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今年,中央一号文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山东可说的太多了啦~

刘雯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2025-02-24 17:51:45原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齐鲁大地上,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农业生产力变革早已悄然展开。山东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和13%的水产品,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领跑全国。这些数字背后,是山东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上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种业革命: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育种”的基因跃迁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打造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品牌,构建起涵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粮食作物 

改写黄淮海粮仓基因图谱

作为全国第二大小麦主产省,山东培育的“济麦”“山农”“烟农”系列品种占据全国小麦种业半壁江山。其中,山东农科院培育的“济麦22”累计推广3.6亿亩(截至2024年6月),连续12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其衍生品种达200余个,构建起中国小麦育种的“超级家族”。2023年,新育成的“济麦60”在盐碱地实现亩产511.88公斤,攻克“千斤麦不过黄河”的历史难题。

——经济作物

破解种业“卡脖子”困局

寿光建成全国最大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2.5万份种质资源,保护登记205个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使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成为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重要基地之一。山东农业大学张大健团队构建的全球首个多年生野生大豆基因图谱,填补大豆种质资源研究空白,为培育耐盐碱、高蛋白新品种奠定基础。

张大健带领的山东农业大学大豆功能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团队已经收集了1000多份各地大豆种质资源,搭建了黄淮海区域大豆核心种质库。(资料图 李伟)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产业。”种子的创新与发展,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是新质生产力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关键一跃。

数字赋能:

从“面朝黄土”“云端种地”的生产嬗变

山东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生产转型。

——“数智”领航

开启高效农业新篇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打造3000亩智慧农田,引入潍柴雷沃CVT重型智能拖拉机,建成定制式全程智能化农机作业系统。部署40余套农情监测设备,实现精准灌溉施肥,自动化作业个性化管理地块,每季每亩节省成本并增效超600元,借助数字农业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田间”到“指尖”的转变。

丰收季的大场镇玉米田。(资料图 段书强)

——“5G”赋能

解锁农业“黑科技”

在淄博市临淄区禾丰种业无人农场,5G、图像识别、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大展拳脚”,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类无人驾驶农机“轮番上阵”,数据在云平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上不停跳动。这个无需工人操作的农场,是全国首个5G生态无人农场。5G和云平台技术运用,让无人农场“前台”和“后方”紧密连接,让无人农机作业尺度和作业面积分毫不差,真正实现了耕、种、管、收、测无人操作。

绿色转型

从“化学农业”到“生态循环”的模式

重构山东结合“双碳”目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农业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

唤醒沉睡的生态资产

山东盐碱地面积88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多为滨海盐碱地,利用好这些土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

近年来,山东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探索出“改地适种”与“改种适地”相结合的盐碱地农业发展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体系,为全国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山东方案”。

滨州博市兴县实施“挖池抬田、上粮下渔”工程,累计治理盐碱地12万亩,形成6万亩耕地和6万亩池塘,实现亩产粮食1000千克,亩产对虾800千克,发挥了渔业降盐治碱的生态功能,增加了农民收入。

2024年,在种植业领域,盐碱地农业成果丰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鲁单510,在中度盐碱地千亩方实打测产,平均产量达650.1公斤/亩,创我国中度盐碱地夏玉米千亩生产田高产新纪录;万书波团队在东营盐碱地种植花生,亩产高达624.62公斤;在东营市垦利区,济麦60亩产达到511.88 公斤,实现盐碱地小麦“千斤梦”。

——生态循环

重构农业生产闭环

素有“江北水乡”之称的东平,水域面积30万亩,东平湖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水质常年达地表水三类标准。东平坚持生态立县,推广“人放天养、放鱼养水”生态渔业模式,通过“以鱼控藻、以渔净水”,使30万亩水域保持Ⅲ类水质。

东平湖现代渔业。(资料图 祝超群)

——三产融合

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

平阴独特环境孕育优质玫瑰。当地企业将其加工成精油、化妆品等。通过打造景点、举办文化节、开发康养项目,融合文旅与康养产业,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荣成靠海,发展现代化海水养殖与捕捞。众多企业将海产品精深加工,还打造旅游景区、开发休闲渔业,举办海鲜美食节,融合渔业、旅游、餐饮等产业,提升综合效益。众多乡村发展“农业+文旅”“农业+电商”等新业态,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大量年轻人回乡创业。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山东正凭借 “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广袤的田野上奋力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责任编辑: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