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渤海眼|180万“志愿红”编织城市文明,潍坊探索精神文明与城市建设融合新路径

渤海眼 | 2025-03-05 17:47:17原创

石如宽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3月5日,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到来之际,潍坊市暨奎文区学雷锋主题系列活动在奎文区万达广场举办,学习把握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融入”。

在潍坊这座以风筝闻名的城市里,180万“志愿红”如同春日飞鸢,以无私之线编织着城市文明的经纬。从潍坊高新区的“护学奶奶”到潍城区的风筝文化传播者,从诸城校园的剪纸课堂到基层社区的纠纷调解队,雷锋精神已深度融入潍坊的城市肌理。这座海岱名城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文化传承为纽带、全民参与为根基,在新时代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之路。

潍坊的文明建设并非偶然,而是制度性创新的必然结果。潍坊通过制度化建设,将志愿服务嵌入市民日常生活。截至2025年,全市注册志愿者突破18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约1.8万个,平均每6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这种高参与度源于“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理念深入人心——春节期间组织走访2700余户困难家庭,筹集物资158万元;日常中,志愿者在公交站点疏导交通、为老人理发包饺子、帮扶困境儿童等,形成“日日有服务、处处有红马甲”的常态机制……常态化的服务,让雷锋精神从“纪念日符号”转化为持续的社会行动,构建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治生态。

潍坊还构建“1+17+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将180万名志愿者与1.28万名专业社工有机融合,形成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服务网络。这种“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模式,既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又激活了社会参与的广泛性。   在激励机制上,潍坊开创性地将志愿服务纳入城市治理体系。通过“志愿之城·更好潍坊”品牌建设,打造出“高山爱心诊所”“党员雷锋团”等特色项目。其中“爱在星期六”便民服务已形成制度化运作,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服务。这种制度设计使志愿服务从零散活动升级为系统工程,让“随手公益”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在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中,志愿者的故事尤为动人。潍坊的文明建设始终扎根基层土壤。高新双语学校门口的“护学奶奶”纪金霞,十年如一日守护学童安全,用小红旗划出文明出行的安全线;春雨社区义工在海拔800米的山上建起“高山爱心诊所”,15年来他们在大山间传递爱心,为十多位老人送去健康和温暖;潍坊市志愿服务学院发起“弘志愿·致青春”大型展会志愿服务项目,青年志愿者们走出潍坊,活跃在亚洲赛事、国际盛会的现场,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诠释了潍坊青年志愿者的责任担当;昌邑饮马烈士陵园长眠着700多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他们多数没有留下姓名、籍贯,志愿者于2014年启动“为烈士寻家”大型公益活动,照亮烈士“回家”路;在潍坊各大医院,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标识、一种风尚、一种象征,医院志愿者深入全市各县市区的厂矿、企业、学校、社区和村庄开展义诊服务,增强群众健康意识,为“健康潍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数不清的扎实实践无一不印证着:城市文明的提升,既需要宏大的制度设计,更离不开具体而细微的人文关怀。 

在强大精神力量的加持下,潍坊城市活力十足,澎湃向前。当白浪河水倒映出志愿者的红马甲,当古城砖石浸润着善意温度,潍坊用实践证明了——雷锋精神不仅是道德标杆,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从社区服务的涓滴细流到全域联动的磅礴力量,这座志愿之城正以180万人的集体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雷锋精神与城市建设”的共生篇章。 

(大众新闻记者 石如宽)

责任编辑:都镇强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