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会 聊“三农”|让“智慧水利”更好服务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
直通2025全国两会 | 2025-03-07 16:18:24原创
周桐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作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近年来,聊城市位山灌区以“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为目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全面构建数字孪生体系。
基于生态水文模型和未来中短期天气预报信息,位山灌区定期发布土壤墒情分布、变化趋势、灌溉需求等预测。
前不久,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收到一封来自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的回信,信中肯定了位山灌区建设数字孪生灌区的做法,让广大干部职工倍感振奋。
如今读到政府工作报告,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崇海表示:“报告提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并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作出重要部署,灌区作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的阵地,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数字孪生赋能灌区建设,让每一滴黄河水都用在“刀刃上”,助力粮食丰产稳产。在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渠道的边界条件,如渠道水利用系数、糙率、边坡系数等,全部纳入数字孪生平台,动态模拟预演输配水过程,助力灌区配水从经验决策向模型智慧精准决策转变。
如何能保证配水决策精准高效?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长梁以昌介绍,灌区建成集卫星遥感、2000余处监测站点、1100余处高清视频监控等于一体的“天空地水工”感知体系,并利用20多年试验研究积累的气象、水碳通量、作物产量等高质量长序列观测数据,运用未来气象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MODIS卫星遥感数据实时同化技术,建成需水预测模型,可根据不同尺度范围,定期对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最优灌溉日期、灌溉量及作物产量进行分析预测,为供水计划制定、配水精准调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资料图)
去冬今春以来,位山灌区已发布14期冬小麦生长分析及需水预测报告,提前判定了未来旱情,为农户科学灌溉提供了参考。
此外,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还让渠道管理由人工巡检迈向“数字巡航”。“大禹针”一体化设备,对渠道水位、闸门开度、水面漂浮物等进行AI智能识别分析,自动筛选有效信息,进行预警预报、传输共享,提高了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
“新安装的测控一体化闸门,不仅可以实现闸门的远程自动控制,还可以对过水流量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灌区数字孪生平台研判,闸门自动关闭,不仅省时省力、还提高了效率。”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周店管理所职工张元说。
数字赋能是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郭向宁介绍,2024年,山东持续推动数字孪生模型与灌区业务需求深度融合,融合黄河水情、用水统计及各类整编数据220万条,4处数字孪生试点灌区新建999个视频监控点、1071个水情监测点、321套闸门测控等设备,大幅提升综合感知能力。相继开发配水调度、需水预测等模型,水资源配置效率普遍提升10%以上。
2025年,山东将继续加大灌区建设,计划实施27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6处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和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第一批9处试点任务,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让‘智慧水利’更好地服务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同时,加强国家级灌溉试验站作用发挥,深化同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人才互动、教育研学实践,加速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应用。”江崇海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责任编辑:刘晓续