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山东海洋故事——陈松林:攻关渔业“芯片”,充实海上“粮仓”
行业观潮 | 2025-02-14 16:48:40
来源:大众新闻
【编者按】依海而立,向海图强!海岸线占到全国近六分之一的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都在海洋。建设海洋强省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齐鲁海洋工作者的奋斗身影。近期,大众新闻客户端聚焦山东海洋高质量发展和海洋人物,讲述山东海洋故事。本期采访嘉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
【人物档案】陈松林,鱼类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鱼类种质保存、性别控制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投身鱼类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工作30多年,带领团队在鱼类种质保存、性别控制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发现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标记辅助性控技术;研制我国鱼类首款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率先建立海水鱼类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为中国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研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
通体鲜红、味道鲜美的深远海养殖新品种红瓜子斑,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欢迎。之前,红瓜子斑作为一种稀缺名贵的高价值海水鱼类,只能通过野生捕捞获取,市场价格每斤高达600元以上,一般消费者只能望而却步。而如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团队与企业合力攻关,成功实现红瓜子斑苗种人工繁育和工厂化养殖,将这种名贵鱼送上了更多中国百姓的餐桌。
种子是渔业的芯片。从事鱼类遗传育种工作30多年以来,陈松林一直在为培育更好、更优质的海水养殖新品种而努力。近十年来,他带领团队在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分子性控技术、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海水鱼类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上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发现了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研制我国鱼类首款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不仅引领了我国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也为筑牢海上粮仓作出突出贡献。
“分子育种技术是未来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陈松林介绍,传统的育种技术,比如杂交、群体选育、家系选育,主要是针对生长性状培育水产新品种,却忽视了其抗病性能,难以解决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的问题,分子育种则可以克服这一难题,通过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现代手段,快速、精准培育出抗病、高产等优质突破性水产新品种。
以半滑舌鳎的性状改良研究为契机,陈松林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水鱼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引领我国该项技术走在国际前列。“半滑舌鳎雌雄体型差异很大,相同年龄的雄鱼只有雌鱼的四分之一,雄鱼长不大的问题影响了渔民养殖的积极性,限制了渔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陈松林说,由于采用传统育种技术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团队便开展了国内首例海水鱼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找到了半滑舌鳎的雄性性别决定基因。后来,团队又将雄鱼的这一基因敲除,发现基因编辑雄鱼生长变快了,长大后能接近正常雌鱼大小。基于这一发现,陈松林团队不仅成功培育出了生长速度快的半滑舌鳎雄鱼新品系,也为海水鱼养殖产业开辟了新的育种路径。目前,国内在大黄鱼、牙鲆等鱼类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中也取得积极进展。
30多年来,陈松林奔忙于实验室、养殖厂和基地,帮助企业解决育种难点的同时,也见证了水产企业创新意识的提升。“实现海洋种业创新发展,只靠科研人员的力量还不够,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主体,也应积极参与进来。”陈松林说,企业对市场的感知更为敏锐,当前海水育种企业在寻找发掘新的养殖种类等方面的积极性很高,科研院所应和企业联手,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他的团队成员分布在山东莱州、海阳、日照,海南三亚、万宁,河北唐山,广东湛江等地的多个研究基地,团队成员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员一起工作和研究,共同培育新品种。通过产学研深入对接,不仅突破了一个个育种难题,也培养出一支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为打赢种业翻身仗积蓄起强大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张文婷 设计:孔令怡 统筹:张晓姣)
责任编辑:张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