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先声|以标准化引领和支撑新型工业化
理论周刊 | 2025-02-18 06:00:00原创
崔凯铭 张浩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以标准化引领和支撑新型工业化
□ 陈晓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一词共出现22次,特别强调“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具有前沿性、融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诸多特征,能够催生大量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因而对标准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标准是知识技术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撬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运行效率的有力工具。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用标准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定向导航,用标准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加力,有效促进工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标准化促进制造业高端化
设备、管理、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是传统产业被视为“低端产业”的主要原因。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设备更新、管理创新、产品迭代,才能使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其一,引领设备更新。
抓住国家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机遇,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设备标准化水平提升,加快完善标准实施配套政策,有力有序推动标准落地实施。重点抓好低碳、节能、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关键标准的宣贯和提升,切实发挥标准在设备更新中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对新上项目实施设备关键标准的强制性应用。
其二,引领管理创新。
人机料法环测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六个核心要素,它们在产品制造、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六个核心要素,抓好标准的宣贯和制修订,重点是通过促进要素标准的协同,实现六大要素与工序作业的高效集成,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其三,引领产品迭代。
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质量强省建设,强化标准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的实施应用,持续推进产品迭代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以“好品山东”引领产业高端化。
以标准化促进制造业数智化
标准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能够加速数智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有效构建数智化转型的生态和技术体系。让标准化跟上数智化发展的步伐,已成为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用标准夯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前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部曲是:工艺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标准数字化。没有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制造的数字化。
现在看,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实现工艺流程的标准化,不光是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还面临“不能转”的烦恼。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实施好制造业标准化强基工程,特别要引导企业进行工艺流程的标准化改造,为数智技术应用铺平道路。
另一方面,用标准规范企业数转智改之路。
企业的数转智改不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简单应用,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企业的战略转变、数字能力提升、技术融合应用、业务创新等多个方面。由于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相关标准缺失,加之部分企业对数转智改缺少深刻的认识和系统性谋划,导致应用场景之间的协同性不足、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转型的整体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数据要素的价值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因此,应加快互联互通、数据应用等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在此基础上分行业探索建立覆盖数字化转型全局、全要素、全过程的成熟度模型,并以成熟度模型为依据、以标准贯彻为抓手,引导企业全面认知和科学掌握数智化转型规律,系统谋划数智化转型发展的路线图,全面提升数智化转型发展水平。
以标准化引领和支撑制造业绿色化
绿色化的标志是低碳节能环保,主要实现路径是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绿色制造评价标准都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前制定的,对推进企业节能降碳的约束力度不足,支持企业开展碳管理和降碳的制度安排还不完善。山东是制造业大省,承担着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任,理应在推动绿色制造上带好头、探好路。
一是完善和提升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对工业产品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管理方法,研究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标准,引导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研究表明,产品全生命周期近80%的资源环境影响取决于设计阶段。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化的重点之一,就是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标准的制定和宣贯,把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小。
二是研究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化。
绿色金融是撬动绿色制造的有力杠杆,但由于目前绿色金融标准缺失,金融对绿色制造推广应用的导向和支撑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亟须地方发挥首创精神。我省应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模式,建立规范的企业信息披露标准体系和碳核算办法,加强绿色信贷标准建设,推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信贷指引等标准的协调,为绿色金融发展贡献“山东智慧”。
三是提高标准与政策的融合度。
政策的制定实施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标准,不能存在“两张皮”现象。加大“双碳”和环保相关政策与绿色制造标准的协调力度,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标准化引领和支撑制造业集群化
标准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对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多数产业“集而不群”现象比较突出,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原因之一在于关键标准在技术协作、产业协同中没有发挥好纽带和驱动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把标准化作为培植壮大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固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一方面,加强重点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我省11条关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展标准的宣贯和升级,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应用等环节的标准缺失、滞后、协调和匹配等问题,力争每一条重点产业链对应一条健全完善的标准链。
另一方面,强化重点产业全链条标准协调衔接。
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集群内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构建标准创新联合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标准;同时鼓励联合体在科技创新或实施产业项目时,推进标准同步制定、同步应用,实现标准与科技、产业的有效衔接,促进标准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会贯通。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产业链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化联动。
(作者单位:德州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