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浮世绘|时而勇敢时而怯懦,接受那个不停翻面的自己吧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2-17 14:00:00
文|丹萍
上次遛狗,遇到一位邻居,她说:“你们家狗狗的毛真好。”其实我不知道别人夸狗狗的时候我该怎么回答,如果说“谢谢”或者“哪里哪里”,不是太妥当,夸的又不是我,我客气得有点怪;如果说“是吗”,又好像在质疑别人的观察能力。
我分析,和“好漂亮的狗狗”这个含义相比,邻居的这句话还包含了“你是一个优秀的宠物主人”的赞美,不容易回答。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说法,就是说:“嗯嗯,也总是掉毛呢。”我分析自己的答案,里面包含了“谢谢”“哪里哪里”以及“你说得对,我不但听了而且也用自己的想法积极回应你”等几层含义。
以前我从没思考过“如何回复对方的寒暄”,这根本不是事啊。但现在不行了,经常“卡壳”。
我给小学生上课外课,不知是什么原因,上课前孩子们总爱送我一些小礼物,让我压力很大。我觉得不是因为我课上得好,是因为课外课是在学校的正课之外,孩子们比较放松,开始吃课间餐和倒腾书包里的东西,便有了送礼物的情绪。
礼物中有辣条和手账贴纸,我朋友说这是小学生社交中的“硬通货”,证明了孩子们对我的热爱。这类礼物,我都拍照片发朋友圈了。
还有软糖或者其他小零食,以及发卡、小玩具什么的。吃的东西好多是吃了半包的,有的还不带包装,他们用手抓着给我。比如一片桃片,酥酥脆脆的那种,给我的时候就已经在他们手上摇摇欲坠了。好久没有人这么赤诚地对我了,我接过这些零食,也不知道放哪里,甚至根本没办法放,只好在上课之前狼吞虎咽地吃了。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送我一颗很小的“宝石”,可能是塑料的材质。这“宝石”比我的结婚钻戒还小——我的钻戒虽然小,但至少还能看见,她送我这个小“宝石”,我不摘下近视眼镜,以我现在老花眼的程度,都看不见。因为马上就要上课了,我就把小“宝石”放在手机屏幕上,手机搁在桌子上。
下课的时候,送我“宝石”的孩子跑过来问我:“宝石你放好了没有?要带回家噢。”
我骄傲地把平躺在桌子上的手机保持水平拿给她看,“宝石在这里呢!”孩子很开心。
这么小的礼物,拿回家我也没有弄丢,和其他礼物一起装在一个袋子里。因为我在课堂上处理过这样的事情,就是小学生之间也互赠礼物,但有时候赠出去的东西,他们还会要回去。一个要,一个不给,鸡飞狗跳。我遇到过两个孩子为了礼物争吵不休,一个孩子捂着书包的盖子,不想把礼物拿出来,一个扯着书包带子想把礼物抢回去。然后保持着这个动作,大声喊我。
我有点像一个刚刚上任的七品县令,第一次升堂就遇到这样的千古奇案。我说你们都是小孩子,没有处置财物的权利和能力,这个礼物还是还回去吧。
所以,我自己也按这个规则,把这些小礼物都收好了。万一哪天孩子们不喜欢我的课了,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想把“宝石”之类要回去,我要保证自己拿得出来。我不是那么熟悉这个人群的社交礼仪,还是谨慎点好。而且,这几天我还在一直想着要如何回礼呢。
因为太爱热闹,我说自己“社恐”,朋友们都不答应。我属于典型的“连社恐的资格都没有”。比如前几天去深圳工作,朋友说他开车去,让我们搭车一起去,我为了不搭他的车,提前一天出发了,因为我觉得七座车,好几个人,聊天太累了。但大家不会觉得我是为了不社交才提前去的,他们认为我是约了深圳的朋友,提前去玩了。
工作结束,晚上回来很晚,我只好搭他们的车一起回去。一路上欢歌笑语,我也很开心。
社交意愿忽上忽下,我自己也把握不好自己了。也许所有人都是这样吧,勇敢也怯懦,活泼也沉静,有时左右逢源,有时左右为难,有时站在人群中间,有时候躲在没人的角落。他是什么样,他就也是什么样的反面。
我们都去接受那个不停翻面、时好时坏的自己吧。
责任编辑:孔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