆圆满满,共度今宵,愿天下之家皆能圆圆满满。
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以外,更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要点灯。
在古时,一到元宵佳节,花灯如昼,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也点燃了历代文人不知多少的笔墨。
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唐代诗人崔液有首《上元夜》的诗:“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词中也曾经吟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朱淑真《元夜》诗中也有:“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些都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
在我国古代各个朝代,为了安全起见都建立了严格的宵禁制度。但是,唯独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国家是特许开禁,也不宵禁,要举办灯节盛会。在古代,每到正月十五来临之时,能工巧匠们也都是挖空心思,要将自己的精美技艺展现出来,制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玲珑剔透的灯。
元宵张灯的习俗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到了宋代达到了极盛。据说当时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后世相沿。
把“今夜万家灯火明”这句话放在唐朝的元宵节,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大唐玄宗年间,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之大,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敕造的巨型灯楼,广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上元节,漫步在长安街,只见各式各样的灯一闪一闪,数之多如璀璨群星,光之亮如皎洁明月。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看到唐朝灯会这般繁华,宋代自是不甘落后,从规模到样式再到时间,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了清代,上元节虽已今非昔比,但灯不常亮,光却永存,照亮万物照亮心田……
今日我们看到的元宵节,亦是五彩缤纷。
有了灯,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灯谜。灯谜,又叫猜谜语、破闷儿、猜闷儿、打灯谜、射灯谜。
相传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的活动。当时不叫猜谜,叫作“庚辞”,就是隐语的意思。在民间便俗称为谜。
《武林旧事·灯品》中有“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的记载,这记载告诉我们,当时的人玩得多么不亦乐乎,欢声笑语到处都是。
今天是上元佳节,让我们邂逅千年浪漫,一起吃元宵,点花灯,猜灯谜吧!
灯谜一(打一植物)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灯谜二(打一自然现象)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灯谜三(打一字)
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灯谜四(打一物品)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灯谜五(打一用物)
南面而望,北面而朝。
像忧亦忧,像喜亦喜。
【延伸阅读】
《元宵节》
冉隆中 著
沈于琴 绘
吉林出版集团
精美图片,美院风采,色彩丰富,让孩子体验艺术之美。
语言简洁明快,情节温馨,适合低幼阅读。
每一个节日故事,都富有知识性、教育性和启发性,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根植于孩子内心。
扫码有声伴读,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的好绘本。
《汤圆的故事》
何文楠 著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故事告诉我们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美食,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元宵节的由来》
林晓慧 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一部为孩子打造的中国老故事读本,一本暖意融融的成长之书。
中国老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从这些老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勤劳、勇敢、正义、善良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元宵节的由来/中国老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元宵节的故事。
《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节》
王早早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为主题,以一本图画书一个主题的形式展开,以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中国传统故事、神话、诗词与谚语等叙述与解说节日的来历,刻画节日的形象,并以生活化的故事及语言介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生活习俗、农业习俗,让小朋友在故事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个人品质的完善与提升,实现了心灵启迪、故事欣赏、传统文化学习等的融合。本套丛书不局限于讲述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等的来历,非知识读物,而是以生活故事为主线自然渗透,实现了心灵启迪、故事欣赏、传统文化学习等的融合。
编辑推荐:
一本书一个节日,以故事为主线,穿插中国神话、诗词与谚语等叙述,解说节日来历,刻画节日形象,以生活化的故事及语言介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生活习俗、农业习俗,让小朋友在阅读中学习传统文化。
在阅读中自然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小读者将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生活美学的体验等多重惊喜。
作者简介:
王早早,“丰子恺优秀儿童图画书奖“得主,儿童文学作家,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报刊记者、图书编辑,现居北京,专心于儿童文学创作。已出版童书80多本,多部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代表作有《安的种子》《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图画书》等。
《年味儿》
保冬妮 著
于洪燕 曹艳红 绘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
春节是中华民族欢庆团圆的节日,它既是节日,也是中国人重要的情感寄托,承载了人们对亲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也是“舌尖上的节日”,孩子们牵肠挂肚的就是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
