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哪吒,谈封神,看懂中国神话《出仙入凡说封神》新书发布会举行
朱德蒙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3-04 15:11:05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实习生 左玉童
今年春节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现象级的热映影片,而影片主角哪吒在古典小说中最详细完整的描写,就在经典名著《封神演义》中。作为影响力仅次于《西游记》的古典神魔小说代表作,《封神演义》中神魔世界的阐教、截教两派与人间的商、周两派四股势力交织,姜子牙封神故事与武王伐纣历史融合,情节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神仙斗法场面充满精彩的想象力。小说看似通俗,却有着相当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
由南开大学教授陈洪创作的新作《出仙入凡说封神》,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根基,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封神演义》的深层内涵,助力读者全面理解中国神话形象。近日,该书新书分享会举行,陈洪与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昊苏、博士李欢博士一起畅谈哪吒与“封神”故事,带领读者共同探索中国神话的瑰丽世界。
谈起《封神演义》,陈洪指出,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虽非一流作品,但其民间影响力与《西游记》不相上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其文化内涵复杂且模糊,学术界对于作者身份等相关问题至今未有定论。
张昊苏同样认为,《封神演义》的宏大框架为后世改编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神仙谱系在文献中虽不一致,但文学创作能将其打通并赋予新解释。《哪吒2》电影中的天津话和民俗元素,既贴近生活又具学理性。陈洪新书《出仙入凡说封神》不仅讲故事,还揭示了背后的深意,令人受益匪浅。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哪吒深受观众喜爱。陈洪分析哪吒形象的起源与演变时指出,哪吒最早出现在印度佛经中,最初只是一个咒语发音。传入唐朝后,成为北方天王毗沙门的侍从,身份模糊,或为子或为孙。晚唐时期,才开始出现关于他的故事。至宋朝时,哪吒形象逐渐复杂化,体现在他与父亲的关系和莲花化身的传说中。现今熟知的哪吒莲花化身及将骨肉还给父母的故事,均源于此。禅宗公案曾探讨哪吒还骨肉后是否依然存在,思考精神与物质身体的关系,即灵与肉。禅宗僧人用诗的语言描述哪吒登上莲花台为父母说法,后为哪吒自身即为莲花化身的传说。明朝《封神演义》成书时,这些故事已相当生动,被融入小说中。
陈洪教授分析电影《哪吒》系列时指出,第一部将古龙《绝代双骄》中江小鱼与花无缺的情节嫁接到哪吒与敖丙身上,是成功的改编。原著中的哪吒以善为主,也有恶作剧的一面,这为改编提供了基础。文艺创作中借鉴成功的例子很多,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借鉴了《封神演义》,而金庸的作品又借鉴了还珠楼主。第二部《哪吒》的成功在于两点,“一是动画技术接近世界顶尖水平,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二是突出了亲情主题,覆盖社会话题,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在读者提问环节,陈洪解答了《封神演义》中殷郊的问题。他指出,殷郊在《封神演义》中戏份不多,但在更早的《武王伐纣平话》里是重要角色。《封神演义》在继承殷郊形象的同时有所改动。在《武王伐纣平话》中,殷郊身处巨大矛盾中,即纣王因宠幸妲己杀害其母,并试图杀死他。为母报仇,他要弑父,陷入伦理困境。他无力独自复仇,只能投靠敌国周,以实现正义。这类似于《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困境,无法在父母之邦与养育之恩间抉择,最终自我了断。
《武王伐纣平话》中的殷郊能力极强,力大无穷,使用大斧解决了许多大事,最终亲手杀死纣王和妲己报仇。他的内心斗争和矛盾选择,颇具莎士比亚悲剧色彩,展现了人格的挣扎,而非简单的得失是非。
责任编辑: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