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这些青企创下多个“唯一”“首创”,秘诀在哪里?

娄花   来源:风口财经客户端

2025-02-25 17:38:13原创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获评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为青岛市唯一;华夏(青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脱细胞羊膜材料产品在再生医学领域实现国内首创;泽普(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高端康复机器人产品空白……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青岛市重点打造的创新创业高地,青岛高新区将“创新”嵌入高质量发展各个环节,聚焦主责主业、精耕细分赛道、深化产学研协作、强化梯度培育,助力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涌现出一大批突破技术壁垒、填补行业空白的优质企业,实现多个“唯一”“首创”“首套”。

深耕细研 打造硬核实力

日前,华夏生物自主研发的注射用脱细胞羊膜基质针对面部抗衰的注册临床试验提前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与此同时,另一款针对骨性关节炎的产品注册临床试验也已完成数十例入组,预计将在2025年2月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根据目前注册进展,首个产品有望在2026年底获得NMPA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准的注射型人源性材料Ⅲ类医疗器械产品,填补细分领域市场空白。

“相较于传统的膜片型产品,注射给药的优势在于精确定位和减少手术操作。”华夏生物总经理张美荣介绍,比如,过去羊膜作为膜片使用时,大多用在烧烫伤、眼科等领域,而注射型则实现了对多种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的修复治疗,能精准地将产品输送到特定损伤部位。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工作,华夏生物与康复大学共建了人源性材料创新平台,并成功入选2024年青岛市未来产业培育专项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推进基于人源性材料的创新技术及创新产品研发。

深耕康复领域,泽普(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为下肢有障碍的患者提供高度重复的步态训练。“目前,世界上能做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产品的企业不超过5家,我们是其中之一。这款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高端康复机器人产品空白。”该公司总经理吴昶霖介绍。

在青岛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关键技术首创,填补行业空白的科技型企业还有很多。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完成国内首个单体最大风电场的全国产化主控改造项目,成功将风场风电机组电控系统的关键硬件和软件国产化率提升到100%;青岛雷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线材智能化节能控温输送成套系统”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生产企业及产品榜单;青岛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国内首款功能性生物防腐原料,开辟了国内生物防腐领域的新道路,拓展了后生元应用领域。

深化协作 促进成果转化

企业是创新主体,抓创新关键靠企业。在打造“源头活水”的同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至关重要。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产业协同,在企业渴求的技术支撑和科研团队待转化的创新成果间搭建起桥梁,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成立不到4年时间,青岛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与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浓度复合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后生元)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顺利通过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创始人彭传涛带领团队推出的“靶向功能性后生元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唯一金奖。“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等高校和创新平台,我们在后生元菌种精准筛选、靶点数据库建设、活性代谢物高效富集以及靶向功能性后生元精制工艺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彭传涛说,“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的,青岛高新区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目前,该企业已开发靶向功能性护肤原料后生元、生物防腐+清洁标签+益生原料后生元等多款产品,可代替或减少化学防腐剂、药物、抗生素等物质使用,推动健康医疗产业迭代升级。

2024年,海克斯康成功获批“山东省智能仪器仪表先进制造中试示范基地”,这是青岛市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唯一一家省级中试示范基地。据介绍,通过海克斯康自主研发的模拟仿真系统,可实现对产品的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等进行精准画像,并模拟生产,平均减少企业研发成本40%以上。

以成果育成转化为核心,青岛高新区不断提升孵化载体能级。2024年,全区新获批25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市级以上总数达到127家,实验室总量达到40家。与此同时,强化成果转化平台布局,形成了包含35家单位的中试基地建设储备库,建成并运营市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3个。

梯度培育 推动产业升级

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分类施策、精准扶持,青岛高新区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了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引育体系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助力科技型企业“拔节生长”。

前不久,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生产效能大幅提高。为保障该企业智能化改造顺利推进,青岛高新区全程代办改造备案、申请等手续,并帮助企业对接高校、服务商资源,组织相关专家定期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在青岛高新区的帮助下,我们的智能化改造时间缩短了10%,改造成本降低了15%左右。”该企业政府事务部部长姜健说。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青岛高新区不断推出各项便企助企举措,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8月份成立到现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已经在新能源风电控制领域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可以助力风电整机厂家和风电业主单位打破“卡脖子”现状,提升风电控制系统自主安全水平,以及风力发电机组和风电场的智能化水平。道莅智远董事长隋振利坦言,成绩背后离不开良好政策环境的支撑,“青岛高新区经常举办供需对接会、下午茶会,给创业企业搭桥梁、引客户,高新区的科技银行还推出了无抵押贷款产品,从资金和市场方面大力支持创业。”

据悉,为加快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创新型企业,青岛高新区出台《关于振兴实体经济鼓励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对新认定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营业收入1000万元(含)以上的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024年,青岛高新区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3家,累计230家,增长139%;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家,累计226家;新增山东省瞪羚企业11家,累计48家,占全市14%;新增场景应用实验室4家,累计15家,占全市14.3%,数量居功能区首位;新增赋能中心2家,累计5家,占全市17.2%,居功能区首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30家,占全市近1/10。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责任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