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荷叶田田层层绿——简评刘君散文集《向阳坡上》
体娱场 | 2025-02-15 19:05:28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关于非虚构文学散文的写作,是为文者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类文体,是认识作者心灵的一扇窗子。而今读到《大众日报》“丰收”版主编刘君的散文集《向阳坡上》,被书中的亲情、友情所感动,被书中的游记散文所感染。读者就好像是行走在了大明湖岸边,欣赏着荷塘的美景,体验到的是“荷叶田田层层绿”舒畅意境。本书共分为三辑,依次是“冥冥”“心游”和“遇见”。这部散文集以其率性、纯真、唯美的文笔令读者陶醉其中,享受着阅读美文的快乐。
提及“向阳”,在书中所指是小鸟“父亲”本能性地向阳筑巢,为幼鸟提供温暖的庇护所,是父爱智慧的体现。这也让我联想到“向阳花木易为春”,就像金灿灿的向日葵那样“向阳而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朝气、是一种“早春暖心的存在”。《向阳坡上》一书通篇传递给读者一种积极的心态和踔厉奋发的状态。这从书中作家描写的生活经历可知,她从出生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马桥农场到上大学的古都西安,再到山东的淄博,最后久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她求学工作一路走来,当教师、做主持人、记者、编辑,完成多种具有挑战性职业的转换,特别是任《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主编,她耐得住寂寞,悉心为作者“作嫁衣”,一干就是十几年。我作为一个报纸迷非常喜欢读她编辑的《大众日报》“丰收”副刊,可谓是该版面的忠实粉丝,尤其喜欢该栏目的“编辑手记”,其文字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文采飞扬,统领整个副刊版面,或点评或提示或褒扬,成为该版面的一道“风景线”。而今,又读了她的散文集《向阳坡上》,对刘君的散文作品有了更为全面的阅读感受。
一、文章的语言风格
《向阳坡上》带给读者的是快节奏的阅读体验,刘君作为一个记者和文学副刊主编,作品中的文章带有典型的节奏感,文字不拖沓冗长,叙述上“快言快语”,短句或是词语的使用明显,例如:“我们的光阴故事一半属于校园一半属于钟楼、古城墙、大雁塔、乾陵、华清池、碑林……当然还有曲江。”(摘自第一辑《时间的意义》)“表面平静的泥石流赛道暗藏玄机,河流、湿地、涝塘、流沙、怪石、潜流,未知于挑战让车手们玩的就是心跳。”(摘自《云南三章》)文章中这样的短句和词语排比出现,让阅读者欣赏着文字的优美;《向阳坡上》的语言带有非常明显的诗化特质,这大概是作家本身就是一个诗人所致,不但在散文集每辑的开篇独立编排了诗歌,还在文章里也选用了很多诗句,通篇有着优美的诗歌般的语言,譬如:《每一天都送礼物》中的诗句:“我要柳丝随风飘荡/用鹅黄新绿调色/我要抚摸油菜花的小脑袋/任他温柔地纠缠/我要玫瑰在旁边做邻居/却从不抢别人的风头。”很有泰戈尔诗句的韵味;还有《在秋天了放逐》:“雨中的五龙潭,绿地和石径相依相偎,崎岖的假山倒影潭面,空中弥漫着灰色的芳香,雨滴在屋檐上自顾自敲打,平平仄仄,风情无限,四四杨柳依依,三三水边舞蹈,两情相悦,最是无人能解。”这是多么唯美的文字,简直令人心驰神往;还有:“走在普洱,你会忍不住驻足,看天,看云,那云朵大的富有气势,绝非内陆城市的那般疏淡和松散,一朵云慢吞吞地飘过来,投下湿润阴凉的影,云的姿势迟缓郑重,仿佛恋人间迟暮的思念。”(选自《云南三章》)这些使用拟人和通感的句子,在第三辑“心游”中非常多见,读后令人愉悦至极。总体来看,这本散文集语言的张力满满,令读者去想象、去遐思,然后是回味。也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散文创作理念(摘自《文心雕龙·神思》)。
二、亲情依依爱笃深
