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俗今犹在 正月十六“走河”忙
齐迹人文 | 2025-02-20 22:51:20原创
来源:鲁中晨报
□ 邵祺昌
正月十六是“大年”最后一天,也是古人“送年”的日子。据说,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补天的日子。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人们就把正月十六定为女娲节,也叫“补天节”。
在古代,关于正月十六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宋代苏辙在《正月十六》中写道:“上元已过欲收灯,城郭游人一倍增。陌上红尘霏似雾,云间明月冷如冰。谁言世上驱驰客,老作庵中寂定僧。漏水半消灯火冷,长空无滓色澄澄。”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中也有“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的记载。
母亲说,正月十六是个闲暇日子,女人不能动刀、剪;这天也是新媳妇走娘家和妇女外出游玩的日子;家里的男人要到河里挑水做饭吃。
去年跟着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扈家村的好友韩克金采写《扈家村的故事》时,就知道范阳河一带有正月十六“走河”的习俗,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就与韩克金相约,到时候一定去河边走走看看。
今年正月十六一早,韩克金夫妇如约接着我们老两口到范阳河畔去体验“走河”。轻车熟路,我们很快就来到南郊镇商家村东的范阳河边。
在商家村小广场休闲的孙太亮大哥说,“走河”的风俗由来已久,几百年没变,现在“走河”的人越来越多,已发展到上万人了。我问为什么要“走河”?他告诉我,范阳河上的商河大桥是南北交通要道,以前河北地界的人到淄川、博山等地推炭、做生意都是从这里走。
商河大桥东侧是双杨镇郭家村,桥北不远有座石大夫庙。据《淄川乡村记忆》记载:“淄川双杨镇郭家村的石大夫庙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每年的正月十六,是郭家村石大夫庙香火会,当地俗称‘走河’。这日一大早,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聚集而来,至今长盛不衰。”由此可知,商家村、郭家村一带的“走河”风俗能够延续至今,与石大夫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一行四人随着“走河”的人流,从商河大桥西头走上大桥,过桥后到桥北的石大夫庙逛庙会。
在商河大桥的南侧不远处,就是孙大哥所说的老桥,桥墩还在,可惜桥墩上的狮子没有了。我数了一下,在水中有六个桥墩,是一座七孔石桥,原来的方石桥面已换成了水泥桥面。有了新桥,老桥已被弃而不用了,有几个孩子还在桥上玩耍。如果从老桥的南面拍照,就会出现老桥、新桥、高速桥三桥同框的镜头。
9点多,“走河”的村民越来越多,范阳河两岸都是“走河”的人群。河两边的公路上做小生意的摊贩的吆喝声、叫卖声与喇叭声、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此伏彼起,好不热闹。郭家村一侧,“走河”的人从石大夫庙一直向南延伸到村外公路上,足足有二里路长。商家村一侧,“走河”的人以商家高速路桥为中点,向南北方向各延伸二里路长,站在这头看不到那头。
这时,我们再从桥东返回桥西,难度可就大了。本来就不宽绰的桥面,两侧又摆满了小摊。人们在拥挤中前行,这时桥面上的人流用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等词语形容也不为过。我们随着人群向前蠕动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回到了桥西侧。
相传,“走河”能“走百病”,于是便有不少妇女专程领着大的、抱着小的来“走河”。“走河”就是走桥,所以桥上来来往往的人格外多。孙大哥说,“走河”是群众自发进行的,没有人组织。那些做生意的小摊贩凌晨就来,下午一两点人群才慢慢散去,每年正月十六都是如此。
千年风俗今犹在,正月十六“走河”忙。
责任编辑: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