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副刊 | 学习书法小记

山东法制报 | 2025-03-03 18:47:21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节气进入大雪,除晒洗的衣物总是潮湿外,室外的清冷和室内的温和带来的是写字的好天气。我报名参加了网络书法课,从隶书《曹全碑》开始入门。有人说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一场修行,确实如此。

每个晚饭后,从铺平毛毡到展开宣纸,从端出墨碟到清洗毛笔,从摆好镇石到提笔蘸墨,一次习作的开始,过程繁复,仿佛是一场盛大仪式的启动。

纸香与墨香交汇,每个笔画的练习,都需要专注。当你完全沉浸于那笔墨纸砚的世界,心绪是如此单一宁静,世间所有的纷扰,仿佛顷刻间抽离而去;当我们倾注时间与注意力于笔端,才会读懂时间赋予书法作品的意义。

隶书字势扁平舒展,笔画长短搭配,长画不失张力,短画含蓄意长,多数横画都呈弧形,视觉上极具流动感与圆润性,使得字体优美生动,神采飞扬。

但“蚕头燕尾”的藏锋笔法起初我总也掌握不好,字帖中很多字形也与现时有很大差别。曾经在学习“大长腿”的“月”字时心生疑惑,为什么月字的竖撇要占据一半的空间?再次想起《日日是好日》中教授茶道的师傅的话:“不必问为什么,总之照着做就对了。”

在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也正如明代谢肇制所言:“凡学古者,其入门须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须运自己之丰神,不独书也。”这也是学习毛笔书法为什么必须从临帖开始,否则,就会不知法度而毫无章法。

“网络班级”里的学生年龄跨度极大,有三四岁刚学会拿笔的娃娃,也有退休赋闲的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这真是一个极其上进励志之群,班级群里大家晒的都是自己的作业,全部的内容是展示和切磋书法技艺。有很多高水平学员仍然报名学习,感觉那作业水平堪比原帖,令我等小白们望而生畏,无端平添一丝自卑。

书法网课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无限回放学习。这既带给我多次复习研磨的好处,有时也会带来一丝“错过直播课也没事,反正可以看回放”的懈怠。而一旦错过,作业的提交就会不及时,从而带来连锁懈怠反应。

但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繁杂,每天因为案子和其他事务不能按时下班回家,每每在归家途中想及那笔画的走势与结构的聚合,一天的烦扰便会暂时远离。

网课的另一特点是可以领略不同老师的风格。在我报名的某期课程之外,我可以随时观看其他老师的录播课,有年轻女老师的柔美、有年长男老师的厚重、还有调皮老师的幽默,风格迥异,但对书法的理解与讲解,都是深刻而专业的。

最喜欢的是雨天的周末听课临帖。蒙蒙细雨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墨碟里的墨汁总也是润的,不至于要时时加水墨调和,也不至于会在宣纸上摊糊了一片。

高科技的作业提交系统也是网课的一大优势。有老师文字与语音点评,还会有作业与原帖的一一映照图,差距不足,一目了然。最初的作业评价常常是“望继续努力”,每笔每画都会被老师指出问题。多次练习后提交了一幅笔墨较为均匀的作业,果然被老师表扬为整体笔画结构匀称。

书法那暗中力量的滋生会让自己觉得清晰可触,即使只学习了《曹全碑》与《多宝塔》,却好像分明读懂了《祭侄稿》,读懂了《宣示表》。

这一期一会的课程虽然按部就班,却也时时会迸发出新意,每节课即将结束之时,老师常常会赠予大家课程之外的惊喜。情人节,大拙老师赠予大家的扇面“天作之合”;端午节,美女老师心如的扇面“端午安康”。都是如此应景,那些创作里有老师个人的风格,更有对学生的喜爱与祝福。

写字的时候凝神聚气,心平气和,最是养心。短短数月认真习书,笔力、心力成长了,通过书写而改变和打破了固有思维。相信这些都会带给自己更深的智慧、更多的力量。

能学会独处,是一种境界。一支笔、一碟墨,神游于千年不朽的碑帖之间,尝试与古人“对话”,是一场心灵与墨香的邂逅。

(荣国华)

责任编辑:李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