《向阳坡上》的第一辑“冥冥”主要写的是亲情。刘君作为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那一代人,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回味那个艰难困苦的时代,作为一个在边疆兵团农场长大的刘君,相对于其他的农村生活要好很多,所以对于缺吃少穿的记忆就相对较少,而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是我们东部读者比较新奇的生活环境,譬如冰川、雪峰、胡杨、红柳、地窝子等等,在第一辑“冥冥”中,《有一条河穿城而过》里写得非常的具体,让读者看到了70年代新疆兵团的现状。在这一辑里,作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妹妹、舅舅、大姨和向阳坡小学26个学生,这里尤其提及的是立训舅,这个被妈妈称为“老古掉”的舅舅,是刘君极为尊敬的长辈,也是她的英语、书法和文学启蒙老师,他学识渊博,爱好广泛,所以在所有的亲情中,这个唯一的“亲母舅”就显得尤其情深。在该辑中提及儿子,在“母性的天空里”,孩子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书中用三个章节描写了儿子天天的出生、成长和求学,笔墨间无不流露出母爱的伟大。另外,在亲情之外,还写了和工作经历有关的两个热线名字小蓝和小白,刘君在《小蓝和小白》中让读者看到了人生鲜为人知的一面,这正如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于“跑热线”,让她见识到了残疾人夫妇困难的家庭生活;让她听到了因丈夫患有绝症出走而绝望的哀号;让她见识到了农民工因年底欠薪铤而走险所发生的冲突。经历了从个人的“小我”到肩负社会责任“大我”的人生蜕变。无疑,对刘君来说,也是一次对社会再认识的经历。
《向阳坡上》
刘君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三、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向阳坡山》的第二辑是“心游”,是游记集,共收集了18篇游记。在这18篇文章中,大篇幅的发散性思维有着“看山还是山”的文学境界,其丰富的人文知识,让游记集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读者阅读后受益匪浅。
旅行家的鼻祖徐霞客从22岁起便只身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长达38年的游历时间里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让后世对祖国的山山水水有了更为便捷的认识,特别是近年来,旅游已经是量贩式的存在,不经意间就会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都是满足于眼福和口福,而像刘君写的这些游历文章,不但让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行家,也会和《徐霞客游记》一样,与读者一起分享旅游的经历和快乐。像在《云南三章》里,写元阳、丽江,写苍山、洱海,写大理、东川和普洱。对于曾经去过这里的读者有一种温故和回忆,而对于没有去过的读者来说,则是相当于跟着作家进行了一次读书式旅行。刘君自己也说,“旅行的意义在于找到了自己。”是的,旅游者离开了自己积久生活的环境,来到一个新鲜的环境里轻松地放飞自我,这又何尝不是在寻一个原来的自己呢。像《在秋天里放逐》一文中写道:“春天的济南,多风而毛躁,是个无所顾忌的野丫头,透彻是透彻,却无理得难以招架。夏天了,不知哪来的一股股莽撞热情在环山的城里左右冲突,无处发泄,只好窝在心里慢慢熬。秋天了,终于秋天了,天空泛出浅浅的水晶蓝,若有若无的流云捉摸不定的心事一样飘过,我知道,我的秋天来了,它是那样与众不同,太久以来,因对它的思念与盼望已快酿成奢侈的情绪。”对长久生活在济南的刘君,这又何尝不是一首向济南秋天告白的诗篇呢。另外,书中的每一篇旅游文章,也让读者了解很多历史性的知识,可谓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是现实版的人文历史教科书,像这一辑中的《油菜花开》一文,不但让读者分享到了衢州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而且一起了解到了南孔由来的历史。忆当年,北宋末年,赵构开启南宋的篇章,作为孔子第48代嫡孙的孔端友,在战乱中率领族众避难来到衢州,在南方这个开满油菜花的地方繁衍生息,这就是南方孔氏家族的历史由来。