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在百亿关口,与哪吒一起创造时代记忆
捞舆 | 2025-02-14 10:09:59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
□辛语
2月13日,在千万网友的见证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再次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的量级。
在无数观众的托举下,哪吒成为“百亿票房男主”,围绕他的诸多讨论热烈而广泛。有人赞美国产动画电影工业的腾飞,有人思考传统文化出海的密钥,有人看到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消费带动力……在种种肯定与赞誉声外,也有一些观众发问:魔童哪吒风头无两,童年记忆中的“三太子”会不会逐渐消失?80后、90后心目中反父权的精神图腾,会不会就此湮灭?
质疑或者担忧的声音或许已经淹没在了喜报里,但是关注这些发生在互联网角落的文化论战,某种意义上也能解密百亿票房背后高涨的集体情绪——哪吒从来不是一个凝固的文化符号,而是一代又一代创作者对话交流的载体。即便经历了多次形象颠覆与改编诠释,只要不惧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没有丢失,哪吒的故事就永远能打动人心。
在两个半小时的故事中,《哪吒2》用来调动观众情绪的不仅有宏大的特效场面、燃爆的变身情节,还有多组人物之间的感情羁绊。影片在延续前作“我命由我不由天”内核的同时,完善了人、妖、魔、仙的世界观,对于亲情、友情和师徒情的刻画更为细腻和充沛。
在补足了龙族、申公豹一家等角色的设定和前情故事后,观众发现片中的三位父亲——李靖、敖光与申正道,皆以严慈相济的面目出现,使三组父子关系呈现出相似的幸福与理想化的温情。
当反父权的悲壮叙事彻底隐去,哪吒与家人、好友等携手对抗天命与天庭时,《哪吒2》也就真正成为一部老少咸宜、契合春节档气质的影片。灯塔数据显示,《哪吒2》多人结伴观影比例超三成,家庭观影成为票房增长的重要推手,也侧面印证了大众市场对合家欢叙事的接纳。
对“削骨还父”古典悲剧的颠覆式改编,在成就了哪吒系列电影商业票房神话的同时,也持续引发着“谁才是‘正版’哪吒”“把经典形象丑化”“失去反抗内核”等争论。
对经典的重构必然伴随争议,但这种多样性也正是文化活力的重要体现。
《哪吒2》中有这样一处官方吐槽,太乙真人看到哪吒与敖丙的合体状态时,调侃了一句“这个才像正版的嘛”。这里的“正版”,便是1979年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也是片方一次巧妙的致敬。
在79版上美经典之作中,衣袂飘飘、双眉紧蹙的哪吒决然地拔剑自刎,成就了中国影史的传奇一幕,也让他被解读为“反父权”的革命性代表,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正版”所在。也因此,在魔童宇宙中看到“包饺子”情节,习惯悲剧美学的观众注定要失望而归。
所有的经典,其实都暗含着时代的痛点。一代东亚小孩在哪吒身上投射了面对原生家庭创伤时的焦虑,难免对“父子和解”的情节感到失落与不满。但“文化记忆被碾压”“反抗精神被消解”等担忧,既没有注意到社会心理的时代变迁,也忽略了魔童哪吒对“抗争”内核的继承与转化。
从打破宿命到推翻规则,魔童哪吒的反抗对象从父权转变为抽象的天命,继而指向了具体的无量仙翁,完成了对传统“精神弑父”叙事的超越,开启了新的“弑神”。作为规则制定者的玉虚宫,本质仍是父权结构的隐喻,这种改编不仅没有消解哪吒的反抗精神,反而精准捕捉到社会情绪,呼应了当代年轻人对公平与正义的呐喊。
在最后的大战中,影片更进一步将无数个同样被世俗偏见裹挟、一心想要改变命运的芸芸众妖纳入了“压迫与反抗”的叙事框架。面对代表了欺骗、压迫与强权的天元鼎,哪吒、敖丙以及众多海底妖兽等团结一心的浴火破局,何尝不是抗争精神的觉醒与延续,让人直呼痛快?
站在100亿元的新起点,魔童哪吒还在一路高歌猛进。与不断刷新的影史新纪录对应的,是各个社交平台有关哪吒话题空前的声量和热度。而这份声量,正是一些观众焦虑的来源——如果人人提起哪吒都想起这个黑眼圈的小子,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其他“哪吒”,会逐渐消失吗?
其实,这种焦虑背后是对文化记忆机制的误解。纵观文学创作与改编史,新经典的诞生并不会取代旧经典,反而会激发故事原型中未被充分挖掘的叙事潜能,也会引发一拨又一拨有关经典的“怀旧潮”。
《大话西游》颠覆了86版《西游记》,却让更多人重读原著;《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也不会让人们心中的“猴哥”面目模糊。同样,79版哪吒与魔童哪吒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他们都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承担了不同代际观众的期待,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在指向同一个“不畏命运、质疑权威”母题的过程中,一脉相承地丰富着哪吒的形象与内涵。
实际上,观众所熟知的79版《哪吒闹海》,本就是对哪吒形象的重新解读。从最初传入中国时佛教中的护法神,到小说中的灵珠子转世、三坛海会大神,再到如今百花齐放的肌肉哪吒、赛博哪吒、朋克哪吒……哪吒的历史、文学、影视形象经历了多次本土化演变与再创造。如果以“精神弑父”的单一标准丈量经典与否,反而会窄化了这个文化符号的丰富性。
经典从不需要“唯一正确”的诠释,文学改编也不存在“唯一正版”的哪吒。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具影响力的原型之一,哪吒拥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优秀创作者的持续挖掘下,一定会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诞生契合当时价值观、与时代共振的“新”哪吒,持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正如导演饺子所言,“观众不会拒绝有诚意的作品”。无论是上海美影厂工笔画里走出的古典少年,扎着冲天髻、身穿红肚兜的少年英雄小哪吒,还是脚踩风火轮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只要那份不屈不挠、不惧世俗礼法的内核仍在,有关“哪吒”的故事就永远能够打动人心,刷新一代又一代观众心目中的经典,让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生、成就更多传奇。
责任编辑: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