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比价就能降利率,消费贷市场“卷”出新花样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2025-02-26 09:18:36原创
半岛全媒体记者 姚文嵩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只要用户上传其他消费贷平台的利率截图,就有机会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近期,消费贷市场再掀波澜,借呗平台率先推出的“比价降利率”功能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消费贷市场风起云涌,各大平台纷纷推出与“比价降利率”类似的优惠活动。消费金融公司在面临利率竞争的同时,开始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以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利率下行和监管趋严等多重压力。
借呗率先试水,引发市场关注
近日,蚂蚁集团旗下的借呗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了“比价降利率”功能。该功能允许用户上传其他消费贷平台的利率截图,经过系统评估后,有机会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最低年化利率可达3.6%。借呗官方客服表示,最近确实推出了“借呗利率比价”的活动,但只面向部分群体,上传的截图需是本人在其他借款平台已获得的(贷款)利率截图。记者调查了解到,多位参与该活动的网友晒出的审批结果显示,借呗的贷款利率确实可低至3%出头。而根据蚂蚁消金官网的“蚂蚁消金产品信息公示”,借呗产品的年化利率(单利)在5.47%至24%之间,具体利率以实际审批结果为准。
在业内人士看来,借呗通过“比价降利率”这种价格优势能够吸引潜在用户、增强用户粘性。同时,通过实时掌握同业定价策略,借呗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借呗的“比价降利率”活动并非孤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京东金条、度小满、招联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平台也迅速跟进,推出了类似的利率优惠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抖音、腾讯、美团等也加入了这场“利率大战”。这些平台通过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贷市场的竞争态势。
融资成本逐步下降,“薄利多销”
互联网金融领域掀起新一轮“利率促销战”的背后,是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成本的逐步下降,为互联网借贷产品的降价提供了坚实基础。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前市场利率下行明显,消费金融从业机构资金成本降低,为降低消费贷款利率提供了基础。同时,部分机构希望通过低利率吸引更多客户,实现“薄利多销”。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同业拆借、ABS、金融债券等,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提出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消费金融公司降低经营成本。数据显示,消费金融公司ABS融资的票面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均在3%以下。以2024年发行的ABS为例,中原消费金融2024年首期ABS优先A档的发行票面利率为2.5%,第四期则下降至2.04%。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进而有望进一步优化贷款利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边“卷”利率,一边密集“甩包袱”
各大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卷”入利率竞争,力求通过低利率吸引客户。为此,消费金融公司们不得不密集“甩包袱”,即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以缓解经营风险。2025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普遍加速出清不良债权。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显示,已有包括南银法巴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在内的7家公司开启了2025年不良贷款转让。
这种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背后,是消费金融公司在宏观经济波动、利率下行、监管趋严等多重压力下的“自救”行为。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面临业绩下滑,超半数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甚至亏损。为了应对竞争,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下沉客群、降低利率,但这又导致不良率攀升。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从源头提升资产质量,告别传统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转向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和合规运营。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提升自主获客和风控能力,优化贷款客户结构,同时加强贷后管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运营效率。
专家解读:“比价降利率”利弊并存
对于“比价降利率”功能的推出,专家表示这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利率市场化趋势的体现。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借呗的这一举动打破了过往由金融机构单方定价的模式,赋予了用户更多主动权。通过比价,用户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平台的贷款利率,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然而,专家同时也指出了“比价降利率”功能存在的弊端。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陈国文提到,虽然通过低利率可以吸引客户,但也可能吸引高风险用户,从而加大信用违约风险。此外,还存在一些用户提供虚假截图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风控模型造成干扰。针对这些潜在风险,专家建议金融机构在制定降息策略的同时,应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对借款人信用的准确评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金融机构可以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用户,从而在降低利率的同时保障资金安全。
尽管如此,专家仍对“比价降利率”功能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这一功能在促进利率定价公开、透明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比价降利率”有望成为消费信贷市场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文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