图画书《保冬妮中国节日绘本·春节——年味儿》描绘了春节前后孩子们跟着各家各户的大人们做美食、试新衣、贴春联、放鞭炮等热闹场景,展现了天南地北中国人喜迎新年的民俗风情。图画书唤起了千千万万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儿”,也让当下的孩子们从热闹纷呈的年俗活动中感受春节独特的节日文化和中国味道。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常常与热闹、欢愉的气氛相伴随,是春节之后的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也是看灯会的灿烂时节。《保冬妮中国节日绘本·元宵节——元宵灯》中,在北海公园门口卖气球的农民工一家三口感受到来自陌生人如灯般的温暖,终于走进公园,度过了美丽而难忘的元宵佳节。新移民是近年来大城市特有的现象,打工子弟是令人关注的话题,作家希望用故事点亮孩子们的心灵之火,让每个新移民家庭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温情和善意。
编辑推荐:
◎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历史的认知和中华儿女“向往的生活”,图画书鲜活淋漓地刻画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节庆场景,展现了当下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以春节期间的“吃喝玩乐”为主题,贯穿中国各地域、各民族欢度新年的平行画面,烘托“舌尖上的节日”热闹、和谐、团圆的喜乐气氛;
◎做美食、穿新衣、贴春联、放花炮……鲜活可感的“年味儿”,唤醒被快节奏冲淡的家庭亲情和邻里友情,让孩子们由舌尖到心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仪式美和内涵美;
◎烟火气和人情味十足的故事场景,让大朋友感受节日里亲人的祈愿,让小朋友回味节日里恣意的疯玩,为身心赋能,神气满满地过好每个寻常的小日子;
◎暖心故事 节日知识 名家品读,多角度展现与节日相关的历史由来、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也让大孩子们找到心灵的“快乐老家”。
作者简介:
保冬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资深编审,创作涉及童话、图画书、儿童诗、儿歌、散文等形式,出版了逾 200 部童书,作品曾获得“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中国版协“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海峡两岸至美图书”等嘉奖,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目录”“‘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版权输出到美、法、英、德、韩、印度、约旦等国,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于洪燕,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国画专业,现从事插画创作和国画创作,担任绘者的图画书有“中国娃娃” 系列、《巴音布鲁克的孩子》《牧童》《巴图和小马》《老人湖》 等。其中,“中国娃娃”系列、《巴音布鲁克的孩子》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 《老人湖》入选“中国出版协会年度30本好书”“中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十佳绘本”。
《烟火大唐》
师永涛 著
现代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部富有烟火气息的唐代生活史。从基础史料、唐人笔记、唐传奇、敦煌遗书和文物中,作者试图打捞起浩瀚史料中漏下的碎片,诸如衣冠、夜宴、城市、胡人、庄园、女子、少年、寺庙,来还原一千四百年前唐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本书文笔优雅、从容,通过古今中外的横向、纵向对比,让今天的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你可以“穿行在唐代通往撒马尔罕的丝绸之路”,也可以“途经长安东市的时候听那个幽怨的安邑坊女唱‘巴陵一夜雨,断肠木兰歌’”,“抑或在杜甫的五城做一个戍卒”。九个接地气的主题,加上富有想象力的细节描写,辅以近百幅精美古画及文物图片,走入寻常百姓家,串起了大唐盛世人们的日常。
编辑推荐:
【极富烟火气息的唐代日常生活史,大唐盛世穿越指南,长安城居住手册】
◎内容:放弃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简单分类,以九个主题串起良代日常生活的碎片,展开对大唐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描写,一点一滴地建立起唐代日常生活全景画卷。
◎写作:文字流畅,阅读有趣。万花筒式的写作方法,如画卷一般缓缓展开,前后相缀,首尾连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制作:全彩图文,精心制作,可堪典藏。古代书画、考古图片、实物图片、资料图片等,以丰富的图片和史料展现大唐王朝的风花雪月。
曾经,一个王朝的风花雪月主宰了那个叫长安的城市转瞬即逝的春秋,诗歌的漂泊带来了哀愁、天才、江山和美人,还有挥之不去的思念。那些焰火、野草、王孙和驿站,以及大氅,最终成了乡愁。今天,这种乡愁仍在。
作者简介:
师永涛
陕西凤县人,1983年生,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业余写作。
曾担任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策划与撰文、《跟着唐诗去旅行》文学统筹。
出版作品有《唐代的乡愁》《唐人时代》《走进唐人的日常》。
《最是人间烟火气:汉朝人的意趣生活》
杨柳 著
团结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魂,而一个民族的信仰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挖掘。《最是人间烟火气:汉朝人的意趣生活》一书共十一章,分别为“青春都一饷:太学”“忍把功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官”“醉卧沙场君莫笑:将军”“妙手回春丹青手:医生”“西湖美景三月天:神仙”“零落做泥碾作尘:奴婢”“同是天涯沦落人:女妓”“闲敲棋子落灯花:灯”“柴门闻犬吠:狗”“脱胎玉质独一品:玉”“昭阳舞人恩正深:舞”。本书以汉代为背景,涉及人物上至帝王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作者以散文风格和白话文的形式来解读汉代(西汉和东汉)的历史常识,向读者一一道来汉代的文明知识和有趣故事。本书中既涵盖了社会文化内容,也包括了政治军事内容。全书风格幽默风趣,文字通俗易懂,可以让读者轻松阅读。本书适合作为碎片化时间的休闲读物,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了解很多有趣的小知识。
编辑推荐:
《最是人间烟火气:汉朝人的意趣生活》一书以汉代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了从帝王权贵到贩夫走卒的广阔的生活图景。书中以散文风格和白话文形式,轻松解读汉代历史常识,既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探讨,也不乏政治军事的剖析。全书幽默风趣,文字通俗易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略汉代文明的魅力。
作者简介:
杨柳,女,吉林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崇尚自由,爱好多元,已出版《长安春风吹酒旗:汉朝人怎么过日子的》。
《中国年:正在消失的记忆》
王封臣 著
团结出版社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系列》
讲历史的王老师 著
读客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掩藏在唐代历史中的日常与人生》
孙骁 王丹 著
团结出版社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