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青岛故事|投身义务救援近10年,曾险些丧命!他是现实版“追光者”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3-03 21:28:04原创

3月2日,岛城的大雨下了整整一天。这种天气,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就是心里拉响警报的日子。青岛市即墨区蓝天救援队队长董刚从下午5点接到备勤通知一直等待到半夜12点多,在没有任何险情发生的情况下,他才安心准备睡觉。

“蓝天救援队”这五个字对于岛城人民甚至全国人民来说都不算陌生,在很多城市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现场,我们总能看到他们那“一抹蓝”。这支庞大的队伍里,一个个高大的身姿为人民筑成一道道保护墙。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即墨区蓝天救援队队长董刚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董刚(左一)

雨天备勤到半夜,一年有一半时间睡在站里

位于青威路1388号的救援站是即墨蓝天救援队的其中一个站点,门口白墙上的一串字引人注目——“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莫过于拯救他人生命”,这是队长董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3月2日,岛城的大雨下了整整一天。这种天气,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就是心里拉响警报的日子。

当天下午5点17分,董刚的值班群里弹出一则通知:各队伍,近日有雨雪降温天气,请大家提前做好力量前置,随时做好救援出动准备。接到消息后,董刚立即安排12名人员分为两个组,根据大雨天气准备破拆类、拖车类、外伤包扎类、水域类等救援装备。“这种天气我们得加强值班人数,其他人员均为三级备勤,在家里整装待发,接到指令后要求5分钟之内到达队里。值班人员为二级备勤,在队里待命。”

抢险之余,队员们直接在地上休息。

一直到半夜12点多,董刚没有接到险情通知,心里这才落下一块大石头。到站里的宿舍,他收拾了下床铺,便准备休息了。“备勤状态下,晚睡是常态,有的时候更是一宿不能合眼。”董刚说。

一年365天,董刚有一半的时间像这天这样睡在站里。“抢险救险都已经烙印在心里了,有时候做梦都能梦见。”

正如董刚所言,抢险救险已经成了他的“肌肉记忆”。就在半个多月以前,董刚和队友开车返回队里的路上,发现一家沿街店铺起火,他不顾火势迅猛拿起后备箱的灭火器冲进火场。见自己的两个灭火器用完,他又拦下过路车辆借用。

一连用了4个灭火器,虽然没能扑灭大火,但是董刚的这一举措减缓了火势蔓延。等到消防车赶来后,他也没有离开,直到协助消防人员将大火扑灭为止。“我们经常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这时候我们不上谁上。”他说。

从一名无线电爱好者,到走上救援志愿者道路

董刚的本职工作,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之前他未曾想到,自己会踏上救援者这条路,而且一走就是近10年。

说起董刚和救援的连接点,那应该是无线电。

“印象中应该是1998年,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抗洪救灾的电影,里面就是用的对讲机来调度安排,那时候我才20岁出头,男孩儿嘛,觉得很英勇,就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

2013年12月28日,即墨市无线电运动协会成立。因为无线电属于应急通信,所以协会下设了一个应急救援组,这就是现在的即墨区蓝天救援队的前身。“2014年那个时候我们一帮‘发烧友’主要是利用无线电在海边训练,第二年我去了北京进行系统性培训学习。”

董刚的第一次救援任务,要追溯到9年前。“2016年,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水域救援任务,营救一名溺水男青年。在那之后,我们参与的救援越来越多。2017年我们正式注册成立了蓝天救援队。”

随着救援专业性的提高,对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董刚带着记者来到了他们的“仓库”,一进门就是3个像“船”一般的救援工具。“这是冲锋舟救援艇,也叫水域救援艇。这个是冰面的。”董刚指着不同救援艇向记者介绍。

再往里走,一个房间里三列货架上各类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有绳索装备、潜水装备、地震破拆装备、无人机、救生衣、头盔等等。“这个我们在去年春天用过,这个是前年援助土耳其的时候带的装备……”每一件“家伙什儿”何时何地用过,董刚都记得一清二楚。他告诉记者,这些装备价值逾300万元,其中有180多万是他自掏腰包。

开销最大的时候是蓝天救援队刚成立的那两年。“刚开始没有救援装备,就只有一腔热情。第一年我记得我是陆陆续续一共拿了36万元出来买装备,说不心疼是假的。”要知道董刚的本职工作,一年的工资也只有三四万元,所以拿这些钱,也是家里帮衬。

“一开始家里人也不同意,但我觉得这个钱是拿来做一件行善积德的事,我感觉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就是拯救他人生命。我一直给家属做思想工作,最后终于同意了。”董刚说这句话时,门口白墙上的那一串字就浮现在记者眼前。

从一开始的5人,到如今89人,这支队伍里,有老师、有医生、还有电焊工、叉车司机等等,他们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又因为“救人”这一宗旨相聚。

腿上留下六七厘米的疤痕,还曾险些丢掉性命

路途最遥远的一次救援,是从家到土耳其。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地震,当晚9点30分,董刚接到通知——批准参加到土耳其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侦察装备、搜救装备、顶层装备、破拆装备等等要准备,个人防护用的护具、护膝、护肘、头盔、手套、地震救援靴,以及外伤医疗包都要准备。这些装备一遍遍检查确认,我们一夜没睡觉。”

这是董刚第一次出国救援,他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既有兴奋,也有担忧。地震会有余震,也可能会牺牲。”

辗转来到土耳其,现场的情况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很近的距离,就看着眼前的房子‘啪’地倒在眼前。救出的好几个当地居民都遇难了,还有一个老爷爷紧紧抱着一个老太太,两个人就被承重梁压在下边,状况很惨烈。”这次救援,董刚也和当地的警察以及军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相互留下了纪念品,我们把队服帽子的标识撕下来给他们留作纪念。”

救援这条路,一路走来,董刚大大小小受过不少伤。

董刚一行人赴土耳其抗震救灾。

2018年温比亚台风袭来,董刚等人去寿光执行任务。“当时是在弥河里边搜救,你想想发大洪水的时候,铁丝、混凝土什么的都冲走了,我小腿肚上被划开一个大口子,当时没感觉,上来后才发现肌肉组织都露出来了。缝了好几针,后面还感染了,伤口又崩开,好几天肿得不敢走路。”董刚挽起裤腿用手比划着伤疤,大概有六七厘米那么长。

两年后的巴危台风中,董刚险些丧命。“当时我们在即墨蓝村救援,村里低洼处的水都到我们胸膛了。下面的水暗流涌动,我们就手拉手摸索着往前走。我一下踩空了,把我吸在涵洞里边,它力度很大,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心里想的是可能就要栽在这里了。幸好我们一个队员感觉到我被吸走了,一把把我拽了上来,我这才保住了一命。”

其实,每一次执行任务前,董刚都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说起家人,董刚眼里的泪花一下子泛上来,他别过头去说,“不敢提他们,心里有愧吧……”

不过对于孩子,董刚除了愧疚,也有作为榜样的自豪感。“我女儿经常来救援队,她说‘爸爸,长大了我也要成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她把我当成榜样,我想这也是我们做救援工作为下一代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激励着他们加入进来为社会做贡献。”

这就是董刚,也是千千万万个救援志愿者的缩影……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责任编辑:黄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