在《看佛》一文中,提及了青州,我距青州很近,有一种熟视无睹的感觉,一直孤陋寡闻地以为青州是小城,没想刘君在游记中科普了一下青州的历史:远在古代,青州可是“月儿弯弯照九州”的一州呢,声名显赫。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周礼》上说“正东曰青州”,还解释:“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看完这段文字,会让读者对小城青州刮目相看了。当然,说起旅游,一般人偏颇地认为旅游必去景区,这也是一个误区,在刘君笔下,除了国内外的景区,也有荒郊野岭和羊肠小道,以及非知名的静幽探险之地。文化人的旅游完全是一种心境,一种寻找宁静和生命复苏的过程。就譬如作家笔下的白杨沟、黄河湿地、九龙大峡谷、青州博物馆、沂山、茶山、红荷湿地…… 都无一不为作家感喟生命、探索自然、寻找自我续写了优美篇章。
四、缘起文艺方遇见
《向阳坡上》第三辑“遇见”,写的是和文学、文友“相遇”的文章,读这一辑让读者随着作家一起“交往”了很多中外的文人和作品。在《作家的秘密》一文中提及:“作家的秘密不是灵感——因为谁也说不清灵感从哪里来,作家的秘密是固执,是耐心。”我深有同感,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发现、欣赏和传播的过程,就是把每个作家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情感进行整合,然后分享和交流体验的过程。本文中提及周晓枫、路也、林少华等新锐作家诗人翻译家,以及“老兵新战士”姜淑梅大姨在耄耋之年开始写作的励志故事。 在这一辑中,特别饱蘸深情提及和出身沂蒙山的“新乡土小说家”刘玉堂先生的交往,对刘玉堂先生的生平过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让读者认识了刘玉堂先生,了解了他生活和创作中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在本辑中,让我尤为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黛玉是个好老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曹雪芹描写的香菱学诗的执著和勤奋,却一直忽略了“林妹妹”这个好老师。单从她给香菱开的书目就知道这个老师不一般,王摩诘、杜少陵、李青莲、陶潜…… 然后是给香菱定规矩、定目标、抓考核落实。真是严师出高徒呀,让曹公笔下的丫鬟成为知名的饱学之士。这篇文章里,作家也道出了自己的散文观:“散文虽散,也是要有真情,有思想、有事实。”我亦附和之,散文在起承先古诗歌骈文之末,成为长久不衰的一种文学体裁,就像一杯“大白开”一样,滋润着历代文人和读者。从现状看,自“唐宋八大家”以来,应该逐步优于诗歌之盛,这就因为它是写实的非虚构文体,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让读者喜欢它的就是娓娓道来真情实感。因此散文的真实就更具有必要性了。当然,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题外话,就是在90年代初期,有的刊物提出了“大散文”的观点,好像把散文的写作没了规矩,文学性的外延拓宽了,不但碎片化严重,而且主题散乱,我想,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于文学上所讲的散文“体裁”是相背离的。在《读你》一文中,提到了赵德发老师当民办教师办复式班教学的经历,也让我回忆起那个点着煤油灯上学的年代,勾起过往的生活回忆。还有,她写同事逄春阶老师在2020年赴武汉疫区采访时,被我们的一个是80后医生老乡所感动的故事,这位医生是个独子,母亲在抗疫期间不幸去世,他因不能回家奔丧,只能朝着咱山东老家给去世母亲磕头,然后仍然坚持抗疫,这让庞老师感动的边写稿边流泪!也让读者流泪!真是“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摘自《文心雕龙·知音》)由是可知,读者的感动都是源自作家真挚的思想情感。逄老师的垂泪怎么能不感染读者,让读者也感动得流泪呢!
林林总总,散文还是以“情”为要,“形”的散必然由“情”来聚。刘君的童心、诗心和初心,一起汇聚起了优美的散文美篇,会自然地传导给读者,让读者欣然“悦读”。
(厉彦山)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