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新闻|春雪为笺书大爱 雷锋故事萌新芽——东营市文明实践掠影
芦花新闻 | 2025-03-05 11:55:25原创
商尧 来源: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三月的东营,春雪翩跹,似灵动诗篇,更如温暖火种,点燃了城市的文明之光。当晨曦初照,银装素裹的街道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红马甲”们早已开启忙碌模式。社区党员、志愿者和物业人员自发组成“除冰先锋队”,铁锹起落间,汗水挥洒处,一条条安全通道在冰雪中破冰而出。这场不期而至的春雪,宛如一场特殊“大考”,不仅检验着城市的应急实力,更似一面澄澈明镜映照出东营人骨子里的文明底色:从“学雷锋纪念日”传承的精神力量,到风雪中的暖心守护,志愿服务已然融入日常,化作城市的文明 “脉搏”,每一次跳动都传递着温暖与关怀。
红色薪火传基因,雷锋精神焕新光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1945年春天,在广北大参军的热潮中,西商村这个仅有230户、1000多口人的村庄,送出了122名商姓青年参军入伍,组成了一支全部姓‘商’的新兵连,他们或是父子兄弟,或是叔伯堂亲,也因此被称为‘商家连’。抗战时期商家连有46人立功受奖,26人伤残,18人为国捐躯,2人血洒朝鲜大地,长眠异国他乡。”伴随东营区史口镇西商村民兵连连长商茂新的深情讲述,那段热血激昂的商氏青年集体应征入伍过往,如历史画卷在参观者眼前徐徐展开。红色商家连纪念馆内,泛黄的立功证书,见证着往昔荣耀;斑驳的军用水壶,盛满战斗艰辛;厚重的入伍名册,铭刻英雄之名。它们静静陈列,却似有千钧之力,化为东营区构建 “阵地 + 线路 + 课程” 三维育人体系中最鲜活、最滚烫的精神滋养,向世人诉说着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让历史的回响在参观者心间激荡。
在东营市育才学校的课堂上,一场关于雷锋精神的传承接力正在热烈进行。“雷锋是谁?”老师刘楠楠话音刚落,学生们清脆响亮的回答便脱口而出:“是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叔叔!”生动讲述中,雷锋的故事如同一颗颗希望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纯真的心田,他们听得入神,眼中满是对英雄的敬仰与向往之光。
近年来,东营巧借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力,将雷锋精神巧妙融入社区服务、校园教育经络,紧密衔接传承雷锋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雷锋精神为笔,绘就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蓝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方位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让学雷锋从“一阵风” 变为“四季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扎根落地。在这里,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每一位英雄楷模都是触手可及的奋进力量。红色传承不再是历史深处的缥缈回音,已然化作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种,在东营这片新时代的沃土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文明窗口传大爱,岗位雷锋我为先
“窗口”亦是“心口”,方寸之间尽显为民温度。在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智能云柜、助听器、盲文指南一应俱全。窗口的工作人员为盲人夫妇朗读办事指南,帮外地客商免费现场打印、补全材料,甚至给哭闹的孩童递上卡通贴纸……这些细微处的关怀,让“窗口”变成了传递温暖的“心口”,让司法为民的暖流在民众心间流淌。
这份温情如丝丝春雨,润泽着东营的文明厚土,催生善念繁花。当 “身边好人” 评选与岗位学雷锋实践深度融合,城市的各个角落涌起爱心浪潮,构建起蓬勃的好人生态。30 个社区好人工作室、1659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遍布城乡,如同熠熠星辰照亮城市文明之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山东好人赵晓凤,五十余载坚守初心,义务理发从未间断,成立爱心理发室,以善举为“蒲公英”播撒种子,带动众人接力奉献;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山东好人杜全芳,三十多年扎根邻里,手机全天候待命,用“不退休”的热忱、“不打烊” 的守护、“不熄灭” 的爱心,为社区点亮温暖灯塔……截至目前,东营已有5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458人获评“山东好人”,好人精神蔚然成风,化作无形力量,鼓舞着众人在岗位上拼搏奋进、绽放光芒。
