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为健康领域带来“意念”奇迹,殊不知风险却也如影随形……
黄鑫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2-18 16:17:34原创
看过电影《阿凡达》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这样一个桥段:在潘多拉星上,下身瘫痪的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躺在密封舱中,通过头上戴着的复杂设备,利用意念操控人造的混血阿凡达。
现如今,通过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这种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脑机接口是将人类的意识和大脑活动与计算机等设备进行连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控制。汉鼎智库报告显示,医疗健康是目前脑机接口最大的市场应用领域,也是最主要且最接近商业化的领域。
近日,“00后”周键,用“意念”控制智能仿生手5个手指独立活动,演奏了一段《大鱼》的钢琴伴奏曲的视频火爆全网。
周键12岁时因意外失去右手,在他眼中传统的假肢价格不菲却操作单一,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像个“累赘”。而戴上智能仿生手后,他形容,“手随心动”,智能仿生手无需额外的按键控制,就像控制自己的手一样。出门经常有人投来感兴趣的目光,很多小孩子看到都会夸他的手很帅。因为喜欢打篮球,周键在接受腔上文上了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勒布朗·詹姆斯的头像。
智慧病房内,通过佩戴脑机AI头环,患者可以移动控制光标,配合眨眼信号,实现点击操作。无论是开关灯、调节空调温度、开关电视,还是控制病床升降,这些原本需要他人协助的日常操作,现在都可以通过“意念”来完成。
据报道,可穿戴式脑电采集分析系统、通用脑机接口智能康复机器人等多款产品正在加速研发应用,面向脑卒中(俗称“中风”)、脊髓损伤、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康复治疗应用,脑机接口技术服务将惠及更多特殊人群。
与传统辅助用具相比,脑机接口技术让特殊群体“重获新生”,在智能机器人、生物医学和神经康复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应用潜力。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1924年,德国的汉斯·伯杰在一名颅骨缺陷病人头皮上记录到了电流计镜面的微小振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录到人脑电活动。1973年,美国科学家雅克·维达尔首次提出“脑机接口”一词,意指一个可以将脑信号转化为计算机控制信号的系统。
2024年1月,全球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成功完成。主刀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公开表示:“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患者改善十分明显!”
脑机接口技术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应用实验阶段。脑机接口也是我国不少公司重点研究的前沿领域。
根据《2025年中国脑机接口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大类别。受到脑机接口技术和伦理、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风险小等特点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成为研究重点,占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的86%。
同时,随着技术发展,介入式脑机接口出现,通过微创介入方式,将血管穿刺小口,通过类似心脏支架的微创手术实现脑机连接。创伤较侵入式脑机接口更小,信号质量较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更高。
据最新研究,不止动作控制,脑机接口还有望将大脑信号转换为语音。想象一下,未来我们或许只需要动动念头,就能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享受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
“意念控制”成真,脑“控”万物时代即将到来,生物医药产业找到又一块提升人类幸福感与价值感的拼图,未来产业发展新增重要方向。
脑机接口技术迎来“爆发式”发展,却也面临多重风险。
事实上,全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一方面存在手术失败率和感染的风险,这包括排异、电极包裹缺陷等;另一方面,设备系统在近期和远期的稳定性都需要纳入考虑,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患者较长一段时期内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
国内医疗器械注册分析资深人士王菁也曾表示:“从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设备的临床试验角度来看,其存在一些主要风险,这些风险涵盖技术稳定性、生物相容性、设备安全性,以及伦理、法规等多个层面。”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
在数据隐私上,未经授权的访问会使得患者大脑信号数据可能遭遇泄露风险;而在法律合规上,不遵守相关法规、监管标准等都会致使BCI临床试验被中断、产品被拒绝上市。
在社会伦理上,潜在滥用、社会接受度不足等都会导致公众对项目推进的反对。
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段伟文表示,脑机接口的激进发展需直面七大伦理难题。
一是神经技术与人的深度融合带来的对精神与物质、人类与技术的边界如何划分的问题;二是对神经数据的普遍与深度采集和人们因此对精神隐私与自主权难保的担忧;三是神经技术对人的心智和思想特征进行推断与干预的伦理界限何在;四是神经技术对主体性特别是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的冲击不容忽视,必须划定相应的科技伦理底线;五是神经技术带来的认知增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神经技术的可及性问题、个人心智特征改变的自决权及其限度问题;六是如何通过提升公众神经伦理素养,应对掌握神经技术的个人和非传统实体对神经技术的滥用;七是神经技术产品和服务如何通过可操作的伦理设计推进负责任的神经技术研究与创新。
伦理与科技密不可分,在利用科技服务于人类的同时,相关研究人员要对使用中可能导致的身心伤害与权利侵犯应采取严格的伦理审查措施,把对人类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小化。前瞻性研判脑机接口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明确其伦理界限,才能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资料来源:中新经纬、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第一财经、环球网、潮新闻客户端、京报网等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