从政务大厅到科技馆、美术馆,从公共服务窗口到各行各业一线,从繁华都市社区到质朴乡村基层,人人争当文明使者,以实干诠释“岗位雷锋我先行”的时代担当。医院里,医护人员用耐心驱散病痛阴霾;校园中,教师以奉献点亮知识灯塔;公园里,市民凭热心传递互助温情……他们如同涓涓细流汇聚,交织成磅礴文明力量,让“为人民服务” 的誓言落地有声,化作照亮城市奋进征途的耀眼光芒。
文化润泽破藩篱,织就和谐幸福篇
文化仿若灵动清泉,无声润泽万物。油地融合的锦华社区曾因文化差异“泾渭分明”,如今却以“红土地上的文化树”为媒,让石油精神与社区文明交融共生,更是打造出书写锦华、墨染锦华、红领锦华、传诵锦华、舞动锦华5个锦绣华章子品牌,用文化活动点亮群众精神生活,传递“锦上添华 幸福家园”社区精神。如今,33支社会组织、12支志愿团队如同枝蔓,在这棵文化树上开枝散叶。
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深植于平凡烟火日常。辛店街道钻井北社区将城市书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巧妙融合:周末的午后,孩子们踮着脚挑选绘本,隔壁活动室飘来二胡版《茉莉花》的悠扬旋律,几位银发老人正对着棋局凝神思索。“以前觉得‘文明实践’是口号,现在发现它就在茶米油盐里。”居民李女士笑着举起手机,展示社区微信群里的“文化菜单”——周三戏曲票友会、周五亲子手工课、周日红色电影放映,15分钟步行圈内,总有一处心灵驿站。
文化清泉潺潺流淌,润泽东营每寸土地,滋养民众心灵。它不单是历史深厚沉淀,更是新时代奋进力量彰显。近年来,东营市创新推动文化社区、文化书院试点建设,让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于潜移默化中启智润心,令文明之光遍洒东营人心田。
深耕实践砺初心,凡人微光照星河
东营的文明实践,无关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平凡中的坚守。清晨五点的永利社区“幸福餐厅”,志愿者魏喜凤大姐正在搅拌一锅小米粥。“米得多熬会儿。”她边说边将菠菜切得细碎,“王大爷牙口不好,李奶奶不能吃辣……”这些琐碎的念叨,却是最动人的服务指南。饭菜出锅时,晨曦正好透过玻璃窗,为银发老人披上暖光,映照出一幅温馨和美的社区画卷。
王允功的“磨刀队”总会在每周三清晨准时出现在社区广场,磨刀石旁排起的长队成为独特风景。有人劝他收费,王允功总是摆摆手:“为民服务,没有理由。我做志愿是乐在其中,不愿意收费。”如今,这支队伍已扩展到乡镇,这名古稀之年的退役海军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奉献”二字磨得锃亮。再看梅园社区,这里的 “红白理事会” 是文明实践的亮眼名片。理事会为居民提供婚丧嫁娶“一条龙”便民服务,引导居民在办理红白事时移风易俗,更加注重文明、节俭,以实际行动让婚丧嫁娶这一传统民俗,成功蜕变成为传播现代文明新风的有力载体。
这些“小而美”的暖心创举,让文明实践不再是高悬空中、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化作居民踊跃参与的生活日常。东营市深谙此道,充分发挥样板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广泛征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项目、精心培育优秀项目、着力打造样板文化社区等举措,持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同时,创新性地发布“文明实践在身边”主题活动,精心策划“精彩 365”系列活动,全力确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放,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那些蕴含着群众智慧与爱心的创意提供成长土壤,让它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场大雪,试炼出一座城的温度;一项实践,滋养着一城人的心田。如今的东营,文明已超脱“志愿活动”的狭义范畴,它是社区墙绘的斑斓色彩、是窗口服务的真挚笑颜、是邻里餐桌的热粥热饭、是百姓闲谈的家长里短。当文化化作坚韧纽带、服务成为固有习惯、治理饱含温情暖意,这座城市的文明篇章,无需华丽辞藻堆砌,只因每一步踏实足迹、每一张灿烂笑脸,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最鲜活、最动人的生动诠释。(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通讯员 李娟)
责任编辑:马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